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03 09:55
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定互不侵犯条约秘密议定书,立陶宛被划归苏联,随后苏军开进立陶宛。二战时,立陶宛被德国占领,1944年苏军再度占领立陶宛,随即被并入苏联。
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改革”和“公开性”以及国际局势的变化,波罗的海三国潜藏的独立意识不断发酵和增强。1990年3月,在立陶宛最高苏维埃选举中,维陶塔斯·兰茨贝吉斯领导的民族主义组织“萨尤基斯”(立陶宛语:Sajūdis,“争取改革社会运动”)取得胜利,他也顺利当选为立陶宛最高苏维埃主席。3月11日,立陶宛议会通过了《关于恢复立陶宛国家独立地位的宣言》,将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更名为立陶宛共和国,苏联宪法在立陶宛境内的效力被终止。戈尔巴乔夫和苏联最高苏维埃否决了立陶宛的这个决议,此后双方矛盾愈演愈烈。
3月18日至28日,包括空降兵、伞兵、装甲兵、内务部特种部队在内的苏军,在以苏陆军总司令瓦连尼科夫大将的统一指挥下,控制了立陶宛首都党政机关的办公大楼,并且开始收缴立陶宛人手中非法拥有的武器。到4月18日,苏联完全切断对立陶宛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6月29日,苏联部分取消了对立陶宛的制裁。7月17日,本来已经在联盟的强大压力下放弃组建自己军队的立陶宛,重又宣布成立自己的武装部队。
1991年1月11日,有群众在立陶宛最高苏维埃大楼前举行抗议集会,和“萨尤基斯”、“立陶宛自由联盟”、国土保卫局人员发生冲突。苏军随后占领了立陶宛国土保卫局大楼、新闻大楼。同日,“救国委员会”在维尔纽斯宣布成立。1月12日,立陶宛议会通过《关于保卫立陶宛共和国的措施》的决议,要求“如果发生袭击重要国家目标的行为,无论袭击者是谁,都要给予反击。”立陶宛电台和电视台昼夜不停地号召人们抵抗侵略。“救国委员会”向驻立陶宛的维尔纽斯卫戍区和波罗的海军区求援。1月12日(周六),苏军占领了维尔纽斯电话局。13日凌晨,克格勃特种部队占领了立陶宛电视大楼。1月12日夜至13日晨,据说有14名立陶宛人死亡。13日晨,苏军撤回驻地。
另一种说法是,示威者和苏军的行动是有计划的。苏联国内的强硬派试图利用海湾战争(联合国要求萨达姆撤离科威特的最后期限定在1月15日)美国和西方国家注意力转移的时机打击分离势力,维护联盟。
维尔纽斯事件后,1月13日,美国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发表声明,表明了美国的立场,呼吁苏联领导人停止使用武力。布什没有提到明确的制裁措施。
1月14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开会讨论立陶宛的局势。国防部长亚佐夫的话模棱两可,他对议员们说:“维尔纽斯卫戍区警备司令(弗拉基米尔·乌斯霍普契克少将)并不是按照莫斯科的命令行事的,但他做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权限内。”而戈尔巴乔夫在讲话中“只是重复那些不用他说大家都已经知道的东西”。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休会期间,戈尔巴乔夫对记者表示:“我是凌晨才得知出事的。发生悲剧的消息对所有的人都是个意外。”在维尔纽斯事件后,戈尔巴乔夫已经下了死命令,“坚决反对使用武力”。
2月9日,立陶宛举行了全民公决,90.4%的公民投票支持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