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潭村

更新时间:2023-06-13 16:43

绵潭村地处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南部,坐落在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安江山水画廊之中,南距深渡镇10公里,北距歙县县城16公里。

建制沿革

绵潭位于秀丽的新安江上游,上距薛阳镇(今坑口乡址),下距深渡镇均为15华里。居江之北岸,为教高沿江村落三个半阳宅之一, (其中以雄村、绵潭、深渡最为出名)。发源于大天寺(原名玉姬寺)之主脉在群山中蜿蜒奔腾,临江后转向东南,耸立而成村后之天然屏障一长廖兴,直达江边。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各支脉如扇骨,南向随地势作扇形向江边延伸。上村临江之坡岭趋于平缓,改向东南。村之中下部除中村之牛岭和下村大菜园地形稍高外,更为平展开阔,直抵长廖兴山脚。石岭龙盘于东,漳岭寺虎踞于西,各踞南北两岸,迫使江水宽转,以防江风直袭。江南岸有龟山、象山、大小青山,列一道长长的绿色屏风,与村对望,粼粼碧水南向呈弧形绕村流过,与青山相辉映。江南岸诸峰拱卫,仁源、大小源源深数里,诚万代之基。

绵潭始建于公元前38年, (汉武帝年间)距今二千余年,曾有“朱、杨、林、汤、范”等姓氏先民在此生活过。公元257年,(三国时期), “胡、王”两姓和公元1225年南宋理宗年间汪氏,均从江西婪源大畔前后迁来绵潭定居,庄氏于明初洪武年间迁入,以村后高山长廖兴为村名。汪氏元五公曾孙汪大力随朱元璋起义,功勋卓著,升为将军,入京朝见,为奸臣所害。明太祖嘉其功德,御赐祠堂匾额,文曰. “武镇明朝”;建“四脚牌坊”于下村江边;用青石铺建长50米的码头。50余步阶梯上至大路,码头名曰“将军埠”。此时,“长廖兴”村更名为“牌楼前”。新安江流经绵潭此段水流绵长平稳,称绵水;潭深叵测,为徽州十八名潭之一。清代汪氏元六公之裔孙汪启淑在朝任职,提议以此名潭为村名。至此,绵潭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唐宋至明清之间,绵潭隶属二十六部一一瞎图歙南孝女乡。村设绵水、廖山二保。民国年间,属安定乡村增设吟坦保,即今之绵潭上中下三村名。解放初,属薛阳区,改为绵潭乡,本村汪冬贵同志为第一任乡长。仍分上中下三村,58年改属深渡区,先为漳潭大公社,后为漳潭乡,随转为漳潭人民公社, 2005年撤乡并入深渡镇。

深渡镇绵潭村坐落在安徽省黄山市新安江北岸,是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重点村和示范村。

经济

2008年,绵潭村有人口2142人,辖22个村民组,一个行政村,六个自然村,共有706户。

村民经济总收入2460.25万元,其中枇杷收入776.64万元,外出务工563人,收入972.32万元。茶叶、菊花、枇杷叶以及农作物等其他收入710.29万元,农民纯收入达98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

绵潭村现有“歙县绵潭枇杷专业合作社”、“绵潭村有机菊花合作社”、“绵潭村枇杷深加工协会”等民间组织,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

风景名胜

绵潭是歙南新安江两岸之大村落。居民从村头郑坑沿江至村脚王家井(王氏聚居之地),长近2公里,依地势和坡岭走向,上村为庄氏所居。从村头至庄氏宗祠,中经新桃、别坑、宗三庙丘等坞口,各依沿平坡或水口处建房;别坑坞口后坡为胡氏聚居之胡家岭,潘氏亦居其间。上村呈长蛇之势,逶迤不断,民居星罗棋布。中下村为汪氏所居,房屋鳞次栉比,甲第连云,纵深达六七百米。地势北高南低,民居呈棋盘格局,村巷南北走向,东西依民居前后交错相通。

为沿江居民生产生活需要,水道船只停靠便利,除别坑渡口通上瑶,下村渡口通仁源直至小洲源,中村杨树巷(现村委大楼)中心地段设三大埠头外,在各水口和民居山脚外均建埠头,共计九处,埠头间,从村头至村脚都有石砌护江堤磅,江滩广植杨柳。现今村委已新改造上下渡口,村办公楼前等六处水埠。沿江大道加宽,重砌护江堤,大道外侧植杨榜,美化村容。

获得荣誉

2007年分别接待“市旅游经济观摩团”和“新农村建设观摩团”。并被列为2008年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0年获市级先进村殊荣,

2011年1月,入选”中国幸福村“名录。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五届安徽省文明村镇”称号。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