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5 19:17
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资州罗泉分州府。
民国三年(1914年),撤分州,罗泉井改罗泉镇。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分为罗泉镇、万法乡。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复并为罗泉镇。
1958年3月,建罗泉公社。
1984年8月,公社改乡。
1985年7月,乡改镇,属龙结区。
1992年8月,撤区。
2011年末,罗泉镇辖场镇1个居民委员会,小桥、曹家、石河、下河、松坪、蒲家、禹王宫、共和、窟窿、龙灯、睢家坝、板板桥12个村民委员会;下设6个居民小组,155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罗泉镇下辖2个社区和9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罗泉场社区广福街。
罗泉镇地处资中县城西,东与铁佛镇、龙结镇接壤,南与铁佛镇相连,西与威远县连界镇、仁寿县识经乡接壤,北与龙结镇、仁寿县双堡乡相邻。辖区总面积64.59平方千米。
罗泉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春少雨,开春旱,夏长秋短,夏季多雨。多年平均气温25.8℃,1月平均气温6.9℃。极端年雨量为1256.6毫米(1999年),极端年最少雨量576.9毫米(1994年),降雨集中在每年6~9月,8月降雨最多。
罗泉镇境内河道属沱江水系,境内珠溪河总长17千米。流域面积180平方千米,年均流量300立方米/秒。
罗泉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洪涝灾、风灾、冰雹等。2006年7—8月,发生50年未遇的特大旱灾,全镇受灾面积29000亩,受灾率达90%,20个村、120个组、1500余人饮水困难。
罗泉镇境内石灰石储量5亿吨,煤炭储量1亿吨。狮子山和杨家山石灰石矿矿区面积2平方千米,地质储量2亿吨,可采量1亿吨,年产量100万吨。境内有耕地面积32280亩,可利用草地面积1530亩,林地面积30039亩。
2011年末,辖区总人n34695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832人,城镇化率5.3%。另有流动人口11000人。总人口中,男性18498人,占53.3%;女性16197人,占46.7%。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34615人,占99.8%;有布依族8个少数民族,共80人,占0.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37人。
截至2017年末,罗泉镇常住人口23022人。
截至2018年末,罗泉镇户籍人口32666人。
2011年,罗泉镇财政总收入124.3万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4万元,比上年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6171元。
截至2018年末,罗泉镇有工业企业11个,其中规模以上1个,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7个。
2011年,罗泉镇农业总产值17327万元,比上年增长9.8%。
罗泉镇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红薯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8536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蔬菜。2011年,油菜产量542吨,花生产量308吨,蔬菜产量9059吨。
罗泉镇工业以白石开采为主。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0%。
2011年末,罗泉镇有商业网点13个,农贸市场2个。2011年,豆腐产品销售收入2000万元。
2011年,罗泉镇有县道铁龙路,境内长19.7千米;镇道总长6.5千米;村道总长99千米;重要桥梁20座。镇区道路总长度2.7千米;桥梁4座,总长度70米。
2011年末,罗泉镇有综合文化站1个,川剧坐唱组1个,各类图书室1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个。
2011年末,罗泉镇有体育场地5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人。场镇社区、敬老院安装3套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10%。
2011年末,罗泉镇有有线电视用户2600户,入户率25%。
2011年末,罗泉镇有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404人,专任教师25人;小学2所,在校生1292人,专任教师7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3%;初中1所,在校生737人,专任教师49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6.3%,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教育经费达733.6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733.4万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733.4万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6.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4%、13%、13%、32.7%。
