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05 13:45
无为教创建于明正德、嘉靖年间。宗旨近于禅宗南派,不立文字,否定佛像、寺庙,故亦称悟空教。又以绝对、永恒的真空作为宇宙之根本,而创‘真空家乡、无生父母’八字真诀。其思想基于金刚般若经,主张无为解脱,三教归一,注重内丹修炼以及规范化的仪式等。
在白莲教异常活跃的明代中叶,一支名叫无为教的新兴民间宗教教派在华北崛起。它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民间宗教的格局,从此中国民间宗教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无为教的影响下,众多民间宗教家或者从无为教中吸取养分,或者借重无为教的名号,纷纷创教立宗,形成明清时期蔚为大观的民间宗教气象。
我国明清时代之民间宗教有两大系统,一为主张弥勒信仰之白莲教,可说属于净土系统;另一则是讲究无为、强调真空之无为教,可说属于禅宗系统。无为教于明正德、嘉靖年间创立。无为教宗旨近于禅宗南派,不立文字,否定佛像、寺庙,故亦称悟空教。此即清初时流传于冀、鲁、皖、苏、浙等省之罗教,又称罗祖教、罗道教,此教亦以罗祖为信仰上之开祖,其基本群众为漕运水手,以运河两岸为活动中心。大体而言,其结社组织之性质与原来无为教之单纯信仰风格已全然迥异,故通常被视为与白莲教同类之邪教而被严厉镇压查禁,如雍正五年(1727)至乾隆十八年(1753),浙江、江苏、江西等地之会堂大多被查禁。其余绪于清末传入东南亚及朝鲜,其中传入福建、台湾者为斋教中之龙华派,此教亦推罗祖为开祖。此外,如观音教、大乘门、三乘教、大成教、长生教等皆属罗教教派或其旁支之流。
罗教于各地均有会堂(又称斋堂、经堂、庵堂、菜堂),为躲避官府取缔,会堂地点常须掩蔽。会堂中通常供奉罗祖像,并常案奉罗祖所著之‘五部六册’等经卷,会堂亦多成为漕运水手宿脚之地。教徒依入信修行情形分为九阶位,初信者称为小乘,其上依次为大乘、三乘、小引、大引、书记、清虚、太空、空空,空空为教主,系最高之指导者。于九阶位之教徒中,小乘至书记皆可婚娶,故多为拥有俗务家业之一般信徒,上面三阶位则为专任传道师。此外,另有负责管理斋堂之人,称为‘菜头’,乃实际掌管斋堂所有信徒,并负责一切祭祀及仪式者。罗教之其他流派,如占有台湾早期民间宗教最大势力之龙华派,其信仰性质、教徒阶位等皆与罗教大体一致。
罗梦鸿(1442-1527年)。号无为居士,俗称罗祖。原籍山东莱州府即墨县(今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人。14岁代叔父从军戌驻北直密云卫,退伍后开始参师访道,并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悟道明心”,参悟出“无为法”,创立无为教。并在密云卫古北口司马台建造经堂,传法布道吐经,并将家眷移居附近石匣城。他的最初信徒,多为戍边、远粮军丁与漕远水手以及驻军下层军官乃至高级将领,气后扩展到太监、官员。明嘉靖六年(1527年),罗梦鸿离开人世,其徒建13层塔葬之。
罗梦鸿死后,教内发生分裂,形成多类教派。其中,女儿佛广另派流传大乘教,虽然仍然奉行罗祖无为法的宗旨,但后来发展日趋复杂,并非罗祖传教之正宗;罗祖无为教正宗由其子佛正所传。靠着罗氏家族的传承,无为教传承达300年之久,所传区域之广,在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中也是首屈一指,直至清嘉庆年间,仍有罗氏家族所传无为教在活动,但最终也随着罗氏家族的败亡而衰落。无为教后传的教派还很多,如:王森的大乘教,明末发展为闻香教,清代改为清茶门教;江南流行甚广的斋教;运河水系的罗教组织,后来发展为青帮……无为教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还与正统佛教相混合,清末民初,宁夏、甘肃数以万计的无为教徒,就与当地佛教融合了。
主要经典是五部六册等。五部即《苦功悟道卷》、《叹世无为卷》、《破邪显证钥匙卷》(二册)、《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巍巍不懂泰山深根结果宝卷》,共六册。这五部经书是由罗梦鸿口述,由他的徒弟记录下来的。这五本经书的纪录用了多年,其中反映出罗梦鸿的教义从一开始比较偏向佛教不断地结合越来越多的道教的因素的过程。
从佛教罗教采纳了“心造一切”的概念,认为人的苦难是由于心里的欲望造成的,因此罗教追求无为(因此也叫无为教),放弃任何欲望,以达到最高的内心状态。事实上,罗教在一开始的时候称自己为禅宗的一支。
从道教罗教吸收了道玄的概念来解释世界的形成。罗教认为世界是从真空家乡中形成的。这个真空家乡演化为世界万物。由此外部世界不是禅宗的教义中那样从内心产生的,而是外部事实的。
从民间神话和传说中罗教制造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无极圣祖,又名无生父母。这个神是所有生物的主宰,尤其在人死后有判决人的再生、超度或入地狱的权力。从无极圣祖后来衍生出无生老母。以无生老母为最高崇拜,以真空家乡为理想境界,以龙华三会与未来佛即弥勒佛为信仰核心,主张三教归一,注重内丹修炼以及规范化的仪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