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蟒

更新时间:2024-10-23 16:14

缅甸蟒(学名:Python bivittatus)是蟒科、蟒属爬行动物。头较小,吻端较窄而略扁,头颈区分明显;鼻孔开于鼻麟上部;眼大小适中,瞳孔直立椭圆形;部分上唇麟和下唇麟有唇窝(热感应器官);泄殖腔两侧有一对退化的后肢痕迹,雄性更明显。体背及体侧有镶黑边的云豹斑纹;腹部黄白色;头颈背面有暗褐色矛形斑;眼前和后下方有黑色斜纹达口缘;喉下黄白色。

动物学史

林奈(Linnaeus)1758年命名“蟒蛇”(Python molurus),英文名Indian Python,指名亚种Python molurus molurus。海因里希·库尔(Heinrich Kuhl)1820年首次命名了缅甸蟒,并且认为缅甸蟒是蟒蛇的一个亚种(缅甸亚种,拉丁名: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中文名字有学者称之蚺双带亚种。直到2009年Jocobs等将缅甸蟒提升为独立种,拉丁名:Python bivittatus,英文名:Burmese Python,同时分出了缅甸蟒的一个亚种侏儒缅甸蟒( Python bivittatus progsehai)。Python bivittatus的命名得到了IUCN及世界大部分学者认同,为了准确表达其分类地位,该词条亦取其英文直译名称缅甸蟒。在中国蟒科蛇类仅缅甸蟒一种,人们一直将其称之为“蟒蛇(中国)”或者“南蛇、琴蛇(广东、广西及海南)”,所以人们常说的“蟒蛇”实为缅甸蟒。

形态特征

缅甸蟒较为原始的大型无毒蛇类,体长3-7米,体重可达90千克,雌性大于雄性。有记录最大的是饲养在美国伊利诺伊州格尼的一条缅甸蟒,长8.23米,重186千克。缅甸蟒的头较小,吻端较窄而略扁,头颈区分明显。鼻孔开于鼻麟上部;眼大小适中,瞳孔直立楠圆形;部分上唇麟和下唇麟有唇窝(热感应器官);泄殖腔两侧有一对退化的后肢痕迹,雄性更明显。体背及体侧有镶黑边的云豹斑纹,腹部黄白色,头颈背面有暗褐色矛形斑,眼前和后下方有黑色斜纹达口缘,喉下黄白色。上颌尺17-18枚。体鳞光滑,在颈部一周约55-64枚,躯干中部一周61-70枚,肛前一周41-46枚,腹鳞255-262枚,尾下鳞59-69枚。

栖息环境

缅甸蟒栖息于热带、亚热带低山丛林、红树林、雨林、湿润草原或沿海平原等生境。生存环境通常与水源关系密切,河流、湖泊或者森林中水池。缅甸蟒绝大部分生境分布在海拔200米以内,几乎很少出现1000米以上,但Orlov等在越南海拔1200米发现了缅甸蟒活动,Shah等报道了尼泊尔缅甸蟒海拔分布范围在100-2800米。

分布范围

缅甸蟒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和中国华南地区,东南亚包括越南、老挝、缅甸、孟加拉国、泰国、柬埔寨、印度、尼泊尔和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爪哇岛、苏拉威西岛),其中包括印度三个分离区域和尼泊尔的二个区域组成的西部种,己经被证实是自然形成的种群而非人为运输过去形成的。是这些地区的本土物种。在中国,缅甸蟒分布在福建(南平、金门)、广东、香港、海南、广西、云南、贵州(望漠、罗甸、紫云)、西藏(墨脱)、江西、四川(内江)等地,其中江西仅在最南端有学者发现蛇蜕,四川盆地种群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四川省并无缅甸蟒分布,曾在攀枝花永兴镇发现一个个体被证实杂技团遗弃。此外,缅甸蟒作为入侵种在美国佛罗里达、新加坡也有繁衍。

生活习性

行为

缅甸蟒主要是地栖和树栖性生活,常用后体攀缠在树干上,善于游泳。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对缅甸蟒的生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缅甸蟒的死亡,湿度主要影响缅甸蟒的蜕皮。缅甸蟒是变温动物,对周围环境的温度反应比较敏感。它自身没有汗腺,不能进行体温调节,其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缅甸蟒对温湿度的十分敏感,一般月平均气温在8℃以下便无法生存。当温度高于35℃时,缅甸蟒也不活动,在强烈阳光下暴晒过久也会死亡,30-35℃时很活跃,25℃时活动一般,一般取食温度需要在25℃以上,15℃时开始麻木状态,温度一直保持在5-6℃以下时,缅甸蟒即死亡。

