绰罗斯·脱欢

更新时间:2024-05-11 14:14

绰罗斯·脱欢(?—1439年),又译脱懽、托欢。明代瓦剌贵族首领。顺宁王马哈木之子,额勒伯克汗外孙。据《蒙古源流》等记载,原名巴噶木(一说此为其父名)。因被东蒙古阿鲁台太师俘为家奴,覆于玺下,故名“脱欢”(锅之意)。后由其母萨穆尔公主求情,获释,返回瓦剌

人物生平

承袭父位

马哈木死后,脱欢承袭父位,并于永乐十六年(1418年)获得明成祖册封为顺宁王。当时,整个瓦剌在与蒙古本部(鞑靼)阿鲁台争霸的斗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永乐十七至十九年(1419年至1421年)之交,瓦剌两次为阿鲁台所败。但是脱欢清楚,明朝不会容忍阿鲁台称霸的局面出现,因而竭诚向明朝表示友好。明成祖晚年三次北征,真正得益者是瓦剌脱欢。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夏,脱欢利用明朝的攻势,出兵东蒙古,大败阿鲁台,“掠其人口马驼羊殆尽”,自此威望大增。

兼并政敌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初,脱欢第一次同贤义王太平、安乐王把秃孛罗等人一起向明朝政府称臣和选派使者驻扎北京城。但脱欢怕太平和土尔扈特部落对明政府真正的忠顺,在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农历七月将太平杀害。土尔扈特部落随即人马溃散。把秃孛罗失去控制全蒙古的靠山,也在同年底被脱欢杀害。

宣德元年(1426年),明朝政府为了用土尔扈特部落钳制脱欢,封太平之子捏烈忽袭爵为贤义王。为此脱欢大为不满,随即派兵征服了土尔扈特部落,并让土尔扈特部落作为他的附属部落,随绰罗斯部落东征西杀。当时明宣宗无意出兵,故而也听之任之。

统一蒙古

由于“自仁宗不勤远略,宣宗承之”,故脱欢抓住机会,统一蒙古,于宣德六年(1431年)脱欢重创鞑靼的阿鲁台。另一方面,脱欢想自立为汗,部众认为不行(因为他并非黄金家族),乃拥立脱脱不花为汗,并以之前所吞并的阿鲁台的鞑靼部众交给他,自封为太师,掌握实权。其后在脱脱不花的旗号下,于宣德九年(1434年)攻杀阿鲁台,正统三年(1438年)攻杀阿台汗,统一全蒙古。

无望而终

此时,这位绰罗斯部落的脱欢太师既有土尔扈特部落作为统治的支柱,又有卫拉特联盟尊其为太师,可谓权倾一时,在蒙古诸部落中被誉为“以苍劲的雄鹰为翅膀驾乘着战车旋转在战场,箭法神奇,胆略过人,生来勇猛的君王,居住着大山一样的帐房。”但因脱欢不是蒙古黄金家族的后裔,在死守正统的十五世纪蒙古,要想成为全蒙古的大汗只能是梦想。正统四年(1439年),位高权重而野心难以实现的脱欢带着遗憾去世了。

轶事典故

名字由来

相传脱欢原名巴黑木,早年曾被阿台汗击败于札剌蛮上并成为俘虏。阿鲁台为了报复之前马哈木曾让他背上粪筐而取名阿鲁台(蒙古语“粪筐”之意)的羞辱,让脱欢(即巴黑木)背上锅并改名“脱欢”(蒙古语“锅”之意)。后来脱欢是被母亲萨穆尔公主亲自来索回的。有学者认为马哈木没有役使过阿鲁台的可能性,所以这是基于俗词源学的解释而编造的故事;而巴黑木则是“马哈木”的同音异译,被《蒙古源流》等书误以为是脱欢的原名。

死亡奇谈

罗密的《蒙古家谱》中,曾记载了脱欢试图篡位而不成的故事:脱欢想要自立为汗,在成吉思汗陵用刀砍墙壁,说道:“咄咄成吉思汗陵寝,若是其显贵乎?余苏太后,不汝弱也。”在场的大臣都劝她:不可,此圣祖不特蒙古君,天下主也,汝当叩首谢罪求免。“可脱欢毫不在意,说道:”余行将代彼也,何以谢为?今众蒙古皆以属我,我欲法古人君陟位之制,称汗于陵前。”结果,就在设宴准备称汗的时候,挂在墙壁上的箭筒中的箭突然发出声响,紧接着脱欢身上便有了箭伤,脱欢因此而死。这自然是神话故事,但也侧面的表现了当时蒙古社会对非黄金家族的脱欢欲图自立为汗的反对。

人物评价

徐晞:瓦剌自其凶酋脱欢吞併同类,其势益张。

郑铭:瓦剌脱欢人马,比之诸胡特盛,其使臣有在甘宁等处久住,习知中国虚。实脱使亡归本土,必然泄我事情导之入寇。

曹翼:瓦剌前有两起使臣在我中国年久未回,今年又连差使臣来。臣料此意无他,一则探看前使在此有无及作何看待;一则窥我边境整搠军马严怠何如。况彼使臣久留不回,恐脱欢心生疑贰,别起衅端。今问得新来使臣说哈密一路已通,以臣愚见,莫若将彼前后使臣,一一发回本国,以安彼心。

佚名:脫欢太师掌握蒙古大统后,“拜谒了主上的八室,表示了'来取汗位’的意图。朝拜之后,做了可汗。”

白翠琴:脱欢戎马一生,驰骋战场,内并贤义、安乐二王之众,外联脱脱不花,击败阿鲁台和阿岱汗,使东西蒙古暂归统一,为瓦剌日益强盛打下基础,并为形成更广泛的卫拉特联盟创造了条件。

亲属成员

史料记载

《明史·卷三百二十八·列传第二百十六》

影视形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