2011年末,罗泉镇有镇卫生院1个,村卫生室25个;病床20张,固定资产总值22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7人,其中执业医师1人,执业助理医师5人,注册护士3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1万人,出院病人850人次。
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51.8/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4万人,参合率97%;居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5岁,其中男性83岁,女性87岁;孕产妇死亡率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3.2‰、2.6‰、0.6‰。
2011年,罗泉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7户,人数187人,支出40.2万元,比上年增长5%,月人均179元,比上年增长5%;城市医疗救助138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687人次,共支出8.1万元,比上年增长1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77户,人数967人,支出75.4万元,比上年增长12%,月人均65元,比上年增长18%。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37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09万元,比上年增长47%。社会福利费30240元,比上年增长35%;敬老院2家,床位250张,收养农村五保226人。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合计386.1万元,比上年增长15%;基金支出合计386.1万元,比上年增长15%。年末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3万人,参保率89%。
2011年末,罗泉镇有邮政局1个,邮政服务网点4个。电信企业2家,服务网点1个;固定电话用户2500户,移动电话用户1.5万户,宽带接入用户500户。
2011年末,罗泉镇有自来水厂2座,日供水650吨。
2011年末,罗泉镇有变电站1座,高压输电线路1条,总长度25千米。年售电量累计完成480万千瓦时。
2011年末,罗泉镇镇区园林绿化面积10公顷,其中公共绿地7公顷,绿化覆盖率34%。
罗泉镇地名因三国时,蜀丞相孔明兴师南征曾在珠溪河畔挖井取水,命名此井为“梦泉井”,后简称罗泉。
明末清初的浩劫,使罗泉人口锐减,盐业生产陷于停顿。直到康熙年间,由于湖广填四川运动的推动,各省移民涌入罗泉,才使罗泉重焕生机。雍正七 年(1729),为了管理盐务,清政府在罗泉设立了资州分州衙门,由从六品的同知驻扎。光绪《资州直隶州志卷八·食货志》:“雍正七年,于罗泉置分驻州判衙门,监理盐政。”如此高的建制,在四川可谓绝无仅有,就连当时的富顺自流井也才只设立了分县衙门。极盛期的罗泉,井架矗立,车马辐辏,来自仁寿、资州、威远等地的物资在此汇聚,商旅不绝于道。
据不完全统计,清末罗泉所凿盐井约有1515口,所产食盐远销成都及藏区,盐业之盛毫不亚于邻近的富荣盐场。推动罗泉盐业和场镇复兴的主力中,首当其冲的是数以千计的外省移民。尤其是来自闽粤的客家移民和来自湖南的湘籍移民,其中广东客家移民数量最多。根据罗泉的南华宫《万年灯碑》记载,当时移入罗泉的粤东移民有17姓之多。这些客家人占据了罗泉最主要的盐井,借助盐业的发展集聚了大量财富,钟氏家族的第二代钟太琇就是其中的代表。
钟氏家族来自广东镇平曹田尾,始祖钟昌琼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来到罗泉。钟家最早以佃耕为生,钟昌琼除农业外还兼做乡村医生,悬壶济世,在罗泉号称“善人”。他的次子钟太琇头脑灵活,不愿终生困于垅亩,将眼光投向了罗泉丰富的盐业资源,将资本悉数投资于盐井的开凿,成为罗泉盐业最早的复兴者之一。由他创立的同福灶是罗泉镇最大的盐灶之一,从清代一直繁盛到民国时期。当时钟氏族人修建的钟氏宗祠保存至今,其规模宏大,山门气势非凡,无不彰显着家族繁盛历史记忆。
同时,致富的盐商家族将大量金钱投入到罗泉城的市镇建设中,沿珠溪河自上而下,南华宫、盐神庙、城隍庙、东岳庙、鼎兴宫、万寿宫、禹王宫夹河对望,飞檐斗拱,琉璃生辉,九宫八庙一寺的古镇格局得以形成,其繁荣程度可比州城。 在罗镇宫观中,保留下来大量的捐款碑刻,而位列捐名前列的多是钟、潘、林、曹几个客家大姓。目前在罗镇碑刻中,最早记录客家人参与重建庙宇的是东岳庙《重修观音殿小引》碑。
在古镇的复兴中,留下了许多艰辛创业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既有如钟氏始祖钟昌琼一样,在罗泉行医济世,后来发家致富,千里还乡购置祭田的孝义典型,也有如潘氏始祖潘文龙一样,年过七旬,还携带四子一孙,徒步入川的创业先锋。不过,最感人的故事,还是出自于曹氏家族。曹氏祖籍广东平远热水乡,雍正五年(1772),曹玉辉“日夜忧思,人稠地窄”,决心入川创业。他历经千辛万苦,来到罗泉井“佣工营生”,靠着“殷勤强健,忠实纯厚”的精神,在罗泉站稳了脚跟。
由于生产工艺等原因,罗泉的盐业渐渐凋零,风光不再。新中国成立后,客家移民也慢慢丢失了客家话,客家记忆渐渐淡去。只有那些石碑的铭文、泛黄的家谱还记载着这段历史。偶尔坐在茶馆里的老人间或还谈起这些家族往事,往事就像冬日里无声流淌的珠溪河。
罗泉镇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龙灯、狮灯、牛儿灯等。
罗泉豆腐是非物质文化产品和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罗泉镇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100个千年古镇之一;内江市村民自治模范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