食性

缅甸蟒的食物来源非常广泛,从哺乳动物、鸟类到两栖、爬行动物,甚至鱼类,它都可以捕食。捕食时慢慢靠近猎物,以尖锐的倒勾牙快速咬住猎物,先将其缠绕,然后收紧,致猎物窒息而死,同时被挤压成条状,分泌唾液润滑食物吞食。在海南大田自然保护区野猪(Sus scrofa)、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snus)、赤麂(Muntiacus muntjk)等都是缅甸蟒的捕食对象,其中捕食最多的是赤麂。

入侵到佛罗里达的缅甸蟒,Harvey等在缅甸蟒体内发现过14种哺乳动物,5种鸟类和1种爬行动物,其中包括白尾鹿(Odocoileus virginianus)和短吻鳄(Alligator mississippiensis)等体型较大者和受当地保护的佛罗里达美洲狮(Puma concolol cory),大柏树狐松鼠(Sciurus niger avicennia),林鹳(Mycteria Americana)和美洲鳄(Crocodylus acutus)等。

生长繁殖

缅甸蟒为卵生爬行动物,每年9-11月份交配,雄性常用残余的后肢去搔抓雌性,引起雌性注意,交配时仅用一侧交接器,另一侧起到持握雌性的作用。次年3-6月产卵,每次8-107枚不等,枚重70-100克,孵化期60天左右,雌性有护卵、孵卵的习性。Krysho等解刨了未产卵的雌性缅甸蟒,其中一条85个待产的卵,另外一条有79个。

交配

在出生后的1.5-4年后,就会成为成熟的个体。一般在2.5岁以上,体重达5千克以上,雄性生长到2-3米、雌性生长到2.5米以上时就可以繁殖。在人工饲养条件下,1条雄蟒可先后与数条雌蟒交配。一般雄蟒身躯修长,尾部瘦尖,生殖孔两侧的钩长,外露明显,手按生殖孔两侧可见生殖器官;雌蟒身躯肥胖,尾部稍丰满,生殖孔两侧的钩短,不明显外露,手按生殖孔两侧不见生殖器官露出。

缅甸蟒一般在每年的11月到次年3月交配,人工饲养的稍晚一些,约12月到次年4月,在这段时间蛇会停止掇食。缅甸蟒发情时,雌蟒从皮肤和尾基部的腺体分泌出其特征性气味以引诱雄蟒,雄蟒会跟踪气味找到雌蟒,相遇后即进行交配活动,交配时间可长达4-5小时,甚至更长。

产卵

交配后,雌蟒体内形成受精卵,孕卵约121-140天产卵,此期间不进食。蛇产卵时间为3小时左右,有时持续几天,产卵数8-32枚,卵为白色,重54-101克,大小为(57-94)毫米×(37-62)毫米,呈长椭圆形,似鸭蛋大小。产完卵的雌蟒有护卵习性,孵卵期间,温度保持在31-32%,孵化期55-70天。如果采用人工孵化,可使雌蟒不护卵,早进食,体质恢复快。

孵化

缅甸蟒的孵化有自然孵化和人工孵化2种方式。

缅甸蟒自然孵化时,孵化时间与外界气温有关,一般常温约为60天。孵化时雌蟒用身体围绕成塔状(或帽状)的窝,盘伏在卵堆上,靠节律性收缩肌肉使体内发热。在整个孵化过程中,雌蟒不进食,不爬动。孵化期间不得喧闹,以免干扰雌蟒孵卵。卵被连续孵化55-61天就陆续破壳,这时卵壳失去韧性,幼蟒会用头及身体猛烈撞击并撕咬破壳而出。

人工孵化的方法目前仅局限缸孵法、箱孵法、坑孵法和机器孵化法,多用缸孵法。即取1只大口陶缸,缸内卵多少由缸的容积而定、缸底铺土并逐层压实,铺的泥土以洁净的新土为宜,土的湿度以握之成团、撤之则散为准。然后在上横排卵,再在卵上铺放洁净新鲜的苔藓。缸宜放于室内,并且加盖。孵化温度以20-30℃较为适宜,相对湿度在50-70%。孵化湿度过高或过低会引起卵长霉或干瘪,导致胎蛇死亡。为了保证卵四周的湿度和温度均衡,以及胎蛇的适当活动,一般宜1周翻卵1次,同时要防止鼠害狰。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缅甸蟒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1年 ver 3.1)——易危(VU)。列入2023年发布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在2021年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缅甸蟒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种群现状

2009年中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表明,中国约有6.2万条缅甸蟒,其中广东5万条,广西3500条,云南5300条,西藏1880条,福建1320条,但是这次调查并未包含海南省的缅甸蟒数量。

