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03 17:46
网膜孔,亦称温斯劳孔,是网膜囊向右通入腹膜腔的唯一孔道。纵径3cm,可容示、中二指通过。其前界为肝十二指肠韧带游离缘,后界为下腔静脉及其前面的壁腹膜或肝肾韧带,上界为肝的尾状叶,下界为十二指肠上部的上缘。向右侧通右肝下间隙,即肝肾隐窝,向左通入网膜囊前庭。门静脉、肝外胆道及肝固有动脉等,通行于网膜孔前界的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网膜孔是网膜囊与腹膜腔之间的唯一通道。
1.网膜孔形状分五型:三角型(36.67%)、裂隙型(30.00士8.37%)、圆型(26.67士8.07%)、椭圆型主例(3.33士3.28%)及半月型(3.33士3.28%)。除新生儿,均以裂隙为多见。
2.网膜孔(最大)孔径为3.99士2.19(1.80~8.00)mm,比原有学者的测量结果(7~10mm)要小。
3.网膜孔位于T12~L2椎体之间,以平L1椎体居多数。
游离的小肠襻、偶为肠系膜过长的横结肠,通过网膜孔(Winslo孔)进入小网膜囊内称小网膜囊疝(herniaoflesseromentalbursa),或网膜孔疝(herniaofepiplonicforamen)。因疝囊口的前壁为肝十二指肠韧带,故多数病例会发生较窄,偶尔肠襻也可以从胃结肠韧带或胃韧带上的裂孔进入小网膜囊。临床以急性肠梗阻为主要表现,上身前倾或屈膝位可减轻腹部疼痛是其特征。
1、致病过程:小网膜是连于肝门与胃小弯及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可分为右侧的肝十二指肠韧带和左侧的肝胃韧带两部分,网膜囊与大腹腔沟通的惟一通道是网膜孔(Winslow孔)。Winslow孔的前界是肝十二指肠韧带,后界是覆盖下腔静脉前面的壁腹膜,上界是肝尾状叶,下界是十二指肠上部,一般可通过1~2指,是小网膜囊疝最易发生部位。如因某种原因导致其过大时,即为肠管的疝入提供了“疝门”。有人认为,Winslow孔过大,能通过或容纳超过2个指头,是形成Winslow孔疝的首要条件。大网膜是起自胃大弯和十二指肠起始部向下延续的双层腹膜。在胃大弯下延的双层大网膜与横结肠愈着构成胃结肠韧带;大网膜在脐平面以下返折上行(形成大网膜的后两层)至横结肠并分开将其包绕,继而形成横结肠系膜。此两处在胚胎期发育可因融合不全或大网膜退化,或因局部缺血性病变,出现薄弱区或裂孔,为成为生后腹腔脏器和组织进入小网膜囊提供了病理性通道。当小肠系膜过长或患有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时,则肠管的游动度就会增大,增加了疝入Winslow孔等裂孔的机会。前者以小肠疝入为主,而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因可同时伴随中肠固定不良,表现为小肠系膜附着不全、盲肠升结肠游离、高位盲肠、大网膜附着不全、十二指肠旁隐窝增大等病理改变,故除引起肠扭转外,亦可致大网膜、右侧结肠和横结肠也可经Winslow孔疝入小网膜囊,尤其是大网膜附着不全、右侧结肠下降不全和(或)系膜过长时更容易发生。小网膜疝的疝环的前壁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胆总管、门静脉和肝动脉,后方有下腔静脉和脊柱。此结构强韧而扩张性小,很容易压迫通过疝环的肠管,使之难回复,易导致疝内容物的嵌顿和绞窄。
2、病理分型:依据肠襻疝突入小网膜囊的路径不同,可有4型。
(1)Winslow孔疝:腹腔脏器经Winslow孔进入小网膜囊即为Winslow孔疝,亦称小网膜孔疝。本病最早由Blandin(1834)报道,据统计占所有疝的0.08%、内疝的8%。临床极罕见,男性多见,疝内容物63%为小肠,30%为末端回肠和(或)盲肠,7%为横结肠,极少数为胆囊和大网膜。复习文献,国内仅报道2例。因无特异性表现,患者在术前确诊或怀疑本病的低于10%,病死率高达49%。
(2)横结肠系膜裂孔疝:肠管从横结肠系膜裂孔疝入小网膜囊内。
(3)肝胃韧带的裂孔疝:肠管从肝胃韧带(小网膜)的裂孔疝入小网膜囊内。
(4)胃结肠韧带裂孔疝:肠管由胃结肠韧带裂孔疝入小网膜囊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