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战

更新时间:2024-09-02 13:46

编辑战一词通常用于各种网络百科全书中,以维基百科多见,指在条目的开放编辑过程中,两位或多位编辑者就一个问题意见不合并无法达成协议,因此不断地互相删改对方的编辑内容以维持己方观点的行为。在内容已经达成共识的前提下,条目受到破坏而产生的频繁的篡改与反篡改通常也会纳入编辑战的范畴。另外,在维基百科中编辑战也包括移动战,此时原因并非内容的破坏,而是条目上的命名争议。

现象

编辑战通常会使条目在短时间内内容频繁变化,并会造成大量的版本覆盖,所以编辑战通常的结果是条目被临时甚至永久性的保护锁定,以进行一段时间的强制冷却,一段时间后一般会遵循等待适当时机再次开放编辑的原则,有时也会采取保留较为合适的版本并长期锁定的措施。在维基百科中幽默地称之为“接着使用者们就会发现该条目无法编辑,即可享受一星期悠闲的生活。”

维基百科中,通常这种保护并不会很快解除,这一点在争议性的条目的情形特别重要,这样可能编辑战会再一次发生,而保护该页面的管理员可能正在与争论的各方进行协调,如果双方真的无法达成协议,其中立精神要求将两种意见都表达出来,可以像这样:关于XXX的争议,一方认为……,另一方认为……。“虽然文章内可能会有相互矛盾的内容,但维基在有争议的情况下,不是、也不能成为判断某种说法对错的地方。它只能记录下来,表示有这样两种说法。”

维基百科创办者们希望将全人类的知识汇聚在一起,再无偿分享给每一个地球公民。无数个文化各异的脑袋通过光缆连接,催生“地球村”和全新的共处共享法则——“去中心化”,奉行人人皆可编辑、思考、学习和共享。

2002年,中国加入世界维基序列。这一年秋天,北京大学数学系的学生Mountain无意中发现了维基网站,随后汉化了界面。不久后得到维基总部的承认。很快,中文维基迎来了首批活跃的志愿者编辑——三位来自中国大陆,一位来自台湾,一位来自香港,一位来自新加坡。“中文维基一开始就是多元的。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华人都能参与。”Mountain说,“但也埋下分歧。”

这个预见很快就成为现实。两岸青年在历史文化认识上的分歧迅速凸显。例如1945年至1949年发生在中国大陆的战争,就引起了“解放战争”和“第二次国共内战”的定义之争。两岸历史和现实的复杂性让争论变得频繁而琐碎,就连一个方框都能成为战场。中文维基要编一个中国朝代年表,但到1949年后,台湾维基人要求台湾并列在大陆旁边,而且表格大小要一样。大陆维基人则表示反对,认为应按两岸实际面积大小来划分。

2005年,中文维基的元老们觉得要定章法了。他们直接翻译英文维基的章程,但效果并不好。例如“中立的观点”,英文版章程里用了五千多个单词来解释,翻译成中文后显得晦涩难懂。Mountain翻译阐述了“共识”——充分沟通,善意推定,理性合作,像古希腊城邦的“公民”们那样自由辩论讨论。“这是一个从混沌中建立秩序的过程。”Mountain引用哈耶克的话。

但呼吁并没有减轻这些“编辑战”,维基创始人吉米·威尔士都为此感到烦恼,传言说他甚至一度考虑关闭中文维基。但在此之前,后者就付出了代价——过分开放的编辑环境也提升了敏感度,从2004年至2008年,中文维基在中国大陆被封锁了三次。封锁期间由于登陆困难,大陆维基人逐渐减少,港台等地维基人则不断增多。到2012年9月,在编辑量上,台湾已领先大陆16%,中文维基上的舆论阵地逐渐转移,格局大不相同。这期间,台湾维基人创建了“平型关战役”的条目,在条目中揶揄“幸亏敌人只是负责后勤运输的辎重兵”。

