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2 16:10

罗(拼音:luó)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从网从鸟(隹),表示捕鸟的网。罗的本义指“张网捕捉”,又引申指搜集、招致、网罗。还有散布的意思。用作名词时指捕鸟的网,引申指孔密的筛子,又引申指呈弧形或环状孔眼的丝纺织品。罗又作量词,一罗合十二打,是英文gross的英译。

文字溯源

会意字。甲骨文(图1)的“罗”字上部是“”字,像捕鱼及捕鸟兽的网形;下部是“(zhuī)”字,是鸟的意思。两部分合在一起,表示用网捕鸟。与捕兽、捕鱼的“网”字不同。后来为了明确字义,又另加意符“”(读作mì,本像丝线形),写作“羅”。在战国文字中,“羅”字的偏旁“网”有被省略为“冈”的(图2),其实早在商代甲骨文中,“网”字就有这种写法。由于秦代篆文(图3)“罗”字的笔画圆转,不便于书写,所以人们便把偏旁“网”的外框缩短,把里边的两个“ㄨ”变为两横一竖,“网”就变形为“罒”。同时把偏旁“糸”和“隹”中的环形笔画变成折线,把半圆形笔画分解成两笔。由于“羅”字的笔画较多,不易书写,到了元代出现了简体字“罗”,保留了上部的偏旁“罒”,而根据草书“羅”字的写法,左下角的偏旁“糸”形似“夕”,便把下部的两个偏旁用一个“夕”代替了。新中国成立后简化汉字时,正式把“羅”简化为“罗”。

“罗”的本义是捕鸟的网,现代汉语中“天罗地网”一词,就是源于此。后来由名词“网”引申为动词“张网捕捉”,如《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现有成语“门可罗雀”。后又引申为搜求,有“搜罗”“招致”的意思。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用的就是此义。相传伏羲氏的大臣芒氏发明了罗。最初古人把捕鸟用的网具称为“罗”,把捕鱼用的网具称为“网”。后来“罗”与“网”的意义都逐渐泛化,“罗”不仅可以用来捕捉鸟类,也可以用来捕捉走兽和鱼类,甚至可以用于捕捉人,泛指一切有形无形的网,如“罗网、天罗地网”。

由于用网捕鸟,必须先把网张开,所以又引申出“分布”“排列”之意。如柳宗元在《封建论》中的“邦群后,不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说的是分封了许多诸侯,诸侯国像繁星罗列,布满天下。其中的“罗”就是分布、排列之意。成语中有“星罗棋布”一词,即源于此意。

从对“罗”的分析,可以知道古时候捕鸟用的网是用丝织就的,而网上又布有许多的网眼,所以古人就将此意用来借指质地稀疏而又轻软的丝织品,如“罗衣”“绫罗绸缎”等。

捕鸟的“罗”由于网眼较密,因此又用来指密孔的筛子(即一种在木框或竹框上张网状物的器具,用来使细粉末或流质通过而留下粗的粉末或渣滓)。随后,就将弧形的、环状的、样子像罗的事物也冠以“罗”字,如罗纹、罗盘、罗锅、罗圈儿等。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七下】【网部】鲁何切(luó)

以丝罟鸟也①。从网从维②。古者芒氏③初作罗。

〖注释〗①“以丝”句:丝指丝网。罟用作动词。②维:绳子。③芒氏:庖牺氏的臣子。

说文解字注

“㠯丝罟鸟也。”注:《释器》:鸟罟谓之罗。《王风传》曰:鸟网为罗。

“从网。从维。”注:会意。鲁何切。十七部。或作罹,俗异用。

“古者芒氏初作罗。”注:盖出《世本》作篇。

广韵

鲁何切,平歌来 ‖罗声歌1部(luó)

罗,罗绮也。古者芒氏初作罗。《尔雅》:“鸟罟谓之罗。”又姓,出长沙。本自颛顼末胤受封於罗国,今房州也,为楚所灭,子孙以为氏。鲁何切。十。

康熙字典

【未集中】【网字部】罗

《广韵》鲁何切。《集韵》《韵会》良何切。《正韵》朗何切,并音萝。《说文》:以丝罟鸟。古者芒氏初作罗。《尔雅·释器》:鸟罟谓之罗。注:谓罗络之。《诗·王风》:雉离于罗。《周礼·夏官·罗氏》:掌罗乌鸟。

又《类篇》:帛也。《释名》:罗文,疎罗也。《战国策》:下宫糅罗纨,曳绮縠。

又《广雅》:罗,列也。《楚辞·九歌》:罗生兮堂下。注:罗列而生。

又国名。《左传·桓十二年》:罗人欲伐之。注:罗,熊姓国,在宜城县西山中,后徙。

又水名。《史记·屈原传》:遂自投汨罗。注:汨水在罗,故曰汨罗。

又新罗,东夷国名。《唐书·东夷传》:新罗,弁韩苗裔也,居汉乐浪地。

又姓。《姓氏急就篇》:罗氏,颛顼后,封于罗,今房州也。子孙以为氏。

又罗罗,兽名。《山海经》:北海有兽,状如虎,名曰罗罗。《骈雅》:青虎谓之罗罗。

又菴罗,果名。《本草》:梨之类,色黄,如鹅梨。

又《集韵》邻知切,音离。义同。

又《集韵》郎佐切,音罗。逻或省作罗。巡也。

字形书写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笔顺】①丨(竖)②㇕(横折)③丨(竖)④丨(竖)⑤一(横)⑥ノ(撇)⑦フ(横撇)⑧丶(点)

【规范提示】上部是“罒”,不写成“四”。

【写法】❶“罒”扁、宽,“夕”长、窄。❷“罒”居上居中,框内两竖分列竖中线左右。❸“夕”的首笔撇从竖中线起笔,フ(横撇)的横段在横中线,撇尖超出左侧,末笔点收于竖中线。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