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1 10:17
缶(拼音:fǒu)是汉语二级通用规范汉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下部像某种器皿,上部像杵。“缶”本义是大腹、大口、有盖或无盖的陶容器的泛称,古时多用于盛物,也作汲水器,有的也用作乐器。“缶”多是陶制的,后来也把用金属制的同类器皿称作“缶”。
会意字。“缶”甲骨文作图1、2,商代金文作字形3,上面是“午”字,即“杵”,“杵”是棒子,是制坯工具;“午”也有表音功能。下面表示陶器坯子,是“缶”的本体。周代金文与商代文字相似(图4、6)。小篆(图7)“午”字中部一点逐渐拉长成为一横,为隶书、楷书沿袭。
“缶”本为瓦器,小口大腹。古时用以盛酒浆等,也作汲水器。古代秦地(今陕西一带)人还有种风俗,就是唱歌时用手拍缶来打拍子。这叫拊缶,又叫叩缶。司马迁的外孙杨恽被贬官后给朋友写信,说自己“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呜呜”。拊缶即拍打缶。这些话很形象地描绘出秦地人酒酣兴起,击缶放歌的得意情形。秦宰相李斯在《谏逐客书》里也说,“击瓮叩缶”是“真秦之声”。不过,唱歌时叩缶打拍子,毕竟是古秦地的土风,难登大雅之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秦赵两或在渑池会上,秦王无法拒绝蔺相如提出的合理要求,不得不击了一下缶。蔺相如请秦王击缶,这当然是有意要揭秦的短,出秦王的丑,以进行报复。
岁月荏苒,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早已没有缶这个名称,更不见哪个歌星击缶打拍子了。但缶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字偏旁,却保留在许多字中。大凡以缶为形旁的字,本义都与陶器有关。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卷五】【缶部】方九切(fǒu)
瓦器。所以盛酒𤖅。秦人鼓之以節謌。象形。凡缶之屬皆从缶。
“瓦器所㠯盛酒𤖅”注:《釋器》、《陳風》傳皆云:“盎謂之缶。”許云:“盎,盆也。罌,缶也。”似許與《爾雅》説異。缶有小有大,如汲水之缶,蓋小者也。如五獻之尊,門外缶大於一石之壼,五斗之瓦甒,其大者也。皆可以盛酒𤖅。
“秦人鼔之㠯節謌”注:鼔,之錄切,擊也。《韵會》鼔作“擊”。《李斯傳》《廉藺傳》《漢·楊惲傳》皆可證。
“象形”注:字象器形。方九切,三部,俗作缻。
方久切,上有幫 ‖ 缶聲幽1部(fǒu)
缶,瓦器。鉢也。《史記》云“秦王趙王會于澠池,藺相如使秦王擊缶”是也。《詩䟽》云:“缶者,瓦器也,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方久切。八。
【未集中】【缶部】部外笔画:0
《广韵》方久切。《集韵》《韵会》《正韵》俯九切,𠀤音否。《说文》: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尔雅·释器》:盎谓之缶。注:盆也。疏:缶是瓦器,可以节乐,如今击瓯,又可以盛水盛酒,卽今之瓦盆也。《急就篇》注:缶卽盎也,大腹而敛口。《易·比卦》:有孚盈缶。《释文》:郑云:缶,汲器也。又《坎卦》:樽酒簋贰用缶。注:瓦缶之器。又《离卦》:不鼓缶而歌。《前汉·杨恽传》:仰天抚缶。注:缶,瓦器也。
又《小尔雅》:𨥏二有半谓之薮,薮二有半谓之缶,缶二谓之锺。注:缶,四斛也。《鲁语》:其岁收田一井,出稯禾,秉刍,缶米。注:缶,庾也。
又《前汉·高帝纪》:上破布军於会缶。注:苏林曰:音𡍮。师古曰:此字本作𦉈,而转写误为缶字耳。黥布传则正作垂字。
又《正字通》:宥韵,读若覆,义同。○按诸韵书无去声。
(参考资料:汉典)
(参考资料: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