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4 11:20
绵阳科技城新区,于2020年12月23日经四川省政府批复设立,于2021年3月29日正式挂牌,是全省4个省级新区之一,总体规划面积3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万。新区全域空间范围可以简单概括为“259”。即可划分为统筹区和直管区两个部分,涉及涪城区、游仙区、安州区、高新区、新区直管区5个区(园区)下辖9个乡镇(街道)。其中统筹区空间范围包括涪城区、游仙区、安州区、高新区下辖8个乡镇(街道)所属区域,由各相关区(园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履行职责;直管区空间范围包括原科创区创业园街道全域和涪城区青义镇、安州区界牌镇部分区域,新区直管区常住人口、管辖面积、经济总量分别为19万人、36.6平方公里、110.37亿元(截至2022年底),由科技城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具体组织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和开发建设。科技城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驻科技城创新中心5号楼。
据绵阳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绵阳科技城新区的谋划始于2020年上半年,新区申报请示于2020年10月正式提交。“绵阳科技城新区是依托绵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规划建设的。”
2020年12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设立绵阳科技城新区的批复(川府函〔2020〕254号)。
2021年3月29日,四川绵阳科技城新区揭牌仪式在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举行。
新区规划面积396平方公里,空间范围包括绵阳市涪城区、游仙区、安州区所辖的9个乡镇(街道)所属行政区域,分别是涪城区永兴镇、普明街道、创业园街道、青义镇,游仙区石马镇和安州区界牌镇全部行政区域;涪城区城郊街道、游仙区游仙街道和安州区花荄镇部分行政区域。
为进一步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科技城新区加快建设,绵阳市委、市政府系统谋划、重点突破,将新区划分为直管区和统筹区。由科技城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负责,对整个新区范围内的政策措施、发展规划、目标管理等进行全覆盖统筹,并组织领导直管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开发建设。统筹区由各相关区(园区)履行属地管理职责。直管区和统筹区按照“统分结合、分片运行”的原则,协同联动、错位互补、抱团发展,共同形成全面推进科技城新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一、新区直管区概况
直管区是科技城新区建设发展的主阵地和示范区,管辖面积36.6平方公里,空间范围包括科创区创业园街道全域和涪城区青义镇、安州区界牌镇部分区域,常住人口约19万人。2020年,直管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90.73亿元。
二、新区统筹区概况
统筹区是科技城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区建设发展的重要承载平台。空间范围包括涪城区、游仙区、安州区、高新区下辖8个乡镇(街道)所属区域。
按照新区“三区一新城”总体布局,统筹区各片区要立足自身特点,发挥比较优势,推动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以安州区界牌镇、花荄镇、高新区永兴镇、普明街道等区域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显示、5G、智慧家庭、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区。以涪城区青义镇、安州区花荄镇、高新区永兴镇、普明街道等区域为重点,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商贸流通、现代金融、电子商务、会展经济、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涪城区青义镇、城郊街道等区域为重点,发挥科教创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文化教育,拓展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功能以及卫星导航、信息安全等产业,打造科教创新资源集聚区。依托涪江、安昌河,打造沿江生态景观带和水岸经济带。
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决策部署,按照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第十四次会议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深入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产城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努力将新区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和国家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探索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示范区。 规划建设新区有利于更好履行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国家使命,有利于推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有利于推动形成“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有利于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区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发展。
绵阳科技城新区主要任务
●探索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新路径
●培育现代产业发展新优势
●建设绿色智慧新家园
●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
绵阳科技城新区发展目标
到2022年,新区主体框架基本形成,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优势产业加快向新区集中集聚,产城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到2025年,新区功能基本健全,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优势产业集聚效应凸显,产城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到2035年,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城市新区基本建成,产城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充分迸发,科技创新示范作用充分彰显
绵阳科技城新区各片区定位
科教创新资源集聚区:以涪城区创业园街道、青义镇等区域为重点,依托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院士专家产业园、绵阳科技城科教创业园区、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区和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以及科技城创新中心、科技城创新基地等平台,发挥科教创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科技研发、文化教育,拓展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功能。
新兴产业集聚区:以涪城区永兴镇、普明街道和安州区花荄镇、界牌镇等区域为重点,培育发展新型显示、5G、智慧家庭等现代产业,打造电子信息、汽车、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集群。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涪城区青义镇、创业园街道等区域为重点,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区域性科技金融交易集聚区和科技城科技商务核心区。
绿色智慧宜居新城:规划建设新城区,合理布局生态岸线、景观岸线、生活岸线,打造生态廊道,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建成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新城区。
培育新动能 打造新引擎
“绵阳科技城新区规划建设的重点任务是,探索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新路径、培育现代产业发展新优势、建设绿色智慧新家园、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
科技创新资源丰富,11个先进制造产业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一方面,促进先进制造业高端延链发展,加快推进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发展新型显示、5G及应用等新兴产业;另一方面,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集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撑作用,加快跨境电商产业园、绵阳综合保税区、金家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同时,我市还将在“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上狠下功夫,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提高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匹配程度,鼓励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而在城市建设方面,绵阳科技城新区依托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成果,建设绿色智慧新家园,例如草溪河治理、地下综合管廊等。不仅如此,还不断优化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智能化等,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拓展发展空间,就是拓展开放合作的新空间。“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提升开放合作水平。”该负责人表示,我市将深化与成都、重庆区域合作和发展联动,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协作共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