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爽

更新时间:2023-01-13 21:27

缪爽,男,汉族,湖南长沙人,1986 年 1 月生,中共党员,现任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学业经历

2008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基地班,2013年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取得博士学位。之后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和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初全职回国,入选2019年国家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

现任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研究成果

他与合作者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在以下三个方面:部分揭示了三维电磁激波的形成机制;证明了星体自由界面的形变可以从根本上影响两体运动的轨迹;得到了临界波映照方程能量集中爆破解的刚性和稳定性。

曾获得2014年新世界数学奖博士论文银奖,2020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人物经历

回忆起当初为什么会选择武汉大学,缪爽首先考虑到的是母校给予他的自由学术氛围。武汉大学崇尚学术、尊重学者、关爱学生,人才强校战略深入人心,数学与统计学院致力于实现“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目标,营造自由开放与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缪爽正是在这样自由开放、求实创新的学术氛围中从课堂走向科研,从学子走向导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数学工作者,也正是这份传承的学风与精神让缪爽坚定地选择了回到母校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回“珈”教书育人。

如今,缪爽回忆起求学阶段的种种境遇,对于曾经帮助和激励过自己的前辈们,缪爽始终心怀感激与赤诚。“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他提到,这些前辈不仅在学术上有卓越的成就,给予自己专业知识上的帮助,同时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也深深地影响了他——保持乐观的心态,不畏失败的韧劲。 在前辈的影响下,他也把“因材施教,以德服人”作为自己的教学理念。缪爽为本科生开设了《数学物理方程》、《常微分方程》和《线性代数》等课程。在他的课堂上,如果学生们表现出对课程强烈的兴趣,他作为老师也会因此获得成就感,从而在授课时也会更有积极性,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老师和学生相互促进。缪爽还说:“在与年轻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对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有促进作用。”

缪爽也常常告诉学生们做人做事做学问,要严谨细致,要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并且一直乐于倾听同学们对生涯规划的看法。他认为,在本科阶段同学们还不需要考虑过于世俗的问题,应该听从内心的指引,追随热枕所向。如果真正地热爱那个研究方向,那就应该无所畏惧地选择它。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选择了自己热爱的,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才不会感到枯燥,而是乐在其中。

缪爽的办公室里,专门设有黑板和白板,便于与学生探讨问题。办公室的这几块黑板,是缪爽教书育人、潜心研学的见证,更是他对数学热爱的见证。

数学研究除了需要高度抽象的思维能力和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还需要敏锐的直觉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数学的科研过程,更需要研究者有极大的耐心,能坐得了冷板凳,这样才有可能取得原创性的成果。

缪爽的研究方向是非线性双曲型偏微分方程的数学理论。小到微观粒子的结构,大到星系天体的运行规律,以及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电磁理论和空气动力学等,都是这类方程所描述的对象。这类方程的解在随时间演化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意思的现象,这正是缪爽的研究课题之一——考察这些解是否在有限时间内产生奇性,理解奇性产生的机制,并且通过研究解的长时间行为来理解方程所刻画的物理现象。

2020年,缪爽就与合作者研究了两体运动中星体边界的形变如何影响星体的运动轨道。他们运用调和分析中的相关工具得到了有界区域上不可压缩Euler-Poisson方程自由边值问题解的长时间存在性,并由此刻画了两体运动中的潮汐能与机械能之间的转化机制。用美国数学会杂志《数学评论》(Mathematical Reviews)的评论来说,这项工作“打开了研究‘卫星潮汐俘获’这一物理现象的大门”。

近年来,缪爽与合作者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部分揭示了三维电磁激波的形成机制;证明了星体自由界面的形变可以从根本上影响两体运动的轨迹;得到了临界波映照方程能量集中爆破解的刚性和稳定性。作为一名潜心科研的基础学科匠人,他始终不忘初心。在他看来,取得的成果和荣誉只是代表过去。而坚持脚踏实地解决问题才应该是科研人需要矢志不渝坚持的。

缪爽认为,要在数学理论研究中取得成绩,一是要对所做的事情抱有极大兴趣,二则是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索的过程固然会有不如意之处,但经历挫败之后所取得的成就能给自己内心带来极大的满足,这正是数学研究最有魅力的地方。缪爽说道:“即使是你非常热爱的一件事,在做这件事的过程当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虽然热情可能会暂时减退,但只要能够坚持下来,最终就会有所收获。”

同时,他强调,做研究要静心沉潜,但不能闭门造车,需要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只有更紧密地融入社会,才能为后续更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他珍惜把握每一份与同行专家交流的机会。“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性格迥异,各有所长,如果能够他们学习不同方面的优点,自己也会变得更强大,不仅仅是专业和学术方面。”正是因为这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思想,才让他在科研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