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16 17:40
在罗马的历史古迹令人过目难忘。作为以它名字命名的国家——罗马帝国的首都,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尽管千百年过去了,但这座奥古斯都及其继任者留下的“大理石之城”,却仍完好的将自己辉煌的历史古迹保存了下来,被视为是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艺术宝库之一。罗马历史地区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是欧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的范围在罗马市内奥勒利安城墙内,是当今完美保存古城建筑及布局结构的典范。
每个城市都有一段自己的历史,历史的知情者也许深埋于地下,也许傲立在风雨中。罗马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古代文明,在罗马城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古迹。罗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市中心区保存着大面积的历史遗迹和待发掘区的首都之城,拥有的古迹遗址不计其数,成为后人了解罗马文化的艺术宝库和文化名城。
七丘之城
罗马位于意大利中部拉齐奥大区的台伯河平原上,台伯河和阿涅内河在罗马城外汇合,罗马地跨在台伯河两岸,东面是阿布鲁佐,东北面是Sabini山脉,南面是Albani山脉。市中心在距离第勒尼安海约24公里的内陆,但城市向西南一直延伸到仅距离海岸5公里处,海拔高度从13米到120米,平均海拔高度37米,市区总面积约1285平方公里。古罗马中心就是沿着台伯河岸发展起来的,台伯河中有一座船形的岛屿,是台伯河自然冲积而成的,在河岸边有七座山丘:帕拉蒂尼山、阿文提诺山、卡比托利欧山、奎利那雷山、维米那勒山、埃斯奎利诺山和西里欧山,罗马城便建于其上,罗马因此也被称为“七丘之城”。这每一座山都充满着历史。
母狼传说
根据罗马神话,罗马的建城日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罗马是由一对被母狼喂哺养大的双胞胎罗穆卢斯和瑞摩斯建立的。传说特洛伊人被希腊人打败后,特洛伊王子逃到意大利半岛台伯河入海口的一个拉丁人王国,并被国王招为女婿。他的后代创建了阿尔巴城。经过几代相传,到努米托雷王时,他的弟弟阿穆利乌斯篡夺了王位并驱逐了兄长,还逼迫侄女雷亚·西尔维亚充当女祭司。后来西尔维亚与战神马尔斯相爱生下一对双胞胎兄弟——罗慕洛斯和瑞穆斯,因此罗马人有时也自称是“玛尔斯之子”。 [42] 国王阿穆利乌斯怕他们长大成人后推翻自己,令人把刚出生的兄弟俩抛弃在台伯河畔,所幸被一头母狼用奶喂养才免于一死。兄弟俩后来被牧羊人法斯土路思从帕拉蒂尼山带回家抚养,长大成人后推翻并处死了阿穆利乌斯,并决定建造一座新城。传说在公元前753年,孪生兄弟罗穆卢斯和瑞摩斯祈问诸神,他们俩该由谁统治他们在台伯河边的这片居住地。瑞摩斯爬上阿文提诺山、罗穆卢斯爬上帕拉蒂尼山等候神的启示。当6只秃鹫飞过阿文提诺山而12只秃鹫飞过帕拉蒂尼山的时候,他们都以为自己得到了神宠。罗穆卢斯于是开始修建城池,瑞摩斯勃然大怒,最后哥哥罗穆卢斯杀死了弟弟瑞摩斯。罗穆卢斯所在的帕拉蒂尼山也就从此发展、繁荣起来,罗穆卢斯成了新城市的最高统治者,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为“罗马”,成为第一任国王。罗马人把这一天作为建城纪念日,至今在罗马日处都可以见到母狼与这对双胞胎兄弟的像。罗马历史的开端处在罗马王政时代(罗马王国,伊特鲁里亚时期,公元前753年—前509年),实行非世袭的君主制,但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镇。根据意大利历史学家蒂托·李维的半神话作品“罗马史”中的叙述,罗马王国共有7个国王,第一位便是罗马城的创始人罗穆卢斯。公元前509年罗马王政时代最后一个伊特鲁里亚国王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因暴政而被罗马人民驱逐以后,罗马人民决定不再需要国王,而是改用罗马元老院、罗马执政官和罗马会议三权分立的制度,结束了罗马王政时代,建立起了共和政体的罗马共和国。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古谚云:“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2700余年的时间,是长还是短?在亚平宁山下、台伯河畔的这片沃土上,曾繁育出令世人炫目的历史和文化。