致危因素

由于农业开发,森林资源的开伐,致使缅甸蟒的栖息环境范围缩小,栖息地生境破碎化日益严重;长期以来,在巨大经济利益驱使下,对缅甸蟒采取滥捕,不分季节和大小,任意收购和捕杀,导致缅甸蟒的数量日趋减少。缅甸蟒特有花纹图案,受到皮革商及猎户的觊觎,因而遭到频繁的捕猎;另外一些民间制药、泡酒的方式,及部分人士活捕作宠物等事情,都令野生缅甸蟒的数量一度锐减。有些地方(例如中国)的人类更会捕捉缅甸蟒作直接饮食用途。在野生动物调查中,越来越难发现缅甸蟒活动,受到公认一定程度的威胁。

保护措施

规模化人工养殖的缅甸蟒己经取得了成功,仅海南养殖的缅甸蟒就己达到6万余条,己经形成大规模的人工繁育种群,为放归自然提供了有力保证。人工驯养繁殖是物种迁地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把自然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个体数量极少等原因而导致其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殖中心和建立种子库等,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的方式。迁地保护是为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机会。一般情况下,当物种的种群数量极少,或者物种原有生存环境被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破坏甚至不复存在时,迁地保护成为保护物种的重要手段。

通过人工驯养繁殖濒危野生动物是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是防止濒危野生动物资源减少的重要保护措施之一。中国已经在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普氏野马(Equus ferus)、朱鹗(Nipponia nippon)、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等人工驯养繁殖取了显著成效。关于缅甸蟒的饲养繁殖,在云南野生动物园、广西柳州动物园、上海动物园等数家动物园均成功繁育,但是数量十分有限,均未形成规模化。20世纪90年代末期,规模化缅甸蟒养殖技术在中国海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海南一家公司成为中国国内唯一一家获得国家林业局批准的缅甸蟒繁育利用试点单位,2009年缅甸蟒存栏6万条以上,已培育种蟒3016条和储备种蟒3000条,具备了1万条左右的年出栏规模。

物种危害

此外,缅甸蟒作为入侵种在美国佛罗里达繁衍,数量呈递增趋势。缅甸蟒性情温顺,作为宠物大量涌入美国市场,由于缅甸蟒人工条件下生长迅速,宠物饲养者往往难以把控,将其放置野外,在大沼泽国家公园繁衍起来,己给当地野生动物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困扰。

饲养管理

缅甸蟒的饲养管理应有严格的制度,必须科学准确地做好记录,认真填写生产卡片和报表,并不断总结经验,以提高生产养殖水平”。缅甸蟒在野外会捕食多种食物,例如:各种的两栖类、爬虫类、小型哺乳类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最好投喂家养的小白鼠、大白鼠、葵鼠、兔子,这样做可以避免缅甸蟒感染寄生虫,而且用哺乳动物作为食物,营养更为全面。

幼蟒饲养

初出壳的仔蟒即可活动但是不吃食,在经过7-8天蜕皮后第一次采食,第一次采食后5天内不要投食,以后每5-6天喂食1次。幼蟒投喂的饲料中加入VA、VB、VD、VE,对其脂肪有保护作用,也可进一步增强幼蟒的生长发育。幼蟒在进食2-4天排出粪便,由于幼蛇进食的食物种类比较单一,故排出的粪便残渣少。幼蛇比成年蛇吃食勤、排泄次数多。此外,应每天定期打扫,及时清除食物残渣和粪便,水盆内的水保持清洁、定期更换。

与成蛇相比幼蛇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应略窄。幼蟒温度在25-28℃时,生长发育最快。湿度保持在50-80%,如果湿度过低,不利于幼蟒蜕皮,而往往由于蜕不下皮而引起死亡,温度过高则易引发皮肤病。为了越冬幼蟒需要增加营养积累,尽量增加幼蟒喜欢的活物。幼蟒的越冬在室内,温度比成蟒要高些,一般在8-12℃,湿度在50-70%,最低温度不能低于50℃,也不宜超过15℃。若温度太低可以在室内加60-100W的灯泡来调节,避免使用大瓦数的灯泡。在温、湿度能解决好的条件下,幼蟒可以打破冬眠养殖,打破冬眠养殖的幼蟒生长发育速度加快,还可以减少死亡率。

