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5 17:33
罗俊,1956年11月生于湖北省沔阳县(今仙桃市),引力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原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引力中心教授、引力与量子物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天琴计划发起人。
1982年,罗俊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物理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1985年,从华中工学院研究生毕业,当时该校没有理论物理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罗俊到中山大学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由中山大学代为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1994年,任华中理工大学教授。
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师从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专家许厚泽院士。
2001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四批特聘教授。
2002年,罗俊博士论文《万有引力常数G的精确测量(英文)》获选为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8年5月,任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院长。
2010年7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13年7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2017年4月,任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2021年11月,不再担任中山大学校长。
罗俊长期从事引力实验的精密测量物理研究。建立实验装置和研究平台,解决了精密扭秤特性研究、高灵敏度低噪声扭秤系统研制、实验背景场的监测等问题,使万有引力常数G值的相对测量精度达到130ppm。进一步解决了球面间距高精度测量和扭丝滞弹性效应直接测量等问题,使G值的测量精度达到26ppm。验证了牛顿反平方定律在作用程大于66微米范围内的正确性,否定弱电统一破缺能量标度为1TeV时可能存在两个额外空间维度的ADD理论预言。给出了宇宙磁场矢势模型依赖的光子静止质量上限为1.5×10-52克。主持实验并表明在1.6×10-7的相对精度内宏观旋转物体等效原理仍然成立。研制的空间加速度计成功进行卫星搭载飞行实验。
从1986年开始的近10年,罗俊长期华中科技大学喻家山人防山洞内的实验室工作。1998年,罗俊团队取得了105ppm(ppm:百万分之一)相对精度的测G结果。2009年,团队将G的测量精度提高到26ppm,成为国际上精度优于50ppm的七个结果之一。这一实验结果被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推荐的CODATA值所收录,并以华中科技大学英文缩写HUST命名为HUST-09。近10年后,罗俊团队采用扭秤周期法和扭秤角加速度反馈法两种独立的方法测G,给出了当时国际上最高精度的G值,相对不确定度优于12ppm,实现对国际顶尖水平的赶超,该测G结果于2018年8月31日在Nature杂志刊发。
2000年,罗俊注意到国家对精密重力测量技术的迫切需求后,带团队启动空间加速度计研究。6年后,罗俊团队研制的空间簧片加速度计成功通过搭载飞行验证,为中国自主研发重力测量卫星打下坚实基础。2005年,罗俊团队开始冷原子干涉重力测量实验,他们研制的冷原子干涉重力仪分辨率已居于国际先进水平。
据2020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官网显示,罗俊已主持纵向科研课题40余项。
“973计划”(含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罗俊博士学习期间,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20篇。截至2009年12月,罗俊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90余篇。
据2020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官网显示,罗俊已发表SCI收录论文160余篇。
代表性著作
Tu, L.-C., Luo, J., & Gillies, G. T. (2004). The mass of the photon.Reports on Progress in Physics,68(1), 77–130. doi: 10.1088/0034-4885/68/1/r02
Luo, J., Tu, L.-C., Hu, Z.-K., & Luan, E.-J. (2003). New Experimental Limit on the Photon Rest Mass with a Rotating Torsion Balance.Physical Review Letters,90(8). doi: 10.1103/physrevlett.90.081801
Tu, L.-C., Guan, S.-G., Luo, J., Shao, C.-G., & Liu, L.-X. (2007). Null Test of Newtonian Inverse-Square Law at Submillimeter Range with a Dual-Modulation Torsion Pendulum.Physical Review Letters,98(20). doi: 10.1103/physrevlett.98.201101
Luo, J., Liu, Q., Tu, L.-C., Shao, C.-G., Liu, L.-X., Yang, S.-Q., … Zhang, Y.-T. (2009). Determination of the Newtonian Gravitational ConstantGwith Time-of-Swing Method.Physical Review Letters,102(24). doi: 10.1103/physrevlett.102.240801
Li, Q., Xue, C., Liu, J.-P., Wu, J.-F., Yang, S.-Q., Shao, C.-G., … Luo, J. (2018). Measurements of the gravitational constant using two independent methods.Nature,560(7720), 582–588. doi: 10.1038/s41586-018-0431-5
据2020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官网显示,罗俊指导的博士生中2人获得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人获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罗俊指导的博士生胡忠坤、涂良成的论文分别获评2003、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涂良成的一篇论文被罗俊修改了17次才通过。
罗俊不仅精心指导学生,还站在实验室未来发展的高度,为学生们开辟新的发展研究方向。从引力实验到周泽兵的精密重力测量、胡忠坤的冷原子物理、再到涂良成的重力梯度测量等,在他的扶持下,这几名学生都快速成长为中心新一代的学术带头人。
罗俊认为,大学的基本职责是本科人才培养,本科人才培养工作要关注绝大多数学生,要确保绝大多数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顶层规划对于本科教学十分重要,专业建设要有整体规划,要确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建立与定位相适应的培养方案,建设与培养方案一致的核心课程体系。他要求本科教学工作要规范有序,要强化教学基本建设。
罗俊认为,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关键在于导师,“一流的大学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导师是否优秀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优秀。因此,他认为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首先必须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核心是师德师风建设。其次,严师出高徒,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还必须狠抓培养过程。要让博士生在四到五年的学习过程中,经历完整、严格的科研学术训练,强化学生的原创探索意识和独立创新能力。
2015年罗俊担任中山大学校长以来,学校开展了一系列院系调整,其中以珠海校区为主建设了16个涉海院系。罗俊表示,中山大学建设“海洋学科群”是“天时地利人和”。
罗俊治学严谨,攻坚克难,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多年在艰苦环境下潜心钻研业务,有关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运用到重要领域。他事业心责任感强,勤奋认真,处事公正,性格直率,敢于发表意见,尊重集体决策,对自己要求严格,担任中山大学校长是合适的。(时任中组部干部三局局长喻云林评)
罗俊团队的工作非常杰出,为获得准确G值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拥有罗俊、他的团队和这样一个出色的实验室是中国的骄傲。(美国天体物理联合实验室前主席James E.Faller教授评)
2021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在中山大学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任免决定罗俊不再担任中山大学校长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