19世纪德国法学家耶林曾经说过,罗马人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用刀剑棍棒令世人屈服,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罗马帝国;第二次是基督教的传播使罗马声名大噪,令世人称奇;第三次用法律规范世人的行为举止,举世皆知罗马法。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据说原文的意思是“罗马不是在一个白天建成的”,not“in a day”,应该是在晚上“in a night”。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话的意思慢慢转变,由于古罗马城建筑先进、繁复、建筑技术高超、设计精湛,后人用“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表示很多先进技术、物质文明、甚至一个成就,都不是简单达成的,而是经由很多人、或者很多努力,才能够完成的。
但不论谚语中的day作何解读,历史上罗马城的建立、发展,的确经历了2000多年的漫长历程。据考古研究,古罗马的前身是公元前8世纪位于台伯河畔的一个简陋村落,一个毫不起眼的弹丸之地;后来,人们用石头筑建城墙,用砾石铺设路面,修建排水系统,罗马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小城市。在经历了无数岁月风霜后,又从最初的无名小城向大帝国发展,最后罗马逐渐变成了一个地中海世界最大、最繁荣的城市。
罗马国家在经历王政时代和共和国时代走向帝国时代的过程中,靠武力征服开疆扩土,靠掠夺来的财富装点罗马城。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罗马发动了一系列扩张战争:先用半个世纪打败北面强敌伊达拉利亚人,通过三次“萨莫奈战争”打败半岛中部的萨莫奈人,并与希腊殖民城邦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最终完成了对意大利半岛的统一。完成统一后,罗马人并不满足。随后,罗马又与地中海上的强国迦太基展开争霸战争,历史上有名的三次“布匿战争”就是古罗马和古迦太基两个古代奴隶制国家之间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而进行的著名战争。随后又通过四次“马其顿战争”,征服马其顿王国。通过这一系列战争,罗马征服了希腊半岛、巴尔干、西亚,完全控制了地中海,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罗马城变成了这个庞大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一系列节节胜利的战争,给罗马带来了巨额的财富和大批奴隶。大量财富和大批战俘奴隶源源不断地运往罗马。可以想象,一座充斥着无数财富的罗马,其整体面貌怎么能不雄伟、辉煌呢?
可以说,正是2000多年来不同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在无数次的叠加和交融之后,方造就了今天独一无二的罗马。或许,只有当游客漫步于这座“永恒之城”时,才能真正领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语之深意。
条条大路通罗马
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或者挫折的时候,我们总是喜欢引用一句话: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已成为一条世界通用的谚语,也就是说完成一件事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换个方式解决问题,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成功。“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原话是“All Roads Lead to Rome”,这是一句谚语,出自《罗马典故》,是指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只一种,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条等着我们发现。比喻采用许多不同的方法办事,都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与汉语成语殊途同归,或俗话水流千里归大海相似。
