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15 12:48
综合发展指数,由中国统计学会研究提出,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科技创新、公众评价6方面,选定45项指标,对地区的发展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价,先后计算分类指数和总指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在认识上常常将“地区发展”简单地等同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从而造成诸多问题,例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与居民福利改善不一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发展不协调和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等等。虽然上述问题都有各自背后的深刻原因和具体环境,但对地区发展的认识及评价体系的不合理、不全面、不科学,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有关对发展测评的研究,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联合国于1996年建立的一套包括社会、环境、经济、制度四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旨在帮助各国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英国于1996年发布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球首家公布全套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国家;2000年联合国提出了8项“千年发展目标”及相关的18项具体目标和48项指标,内容涉及社会公平(反贫困、教育平等、性别平等)、生命健康、环境保护及全球合作等方面,成为衡量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准。国内有关研究机构和部门对地区发展也提出了诸多评价指标体系和测评办法。
从研究现状来看,国外研究主要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需求出发,确定具有自身特点的指标体系;国内研究则较多地侧重于理论方面,指标选取存在一定局限性和不可操作性。中国统计学会课题组的研究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突出“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主要指标的重要性,制定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有关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对各地综合发展情况进行测评。
经济发展类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力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因此,经济发展模块设置了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发展质量3项二级指标及8项三级指标(见表1)。
表1 经济发展类指标
民生改善类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此,民生改善模块设置了收入分配、生活质量、劳动就业3项二级指标及12项三级指标(见表2)。
表2 民生改善类指标
社会发展类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因此,社会发展模块设置了公共服务支出、区域协调、文化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社会安全6项二级指标及10项三级指标(见表3)。
表3 社会发展类指标
生态建设类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按照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生态建设模块设置了资源消耗、CO2排放、环境治理3项二级指标及10项三级指标(见表4)。
表4 生态建设类指标
科技创新类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因此,科技创新模块设置了科技投入、科技产出2项二级指标及4项三级指标(见表5)。
表5 科技创新类指标
公众评价类
对综合发展的评价,必须坚持群众满意的原则。因此,评价体系引入公众满意度指标,作为重要的辅助参考指标,其不参与定量评价(见表6)。
表6 公众评价类指标
综合发展指数是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科技创新五个维度测量的综合性指数,每一维度都是构成具体方面的分指数,每个分指数又由若干个指标合成。其测评方法主要借鉴了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的测量方法,基本思路是根据每个评价指标的上、下限阈值来计算单个指标指数(即无量纲化),指数一般分布在0和100之间,再根据每个指标的权重最终合成综合发展指数。此种方法测算的指数不仅横向可比,而且纵向可比;不仅可以比较各省(区、市)综合发展相对位次,而且也可以考察每个省(区、市)综合发展的历史进程。
中国统计学会近期发布我国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四大区域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0-2009年综合发展指数。结果显示:
——从四大区域综合发展指数看,在2000-2009年期间稳步提升。东部地区由2000年的44.82提升到2009年的62.35,东北地区由2000年的39.01提升到2009年的54.07,中部地区由2000年的35.93提升到2009年的51.72,西部地区由2000年的33.66提升到2009年的49.36,区域排序的依次顺序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要远高于其他地区。需要指出的是,其评价体系的五大类分项指数排序与综合发展指数并不完全一致。
——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综合发展指数看,2000-2009年大都呈现向好的趋势。排在前十名的分别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福建、辽宁、山东和湖北,但是,排位处于两端的地区在近十年的位次变化不大,而处在中间位置的排名位次变化较大。例如,重庆2000年排名处在第17位,2009年则提升到了第11位,而海南从2000年的第10位降到2009年的第17位。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发达省份均稳居前列,而贵州、甘肃、青海、西藏等西部省份则一直处于较后的位置。需要关注的是,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综合发展指数的差距,自2004年后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
