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07 17:03
网络恐惧症是一种担心个人信息、工作疏漏或违规行为会被网络曝光的恐惧心理。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民主参与度、信息公开度越来越高,仿佛一切都被用放大镜来观察。据了解,不少官员有很多怕,但最恐惧的是网络。最近,一些地方官员向人民论坛记者反映,现在地方许多干部都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恐惧心理,担心个人信息、工作疏漏或违规行为会被网络曝光而一发不可收拾。
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从当前网络上的热点事件来看,大多和官员有关,比如近期的广西烟草局长日记事件等。网络的及时性、草根性、互动性等传播特性,能把一件事情在短时间内被极速放大,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让人围观,反应稍慢或处理不当,就可能演变为公共事件。
此症有轻重之分。重症患者症状明显:身倦乏力,心惊胆战,自汗气短,面色无华,舌淡苔薄,触事易恐,多谋寡断,虚怯善恐,夜不成寐。他们不敢上网,不愿议论网络舆情,甚至视互联网为大敌;恐违规行为被曝光,一发而不可收拾;惧工作错失遭公布,导致乌纱帽不保;如听说某人因网络舆情扩散而被查处,则惶惶不可终日。
按中医的说法,“网络恐惧症”乃是恐怖症的一种,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种神经症。恐惧作为一种情绪体验,即对某种事物或情境产生焦虑和害怕,伴有回避行为。恐惧的对象可能是单一的或多种的,如动物、广场、闭室、登高或社交活动等,现又新增对网络的恐惧。
一段时期以来,不少地方党政官员对网络都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有的担心个人隐私被曝光,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有的担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现象被曝光,影响前途;也有官员担心网络监督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让人有口莫辩,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1、网络恐惧症似病非病,它不像生理疾病,来了你就躲不掉,要想治好,得找医生进行专业治疗。而“网络恐惧症”与生理性疾病不同,它是一种主动性的病,患不患病是官员自己可以决定的。要想与这种21世纪的新型“流行性病毒”永远隔绝,作为政府官员的你,得给自己打好“预防针”,穿好“隔离服”。
2、主动与网络“亲密接触”。互联网经过十几年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作、生活伴侣。政府官员应该把网络看作是凝聚民意的“最基层”、深入群众的“第一线”,多学习一些网络运用知识、多关注一下网络舆情,及时回应网络上与己相关的热点话题,对待问题不要“捂盖子”,就不会在浩瀚的网络里迷失方向
3、要提高网络鉴别的能力。对网络媒体新格局要有清醒的认知,在洞悉特性的基础上有序参与。准确鉴别网络的芜杂和失序带来的低俗、恶俗现象,善于倾听网民的心声和民情,坚决抵制和批判失实、低俗信息的传播,使网络空间成为社会核心价值传播和弘扬的场域,与网民形成良性互动。
4、做到“身正不怕影子斜”。不论是“日记门”还是“短信门”,都是以揭露官员的腐败行为作为看点,在网络上制造巨大的“批官风暴”。网络用得好就是宝,用不好就是祸。要想使网络真正成为帮助自己工作的好工具、好帮手,而不是把自己卷入批判漩涡的“魔鬼”,最重要最关键的就是做到干净做事、诚实做人、清正为官。在思想理念有所动摇之前,多想想那些一时风光一世悲哀的“门”系列主角。自己的清白,才是防治“网络恐惧症”的最佳药方。
5、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监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俨然一张群众监督的“天网”。在看到和承认网络监督有着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当防范网络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所利用,恶意诬告、诽谤官员。我们相信随着公民自我责任意识的强化和网络管理的完善,网络将是一个更加健康多彩而有序的公共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每个人参与,需要每个人维护。
“网瘾”往往被人们看成是与“毒瘾”一样的东西,自然,很多人就主张采取“戒毒”一样的方式来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即使用“隔离法”,让他们远离网络。这种思想甚至表现在政府制定的一些法规或政策里,如,规定网吧不能接纳未成年人。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笨办法,所能起到的效果是相当有限的——因为使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并不在网络本身,而是要到网络以外的地方去寻求——网络是一种媒介,它只有被整合到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才体现出它的各种功能与效应,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网络恐惧症”其实是成人世界对于当今社会有关青少年的各种问题的焦虑与成人自身的焦虑投射到“网络”这一“替罪羊”身上的产物。网络引入中国社会的时间还很短,相对于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而言,尚是陌生的、异质的新生事物,亦即还没有被有机地整合到中国的社会机体里去——正是它的陌生性与异质性,使它成为一个社会焦虑的巨大容器,通过对它的排斥或将莫须有的罪名加到它的身上,作为个体的人与作为集体的社会得以保持了自身结构的某种稳定,避免了“崩溃”这一更可怕的灾难。
从这种意义上说,这是个人心理与社会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就像发烧是一种机体自我保护的反应一样,不管个体或社会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刀可以用来杀人,也可以用来护身;水是人类与一切生命必不可少的物质,却也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与财产……古人说,“天下事有一利必有一弊”,但大多数事物已不能引起长时期的社会恐慌,因为这些事物已为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所熟悉,被整合到社会有机体里,成了社会有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网络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及“网络恐惧症”不但通过传统媒介,而且通过网络自身被不断地放大,从而加剧了网络引起的社会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