自公元前四世纪末,罗马人就开始修建大道,第一条大道为“阿皮亚大道”(阿皮亚古道),从罗马城沿亚平宁半岛向东南直至卡普亚,全长200多千米,是罗马大道中最著名的一条。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随着罗马人对外征服的节节胜利,罗马共和国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在帝国建立之后,大道的修建更是达到空前盛况。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其后,从罗马向北修了一条弗拉米尼亚大道,通往北部重镇阿里米昂(今雷米尼)。到公元2世纪,又修了从罗马至热亚那的奥雷利亚大道,通往亚德里亚海的瓦雷尼亚大道。这些大道以罗马城为中心,呈辐射状向帝国各个方向伸展。在古代世界,像罗马这样道路四通八达的城市并不多见。以罗马城为中心的交通网络的形成,对维系帝国运行、保证帝国长治久安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大道本身也是一项伟大的创举。
据史料记载,罗马人共筑硬面公路8万公里。这些大道促进了帝国内部和对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公元8世纪起,罗马成为西欧天主教的中心,各地教徒前往朝圣者络绎不绝。据说,当时从意大利半岛乃至欧洲的任何一条大道开始旅行,只要不停地走,最终都能抵达罗马。更有趣的是,古罗马统治者为了调兵遣将的方便,下令在大道的两旁种上大树,以便为行军的士兵遮挡炎热的阳光。 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也的确是对古代罗马帝国便捷交通的真实描绘,毫无夸张之处。
相传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的出处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出自西哥特王阿拉里克,有说出自罗马共和国独裁官凯撒,也有说出自罗马皇帝尤里安(julian the apostate, 331-363)之口。但不管出自哪里,其含义是明确的。
大理石的罗马城
罗马城市规模由小到大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同时代的各类建筑杂然并陈,缺少统一布局和规划。而且罗马城中有七丘夹峙,高低不平,街道曲折,建筑物中有伊达拉里亚式的,有木质柱梁式的,也有砖石结构的,整个城市缺乏帝国首都的气派。要想把罗马变成真正的伟大帝国的首都,需要按整体设计和统一规划来予以改建。在苏拉独裁(公元前 138年-公元前 78年)统治时期改建的重点是罗马广场并修建了档案馆。在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Gaius Julius Caesar,公元前100年7月13日—公元前44年3月15日)当政后,罗马广场改建工程全面展开。扩建公民大会讲坛,重修元老院会议厅。屋大维(Gaius Octavius Augustus,公元前63年9月23日—公元14年8月19日)统治的时代是罗马帝国最强盛的时代。在屋大维元首制时代(公元前27年——公元14年)、史称“奥古斯都(屋大维尊号)时代”,罗马城的扩建、整修达到空前状态。在此期间,屋大维把罗马广场的建设当做重点工程。建起了凯撒神庙、奥古斯都凯旋门,修建了朱里亚会堂、朱里亚庙、元老院议事厅、埃米利乌斯会堂等。整个广场气宇轩昂,站在广场环顾四周,但见庙宇林立、拱廊连绵,又有纪念柱、纪念碑、纪念雕像穿插其间,宏伟之中又添富丽。从而使罗马广场成为帝国首都的心脏和帝国最重要的橱窗。在罗马广场西北面的凯撒广场,修建了维纳斯女神庙。在凯撒广场旁,屋大维为自己修建了奥古斯都广场,并在广场中修了战神马尔斯神庙。在帕拉丁山上修了阿波罗神庙。这些神庙全用大理石盖成,高大宏伟。屋大维新修的建筑物还有:和平祭坛、柱廊、公园、浴场、万神殿、陵墓等。并且在各种石柱、神殿石壁、凯旋门上分别雕刻图像和铭文。屋大维对街区建设,主要是进行修复和扩展,尤其是公共设施,如神圣大道、桥梁、引水道等的建设。屋大维时代罗马建筑和公共设施的特征是:庙宇殿堂等纪念性建筑物全用大理石整修,使其富丽堂皇、经久不朽;道路、桥梁等都以水泥和石料砌筑,气势宏伟,坚固耐用。在屋大维统治的40多年中,他不断修建和装饰罗马城,到晚年他自豪地说,他从上任手中所接受的罗马是一座砖木的城市,而他留给后人的罗马则是“一座大理石的城市”。
罗马的建筑艺术
在描述一个建筑时,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所谓:古希腊式、古罗马式、中世纪式、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或所谓哥特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建筑风格,如此等等。那么,罗马式建筑风格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建筑形式呢?