——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综合发展指数增长情况看,2001-2009年,综合发展指数年均增速最快的多在西部和中部。综合发展指数2001-2009年年均增速,西部地区新疆、贵州、重庆、四川、云南、内蒙古分别位于前1、2、3、6、7、8名,中部地区山西、江西、安徽分别位于前4、5、9名。分区域来看,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年均增速分别为3.74%、3.69%、4.13%和4.35%,西部地区也是最快。
——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综合发展指数与人均GDP相关性看,弱化了GDP及增长。若将2009年全国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指数排序结果,与按人均GDP的排序结果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综合发展指数与按人均GDP排序的差异较大,即人均GDP位于前列的省区,综合发展状况不一定良好。如内蒙古、河北、宁夏按人均GDP排序分别位于第7、12、16位,而按综合发展指数排序则分别位于第18、22、26位;如人均GDP排位靠后的省区,如江西、湖南和四川,分别排在第25、20和24位,而综合发展指数排在第13、15和16位。
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了一份《综合发展指数(CDI)研究》的报告,引起各方关注。为何要推出这套指标体系?相较于GDP,两者的区别在哪里?这套指标体系都包括哪些方面内容?对此,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鲜祖德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一一作出解答。
CDI还只是初步的研究
记者:CDI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鲜祖德:CDI是中国统计学会组织专家、学者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研究完成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的,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评估体系和方法。作为统计部门,我们做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尝试从统计上设计一套比较能综合、全面地反映地区发展的指标体系。这项研究还是初步的研究,我们还在不断完善,整个研究报告是全文发表,欢迎大家提出意见。
CDI和GDP有什么区别
记者:目前已经有一个GDP 指标,为何还要再推出这套指标体系?CDI和GDP有什么区别?
鲜祖德:以前,我们在认识上总是把一个地区的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这会导致各地单纯追求GDP的增长速度。当然,不是说GDP这个指标不对,到目前为止,它还是衡量经济增长最好的一个指标。只是发展到这个阶段,用GDP来衡量,确实有它的局限性。比如说,GDP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因为它反映的是在一定时期内,新增加的最终的产品和服务,它对过去的财富没有反映。第二是它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增长的社会成本。比如说,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第三,它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地区或者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水平,比如收入差距问题等。
但是综合发展指数(CDI)是从各个方面来综合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它不仅仅是GDP,也不仅仅是某一个指标,它是综合的。GDP只是这个综合发展指数里面的一个指标,并且它按照一定的权数进入到我们这个指标体系里来。
加权合成一个总指数
记者:这套指标体系都包括哪些方面?这个综合发展指数今后会不会像GDP、CPI那样定期向社会公布?
鲜祖德:这套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科技创新、公众评价六个方面,其中包括45个指标。从测评方法来看,除公众评价这个方面以外,其他五个方面都可以单独合成一个指数,然后加权合成一个总指数,也就是综合发展指数,这个指数可以用于评价各个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这个指数从测评的方式来看,可以横向比较也可以纵向比较。
GDP和CPI的统计和发布,已经纳入国家的统计制度。综合发展指数还是一个研究成果,每年发布供大家参考,但是能不能像GDP和CPI纳入国家制度,按照《统计法》的规定,还必须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
把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记者:我们注意到,在这套指标体系中有一个民生改善的指标。民生改善这个指标是如何量化的?
鲜祖德: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民生优先、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按照这样的要求,我们在综合发展指数评价体系里面,把民生问题放在一个比较突出的位置。民生的改善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来反映:一是收入分配问题,二是生活质量问题,三是就业问题。每个问题都有多个指标来反映,一共是11个指标。比如说反映收入分配的,我们用了三个指标:第一个指标是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这个指标是以前没有用过的;另外两个指标是基尼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比。反映生活质量的指标,用了城乡居民收入指标,还用了反映消费结构的恩格尔系数。在大家非常关心的住房问题上,我们用了两个指标:一是人均住房面积,二是保障性住房新开工面积占住宅开发面积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