2008年,中文维基被解封。大陆的维基人重新到来后,争吵开始了。几年之内,条目被修改超过千次,编辑战几度爆发,管理员没办法,不惜违背维基百科的初衷,将条目设置为“不可修改”。还有维基人注册了“揭开历史真相”的账号,双方各举证据,互相质疑,原本只是一千字节的条目,容量扩充了二十倍。

2013年4月,一家杂志刊长文揭露了东北某女子劳教所的酷刑内幕。三天后,台湾维基人“wetrace”和“smile886”在中文维基上建立起相关新条目并进行了49次编辑扩充,内容包括外媒报道、联合国报告,以及一封未证真伪的求救信。从第三天开始,大陆维基人开始反击。他们质疑的焦点在于,台湾编辑的信息来源的客观性和对西方媒体的倾向性。

“黑雪姬”在质疑之后的半个小时之内,进行了29次编辑,删去与媒体报道有关的两千多字,主要是劳教人员的自述,和联合国报告中对酷刑的具体描述。凌晨两点,“黑雪姬”再次删去了台湾编辑的内容,并加上表示条目具有争议性的标志。但不过二十分钟,在电脑前坚守整晚的台湾编辑“wetrace”就发现了“敌情”,重新撤销了“黑雪姬”的版本。他开始变得愤怒,向“黑雪姬”提出抗议:“警告你不要再破坏。”当晚三点二十,另一位大陆维基人宇文宙武则充当了“黑雪姬”的援军,他再次撤销了“wetrace”的编辑。

这场拉锯战从当天下午三点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上九点,管理员不得不介入,永久不许编辑。

经此一役,“黑雪姬”开始变得愤怒。他开始怀疑维基上的虚假信息是有组织的,决心给予打击。“维基上有些人是别有用心。他们在故意夸大一些问题,作为攻击和自我宣传的工具。”“黑雪姬”说,“这激起了我的使命感。”

学者毛向辉曾批评维基百科缺乏信任机制。他半开玩笑说:“在大陆维基人看来,台湾维基人亲日又台独(只有显隐性之分),香港维基人只是一群小孩子。而在港台维基人看来,大陆维基人都是被洗脑的乡下人。”

形成原因

由于网络百科的条目撰写是由集体来完成,因此在撰写过程中不可能不出现争论。网络百科全书虽然并不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但通常都会对条目内容有客观、中立、第三方叙述的要求,如维基百科的中立政策中提到“我们应该把争论中各方面的声音都公平地表达出来,而不是在文章中指出或暗示任何一方的观点是正确的”,在百度百科的操作说明中,也建议“客观追求中立的第三方叙述,避免含混和不明确的主观叙述。”

从未停息的“编辑战”一直困扰着这个高举互联网旗帜的免费百科全书——背景差异极大的中文使用者与“人人皆编辑”的维基法则始终难以调和,很多并无多大意义的词语,像“上甘岭”一样被反复争夺修改上百次,而对垒者多为大陆和台湾的年轻人。中文维基志愿者们越来越感到这个“自由百科”为解决争议而简单收紧的管控——编辑者们流失的不仅是创造性内容,还有尊严和权利。

解决方法

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士曾说,“真正的分歧不是在左右之间,而是在一群深思熟虑的人和一群愚蠢的人之间。”他宣称在维基百科上,达成共识是可能的。

但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发现了“异议危机”的存在:“我们越是试图理性的讨论,提供越多的论据,就越是增加被质疑的机会,增加产生异议的危机,而理性论辩只能无止境地继续下去。我们无法说服对方,沟通于是面临崩溃。”

“编辑战双方如果长期无法形成共识,造成‘封了就停,解了就打’的尴尬局面,怎么办?”这是管理员耶叶爷给新的管理员申请者提出的问题。他已经有了答案,“需要改变制度,把单纯的时间限定变成事件限定。”他的想法是,对于那些明知达不成共识的条目,中文维基一开始就应不允许编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