罗马建筑结构中,拱、拱顶、立柱是其特色。实际上,拱和拱顶并不是罗马人发明的,早先美索不达米亚人、伊特拉斯坎人(亦译为:埃特鲁斯坎人)使用过。罗马人的贡献是既把拱用于生活中的实用设施,也用于外观装饰,并有所创新。例如:高架引水桥、渡槽下水道由一系列拱构成;凯旋门等建筑对拱的运用恰到好处。最简单的凯旋门只有一个拱,拱建在一个四角形结构内,有两个面,这样拱可延展成一个小拱穹,产生特殊的空间效果,这种建筑方式对后来的天主教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罗马的许多建筑物都运用简形拱顶和交叉拱穹,如巴西利卡。所谓巴西利卡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形,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在拱和拱顶上革新的成果是罗马万神殿的建造,以及剧场建筑、浴场建筑。有了这样的建筑,大穹窿顶才有可能。对建筑物内巨大空间的需求本身就是罗马建筑思想的一个特点,许多建筑物都显示出罗马人对曲线的偏爱,椭圆形剧院、半圆状的竞技场就是明证。
劵拱是罗马袭用埃特鲁利亚的技术,自公元2世纪起,是罗马真正把拱劵大加推广,尤其是用在大型建筑上,如在桥梁、陵墓、城门、引水道等工程上。罗马人对劵拱技术的应用形成了古罗马建筑的主要特征,而且对后来建筑的圆顶结构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古罗马时期建筑技术的重大进步,除了劵拱的运用,还有新建筑材料——天然混凝土的使用。罗马建筑中使用混凝土,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有了这种建筑材料,后来罗马竞技场、万神殿、卡拉卡拉浴场的建筑才有可能。
罗马建筑艺术还有柱式的发展。希腊的柱式早已形成多种风格,但罗马人对希腊柱式进行了大的改造,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罗马建筑最明显的特点是运用贴墙的立柱,立柱的功能并非起到支柱作用,而纯粹是为了装饰。罗马人特别善于运用古希腊时期和希腊化时期特有的三类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科林斯柱式。并创建出几种柱式的组合柱头,例如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的组合柱头。
基本资料
遗产名称:罗马历史中心,城中享有治外法权的罗马教廷建筑和城外的圣保罗教堂
Historic Centreof Rome,the Properties of the Holy See in that City EnjoyingExtraterritorial Rights and San Paolo Fuori le Mura
入选时间:1980年(1990年扩大范围,2015年再次修改范围,意大利与梵蒂冈共有)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i)(iii)(iv)(vi)
地理位置:N41 53 24.8 E1229 32.3(罗马历史中心)
N41 53 09.4 E1230 24.1(梵蒂冈拉特拉诺的圣乔凡尼教堂(大教堂, 拉特朗大殿, 建筑附加物, 连廊))
N41 53 50.2 E1229 56.7(圣母大教堂(大教堂,建筑附加物))
N41 53 22.5 E1228 12.7(特拉弗斯特列地区的圣卡利斯托宫)
N41 53 48.4 E1228 18.5(坎塞勒里亚宫)
N41 54 14.6 E1229 01.6(西班牙广场的传信部宫殿)
N41 53 49.0 E1228 39.9(马菲宫(德拉皮尼亚宫))
N41 54 10.7 E1227 38.5(劝化信仰宫)
N41 54 09.7 E1227 32.5(Palazzo detto dei Propilei)
N41 54 10.4 E1227 49.8(皮奥宫)
N41 53 53.1 E1227 29.6(贾尼科洛建筑)
N41 54 03.7 E1227 21.9(教义部宫殿)
N41 51 31.6 E1228 34.6(城外的圣保罗教堂)
遗产面积 : 1,430.8 ha
遗产编号:91
遗产描述
