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鼢鼠

更新时间:2024-04-13 09:34

罗氏鼢鼠(学名:Eospalax rothschildi),别称南鼢鼠、地老鼠,为仓鼠科、鼢鼠属的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罗氏鼢鼠个体较小,体长160~190mm,头及体背、体侧毛灰褐色,灰色较重,毛尖略具锈褐色。

形态特征

罗氏鼢鼠与其他鼢鼠相似,但个体较小,体重多在200g以下,体长160~190mm。前肢及其指爪较细弱而短,尾被有密毛,尾基的覆毛较长。

罗氏鼢鼠头及体背、体侧毛灰褐色,灰色较重,毛尖略具锈褐色。四足足背灰白,略带淡棕褐色。尾毛背面棕灰色,腹面灰白色。

罗氏鼢鼠头骨较少棱角,全长明显小于秦岭鼢鼠甘肃鼢鼠。鼻骨呈倒置的梯形,眶上脊明显,两顶脊近乎平行,枕脊、枕中脊不发达。上齿列较短,均在10mm以下。门齿孔狭小,起于前颌骨与上颌骨接缝处,几位于齿隙的中段。听泡小而低平,两听泡间距较宽。

罗氏鼢鼠上门齿向后下方略弯曲,唇面棕黄色。第1上臼齿最大,内外侧各有2个内陷角;第2、3上臼齿大小相似,内侧各有1个、外侧各有2个内陷角;第3上臼齿后端略尖狭。第1下臼齿内侧有3个内陷角,外侧有2个内陷角;其余2枚下臼齿内外侧各有2个内陷角。

栖息环境

罗氏鼢鼠主要栖息在1200m以上的山地、丘陵中,一般选择土壤疏松的林地、草原、农田地带作为栖息位点,而在土层较薄、砾石极多或土质坚硬的环境下很难见有罗氏鼢鼠栖息。

生活习性

罗氏鼢鼠长期营地下生活,视力退化,但听觉和感觉灵敏。有怕水,畏风、怕光的习性。在拱洞时,遇到凹地积水的地方就转弯避开。地面洞道一旦被破坏,有冷空气灌入或。光线透入洞时,鼢鼠很快就能感觉到,在较短的时间内(视其离洞口远近而定)赶到洞口,很快推土堵住洞口。

罗氏鼢鼠的洞穴构造复杂,可分为鼠巢、洞道、仓库、隐蔽室、积粪洞等,这些洞道相互联通构成罗氏鼢鼠地下生活的洞穴。鼠巢一般挖掘在土质较硬、离地面57-180mm深处或石隙里,窝呈圆形,直径20cm,高10cm,距地面57cm。用干枯的茅草、蒿秆、巴茅、竹叶等许多碎片筑成,四周高,中间有1个凹陷的窝,鼢鼠一方面在其内休息,同时也在其内生产小鼠,1只鼢鼠一般有2个窝:一个在鼠巢内,为冬季或繁殖期居住,另一个做在洞道中部,为平时居住。雌、雄成鼠除交配和繁殖时期外,都是分居的。1只罗氏鼢鼠有洞道2~5条,合计可长达60m以上,洞道每隔1~2m又拱许多叉洞。洞遭的横断面扁圆形,一般比鼠体稍大,宽9cm,高7cm。地面可见洞壁鼓起在地表成3-5cm不规则的裂缝,不掘土丘。罗氏鼢鼠的食量大,还贮藏粮食,一到秋天就大量觅食贮放于仓库内,准备过冬食用。1只成鼠有3~5个仓库,一般在鼠巢附近和洞道中部。隐蔽洞一般在巢室附近,掘在土质较硬的深处,一遇敌害或人为的追赶就迅速逃入躲藏,隐蔽洞往往只有进口而无出口。

罗氏鼢鼠食性很杂,几乎包括各种农作物、蔬菜、杂草及树根。

分布范围

罗氏鼢鼠是中国特有种,仅分布在中国(甘肃、河南、湖北、陕西、四川)。

繁殖方式

罗氏鼢鼠4月开始繁殖,繁殖期时雌、雄成鼠才生活在一起。1年繁殖1次,胎仔数1~5只。幼鼠30~45天后能独立生活。

亚种分化

(资料来源:)

种群现状

种群分布不零散。目前没有该物种的具体数据,种群数量发展趋势也未知。

在中国,食料丰富、土壤疏松的林地、农耕地罗氏鼢鼠密度大,每公顷多达30~40只,例如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生漆研究所对林场苗圃的调查,最大栖息密度达145只/公顷;松竹混交林地及低凹潮湿地,因地下竹鞭阻碍,拱洞觅食困难,该鼢鼠密度较小。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