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尾大蚕蛾

更新时间:2024-06-15 21:06

绿尾大蚕蛾(学名:Actias selene)是大蚕蛾科、尾蚕蛾属中大型蛾类。成虫体长32-38毫米,翅展100-130毫米。体粗大。成虫豆绿色,翅粉绿色,前后翅中央各有一椭圆形眼斑,外侧有1条黄褐色波纹,后翅尾状,特长,40毫米左右。幼虫体黄绿色,体节近6角形,着生肉突状毛瘤,毛瘤上具白色刚毛和褐色短刺。胸足褐色,腹足棕褐色,上部具黑横带。幼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稍大便把全叶吃光,仅残留叶柄或粗脉。

物种学史

2005年前,包含《中国动物志》在内的文献,中文名“绿尾大蚕蛾”长期对应的拉丁名为Actias selene ningpoana。

2005年,Ylla J.等通过生殖器解剖和DNA分子碱基顺序、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顺序进行比对,将Actias selene ningpoana提升为独立物种。Actias ningpoana对应的中文名改为宁波尾大蚕蛾,原中文名绿尾大蚕蛾对应Actias selene。

2021年,陈宝明称宁波尾大蚕蛾和绿尾大蚕蛾没有产生生殖隔离,二者并非2个物种;认为绿尾大蚕蛾是宁波尾大蚕蛾的一个亚种更为合理,同时推测还存在其他亚种。

形态特征

成虫翅长59-63毫米,体长35-45毫米。头灰褐色,头部两侧及肩板基部前缘有暗紫色横切带,触角土黄色,雄、雌均为长双栉形;体披较密的白色长毛,有些个体略带淡黄色;翅粉绿色,基部有较长的白色茸毛,前翅前缘暗紫色,混杂有白色鳞毛,翅脉及两条与外缘平行的细线均为淡褐色,外缘黄褐色;中室端有一个眼形斑,斑的中央在横脉处呈一条透明横带,透明带的外侧黄褐色,内侧内方橙黄色,外方黑色,间杂有红色月牙形纹;后翅自M3脉以后延伸成尾形,长达40毫米,尾带末端常呈卷折状;中室端有与前翅相同的眼形纹,只是比前翅略小些;外线单行黄褐色,有的个体不明显;胸足的胫节跗节均为浅绿色,披有长毛。一般雌蛾色较浅,翅较宽,尾突亦较短;不同世代的个体大小也有变化,一般情况下越冬代成虫体形偏小;不同个体尾突有变形。也注意到取食不同寄主的个体也有大小、深浅不同颜色的变化。

雄性外生殖器上的爪形突基部宽大,顶端呈多瓣散形倒钩状;背兜条状,自两侧向内外翻转;颚形突呈三角形,顶端钝;抱器宽大粗壮,外侧上方向内卷,中部内陷深,其下方有很长的抱器腹端突;抱器腹长臂形,上侧有排形微齿,抱器内侧有成排的条形鳞毛;阳茎基环圆形;囊形突宽大;阳茎粗壮,前、后粗细相同,盲囊稍向外弯曲,顶端有很长的指形突,中央呈圆弧形内陷,侧方有穗形角状片。

生活习性

寄主

据报道,该虫寄主较广泛,可为害果树花木等多种植物,如柳、枫杨、栗、乌桕、木槿、樱桃、苹果、胡桃、樟树、桤木、梨、沙果、杏、石榴、喜树、赤杨、鸭脚木、海棠、月季、紫薇、玫槐、桂花等。

活动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日落后开始活动,深夜21:00-23:00时最活跃,虫体大笨拙,但飞翔力强。初孵幼虫群集取食,2、3龄后分散,取食时先把一片叶子吃完再为害邻叶,残留叶柄,幼虫行动迟缓,食量大,每头幼虫可食100多片叶子。幼虫老熟后于枝上贴叶吐丝结茧化蛹。第2代幼虫老熟后下树,附在树干或其他植物上吐丝结茧化蛹越冬。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缅甸、阿富汗、尼泊尔、不丹、泰国、 越南、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北京、河北、河南、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等。

繁殖方式

1年发生2代,以茧蛹附在树枝或地被物下越冬。翌年5月中旬羽化、交尾、产卵。卵期10余天。卵多产在叶背或枝干上,有时雌蛾跌落树下,把卵产在土块或草上,常数粒或偶见数十粒产在一起,成堆或排开,每雌蛾可产卵200-300粒。

第1代幼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生,7月中旬化蛹,蛹期10-15天。7月下旬至8月为一代成虫发生期。第2代幼虫8月中旬始发,为害至9月中下旬,陆续结茧化蛹越冬。

成虫寿命7-12天。

亚种分化

Actias selene曾经是一个范围非常广泛的物种,但是它以前的几个亚种已被提升为独立物种。如马来西亚的种群Actias selene seitzi已经提升为独立物种Actias seitzi;中国分布的宁波尾大蚕蛾也由亚种Actias selene ningpoana提升为独立物种Actias ningpoana。Actias selene eberti提升为独立物种Actias eberti。Actias selene vandenberghi已归为Actias seitzi的同义学名。

物种危害

以幼虫取食叶片,为害严重时,造成树势衰弱,影响果实产量。

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通过科学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林木综合抗虫力,是防治绿尾大蚕蛾大量发生的较有效方法。另外,也可在冬季清除落叶、杂草,并摘除树上虫茧,集中处理。在成虫盛期利用黑光灯诱蛾灭杀。

生物防治:绿尾大蚕蛾在幼虫成熟期,由于虫体大,目标明显,常被胡蜂寄生蝇姬蜂赤眼蜂、鸟类或病毒等天敌危害,可对其天敌加以保护和利用。也可选用苏云金杆菌(Bt)或青虫菌进行生物防治。

药剂防治:当虫口密度高、杨树林木为害严重时,可使用化学防治方法。可根据该虫的发生特点和为害特点,以第1、2 代幼龄幼虫为防治重点(包括刚出蛰越冬幼虫),有利压低下一代虫口基数。可用2.5%溴氰菊酯3000 倍液、10%氯氰菊酯2000倍液、20%杀灭菊酯4000倍液、20%速灭杀丁5000倍液、20%除虫脲8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等常规农药,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