罗马(意大利语:Roma)是意大利的首都,意大利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因建城历史悠久而被昵称为“永恒之城”。罗马位于意大利半岛中西部,市中心面积有1200多平方公里。罗马是天主教的中心,有700多座教堂与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学,市内的梵蒂冈是天主教教宗和教廷的驻地。罗马与佛罗伦斯同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中心,由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少数没被战火波及的城市之一,现今罗马市中心仍保存有相当丰富的文艺复兴与巴洛克风貌。
罗马历史中心区、城内教庭管辖区和圣保罗大教堂作为文化遗产,简称罗马历史中心区,位于意大利罗马市和梵蒂冈教皇国全境,1980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i)(ii)(iii)(iv)(vi)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最著名的有万神庙、竞技场、圣保罗大教堂和第度凯旋门等。1990年对遗产范围扩大到了罗马八区的城墙。扩充后这项世界遗产的地点在阿文蒂尼、卡埃利安、卡皮托尼诺等七座山丘上,包括竞技场、万神殿等诸多古建筑,还有努姆、凯撒、奥古斯都、图拉真等众多广场,以及3000多个喷泉水池等遗迹。
遴选依据标准(i):该遗产包括近三千年来历史上产生的一系列无与伦比艺术价值的证据:古代纪念碑(如古罗马竞技场、万神殿、罗马建筑群和帝国论坛)、几个世纪以来建造的防御工事(如城墙和圣天使堡)、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到现代的城市发展(如纳沃纳广场和以西克斯图斯 V(1585-1590年)为标志的“三叉戟”(“Trident”,古罗马海神、角斗士使用的),包括delpopolo广场和dispagna广场)以及带有豪华图案的民用和宗教建筑,马赛克和雕塑装饰(如朱庇特神殿的山丘和Farnese和Quirinale宫殿,拉特朗圣若望大殿,圣玛丽大教堂和墙外的圣保罗大教堂),都是由一些最著名的艺术家创造的。
遴选依据标准(ii):几个世纪以来,罗马的艺术作品对世界各地的城市规划、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古罗马在建筑、绘画和雕塑领域的成就不仅在古代,而且在文艺复兴、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时期都是一个普遍的典范。罗马的古典建筑、教堂、宫殿和广场,以及丰富的绘画和雕塑,都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参标志。巴洛克艺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诞生于罗马,然后传播到整个欧洲和其他大陆。
遴选依据标准(iii):罗马作为世界文明的中心,其考古遗址的价值是举世公认的。罗马保存了大量不朽的古代遗迹,这些遗迹一直都是可见的,并处于极好的保存状态。这些具有千年历史特征的遗迹,见证了艺术、建筑和城市设计的各个发展时期和风格。
遴选依据标准(iv):罗马历史中心及其建筑物作为一个整体,证明了三千年历史的连续序列。该遗址的具体特征是建筑语言的层次化、广泛的建筑类型和城市规划中的原创性发展,这些都与城市的复杂形态和谐地融和在一起。
遴选依据标准(vi):两千多年来,罗马一直是世俗和宗教的首都。作为罗马帝国的中心,罗马帝国将其权力扩展到当时已知的世界,这座城市是一个广泛传播文明的中心,这个文明在法律、语言和文学中得到了最高的表达,现在仍然是西方文化的基础。罗马自其起源以来,也与基督教信仰的历史直接相关。几个世纪以来,这座永恒之城一直是朝圣者朝圣的象征和最值得尊敬的目标之一,这要归功于使徒、圣徒和烈士的坟墓,以及教皇的出现。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根据神话传说,罗马城由罗穆卢斯和瑞摩斯于公元前753年修建。罗马首先作为罗马共和国的首都,后来是罗马帝国的都城,再后来到了公元4世纪,这里则成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的中心。1990年,这个世界遗产地的范围扩大到了罗马八区的城墙。该文化遗址包括了一些著名的古代建筑,例如:古罗马广场、奥古斯都的陵墓、哈德良的陵墓、万神殿、图拉真柱、马可·奥里利乌斯柱,以及罗马教皇的许多宗教和公共建筑。