成蟒饲养

人工饲养下所喂给的动物性饲料是缅甸蟒唯一的食物来源,从营养角度看只有全价蛋白饲料,方能满足机体需要,新鲜的牛、羊肾脏为其常用饲料。其中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并且消化率很高,可满足缅甸蟒笼舍饲养下的机体和营养需求。缅甸蟒虽然耐饥能力很强,但为了缅甸蟒的生长与繁殖,还应尽量做到多喂和喂饱,定期投放食物。缅甸蟒1个月可进食4-6次,1条5-7.5千克的缅甸蟒每次喂1千克左右的饲料。大缅甸蟒和小缅甸蟒应分开饲喂,以免大小缅甸蟒抢食。人工饲养的缅甸蟒可以适当地饲喂已死的或曾经冷藏后再化冻的动物,因为这样可以让蛇免于被活的猎物伤害。喂食后要避免捉起蛇,这样会让蛇感到有压力,从而呕吐。缅甸蟒通常用吮吸的方式饮水,必须保持水源充足,水质清洁卫生。如果发现病蛇,水池、水沟要彻底消毒。

缅甸蟒最适宜的饲养温度为23-30℃,相对湿度是70-80%,尽量保持,利于增重。温度过高,缅甸蟒采食量下降;过低,缅甸蟒冬眠或冻伤致死。夏季气温过高时,可搭绷架遮阴蔽日,多喷清水,以利降温。冬季在蛇窝、笼顶加盖干草,或安装红外线灯及电炉等进行加温。无论使用哪种热源,都务必要使笼舍1/3-1/2的地方得到温暖,同时在太阳晒到的地方,地面温度应该达到31-33℃。在没有加温的区域,温度不能低于22℃。在笼舍内提供温度梯度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让蛇自己选择适当的温度区域。此外,缅甸蟒的生长与环境湿度密切相关,保持相对湿度70%左右即可。湿度过高,缅甸蟒鳞片往往发生霉变,继而溃烂不愈而死;湿度过低,缅甸蟒体内水分散失快,不利蜕皮,影响生长发育,也可导致死亡。干燥季节可适当喷水”。

当气温超过18℃后,缅甸蟒进入活动期。随着气温升高,缅甸蟒捕食量相应增加,在气温达30℃以上的闷热天气中捕食量最大。缅甸蟒在白天、晚间均有捕食行为,而晚间多于白天。缅甸蟒在活动期内,体质强壮的主动捕捉活食,体质弱的主动捕食能力差,仍需填喂瘦肉。缅甸蟒吞吃活鸡、活鸭或活兔后,能明显看到腹部膨胀,3天后体形基本复原,说明猎物被吞食后经3天左右基本被消化成食糜,此后隔4-5天就边排粪便边捕食,所以笼舍内要不问断地供给活食。排出白色粪便是正常现象,粪便要定期作虫卵检查,有寄生虫时应驱虫,驱虫的最佳时机在盛夏。

蜕皮的频率是根据蛇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而定的,蜕皮开始是双眼呈雾状,然后变的清晰,之后开始蜕皮。蜕皮有可能每3-6星期就发生1次,缅甸蟒在蜕皮期间会拒食。蜕皮期间如果环境干燥可以往蛇身上喷一点水,这样更有利于缅甸蟒蜕皮。在饲养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蛇良好的摄食习惯,这样有利于蛇在蜕皮前补充足够的养分,使蛇安全蜕皮。做一份关于蛇摄食和健康情况的记录。在晚上和没有灯光的地方,缅甸蟒可能更主动摄食。同时需要-个作为伏击的猎物、供其隐藏的盒子。在蜕皮过程中,如果发现蛇拒食,并开始消瘦,应立即对其进行医治。

越冬技术

缅甸蟒生活的适宜温度是16-28℃。15℃以下缅甸蟒就入蛰,所以冬天要特别注意缅甸蟒的保温工。

疾病防治

缅甸蟒日常喂养过程中,应注意缅甸蟒有以下几种病:

相关事件

2015年5月21日,贵州省毕节市森林公安机关在陕西省森林公安、重庆市森林公安和地方公安多方协作下,成功侦破一起贵州省森林公安局督办的非法收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一名,收缴缅甸蟒一条。

2021年11月9日17时30分,深圳市南山区沙河街道红树湾南地铁站B出口附近工地惊现缅甸蟒。随后,在沙河派出所、白石洲东社区、深圳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等部门紧密配合下,约5米长、30千克重的缅甸蟒被妥善救助。

2022年6月23日,据美国《福克斯新闻》报道,2022年年初,美国佛罗里达州西南保护协会的一组研究人员捕获了一条97.5千克重,5.4米长的缅甸蟒。

2022年7月1日,云南省西双版纳边境管理支队勐龙边境派出所移民管理警察接到群众报案后,救助了一条体长近3米、重达25千克的保护动物缅甸蟒,已将其移交当地森林公安。经检查,蟒蛇身体状况正常,森林公安将择日将其放归原始森林保护区中。

2023年7月13日,美国佛罗里达州男子捕获该州有史以来最长的缅甸蟒蛇画面曝光。据报道该缅甸蟒长约5.8米,重约56.7千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