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7 09:24
网络组织理论是当代西方微观经济学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领域,是近年来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全球化现象和区域创新现象时经常使用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网络组织是处理系统创新事宜时所需要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是一种在其成员间建立有强弱不等的各种各样的联系纽带的组织集合。它比市场组织稳定,比层级组织灵活,是一种介于市场组织和企业层级组织之间的新的组织形式。
网络组织理论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理论,主要探讨导致企业间相互联结的网络安排及其演进的各种要素。
网络组织理论指出,网络组织一般具有以下一些性质和特点:(1)网络是一个开放系统,它向各种愿意与它联系的单位开放,以吸取外部有用资源并积极向外输出产品。(2)网络的本质是动态的,其基本功能在于交流及在交流中产生创新。(3)网络的特点是交流之源,交流使各个单元结成“网”,交流中产生“网”中新的结点;结点密度越大,则互相交流的机会越多、越频繁;交流越频繁,则结点越多;结点越多,创新机遇越多,则创新能力越强。(4)网络中的流体是多样化的,可以是物质、信息、技术、人员、资金,也可以是情谊。情谊是产生信赖的基础,而信赖是合作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5)网络的交流是多层次、多渠道的。网络的这些特性,提供了比企业等级组织更为广阔的学习界面,使创新可以在多个层面上、多个环节中发生,同时它可以降低其成员之间的交易成本,使各成员都能同时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范围经济和网络经济三种效应,从而使网络成为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蓬勃发展的新组织形式。
理查德森从企业能力的角度,区分了“相似性活动(similar activities)”和“互补性活动(supplementary activies)”,从而为网络组织的存在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认为,企业倾向于与其自身能力相适应的活动即“相似活动”,但企业所从事的只是某种分工活动。这种分工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社会经济活动价值链中的一环,因此,企业间的活动是互补的。互补性活动需要由不相关的能力去从事,所以需要由不同的企业来进行。互补活动的协调既不可能全部由一个企业承担,也不可能完全通过执行平衡供给和需求功能的市场来承担,而必须由企业之间的合作来承担。于是,理查德森扩展了潘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提出了企业之外(市场)、企业之内(科层)的协调机制之外的第三种协调机制——企业间协调机制。对理查德森从互补性分析企业间制度安排的支持性观点就是资源依赖论。该观点认为,在企业间协调方面,为了获得和保有资源,企业必须与环境交互作用。资源的内在化并非是企业的必然选择,有很多资源可从外部获得,这就意味着企业间活动需要复杂多样的制度安排。现实中的很多虚拟企业 (动态联盟)验证了这些观点。
网络组织理论发展有两个因素,一是信息化的发展,电脑等网络工具的大量推行,企业之间交流速度加快,竞争速度也加快,二是范围经济的衰退,企业无力通过多元化经营方式规避市场风险。网络组织理论主要观点是把原来多元化企业经营的内部子系统分立出来,分成许多独立而有相互联系的小企业,每个小企业专注于生产的某一部分,来适应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网络组织理论的优点在于他加强了企业之间的外部联合,推动了企业向无边界化的方向发展。他的不足主要是网络组织理论对于一些新兴的企业推行十分有效,对于大型企业如何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达到企业组织结构的转轨问题没有很好的研究解决。
网络化组织理论支持的企业组织结构的重要工具是网络,在目前尤其是我国的企业中,办公自动化如“ERP”等工程还处于一种试行阶段,还未成为大多数企业的有力的管理工具。而且同虚拟化组织同样,网络化组织结构在进行外部合作时候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成本,合作的结果是否成功还有待商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