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和该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文化和交通中心,约在公元前510年成为罗马共和国首都。公元前1世纪废除共和之后仍为罗马帝国首都。这时城市文化和建筑大为发展,兴建了许多神庙、教堂、廊柱、凯旋门、纪功柱和竞技场。4世纪时它又是西罗马帝国都城。756年-1870年是教皇国首都。14-15世纪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心,艺术、建筑、文化和经济再次得到发展。1870年意大利王国统一后成为王国首都。
罗马历史中心
罗马历史中心区、城内教庭管辖区和圣保罗大教堂作为文化遗产,简称罗马历史中心区,198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最著名的有万神庙、竞技场、和第度凯旋门等。
罗马历史中心区面积占现在罗马市的40%,是该市12个行政区之一。从高空俯瞰该中心,罗马古城犹如一个巨型的露天历史博物馆,7座山丘上,珍贵的古迹和古建筑比比皆是。在奥勒利安城墙内还有一道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城墙,保存着17座雄伟的城门。帕拉蒂尼和卡皮托利尼山之间曾是古罗马宗教、政治和商业活动中心,卡皮托利尼山上还有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市政厅广场和罗马城大部分著名的艺术陈列馆,在埃斯奎利尼山坡上有著名的罗马斗兽场,无论从建筑技术还是从建筑材料的使用上都是古罗马建筑最杰出的成就之一。罗马历史中心宽广的帝国广场两旁,耸立着帝国元老院、神殿、贞女祠、凯撒庙等。罗马历史中心区面积占现今罗马市的40%,是该市12个行政区之一。
罗马作为欧洲最大的文化城市之一,拥有伊特鲁里亚时代至今不计其数的历史遗迹,是伊特鲁里亚时代王朝和罗马早期至晚期的历史见证,罗马帝国同样也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历史财富。从几乎保存完好的万神庙(始建于公元前27年,118年至128年重建)——地中海文明唯一保留下来的园顶建筑,到宏伟的罗马斗兽场(完工于80年)——古代最大的圆形露天剧场,是角斗士角斗和其他表演的舞台,整个城市到处可见由著名艺术家建造的宏伟历史建筑、广场、喷泉和方尖碑。在罗马城内除了古城墙,还遗留下来多座凯旋门、城堡宫殿、大型广场和教堂。罗马论坛曾是古代罗马城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生活的中心,罗马城和罗马帝国政治权力的中心,是世界最古老的一座议事广场,反映了整个罗马历史的面貌;帝国议事广场是罗马论坛的一系列扩展建筑,建成于罗马共和国末期和罗马帝国早期,君士坦丁凯旋门位于其间。可以容纳约2000人的卡拉卡拉浴场(建于212年至217年)除了洗浴池外,同时拥有花园、健身房、会议厅、图书馆和理发店等服务设施,是个古代的公共娱乐场所,它的供水排水系统和中央供暖系统的技术问题在当时都被完美地解决了,现在的卡拉卡拉浴场仍用于夏季歌剧演出。圣天使城堡曾是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陵墓,中世纪时改建成一座城堡。其他著名的建筑还有许愿池和它的18世纪巴洛克喷泉特莱维喷泉,高约26米,宽约20米,是罗马最大的喷泉,也是全世界最受欢迎和最著名的喷泉之一,传说闭着眼睛背对着许愿池投硬币,愿望就会成真,因此吸引了众多游客纷纷向池内投硬币许愿。除此之外还有纳沃纳广场和威尼斯广场等多座大型广场,18世纪的西班牙广场和广场上的西班牙阶梯曾是电影《罗马假日》的经典取景地。
历史事件:
公元前30-公元476年是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和首都。
公元1世纪始建圆形大竞技场。
公元2世纪建潘提翁神殿。
公元111-114年建图拉真广场。
公元756-1870年为教皇国都城。
1870年定为统一后的意大利首都。
罗马教廷建筑和圣保罗教堂
罗马是天主教中心,天主教建筑遍布整个城市,最重要和最中心的是罗马的城中之国梵蒂冈和全世界最大的教堂圣保罗教堂。罗马的其他教堂也大都建筑雄伟,藏有价值连城的艺术品。现代罗马的大部分著名建筑都位于城市的外围,如196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场馆等,城市西部的10层居住楼Corviale(建于1972年至1982年)是全欧洲最长的高层建筑。梵蒂冈管辖下的罗马城中15处享有治外法权的建筑和圣保罗教堂,是指罗马城中的14处教堂和建筑以及城墙外的圣保罗教堂。
1990年,这15处位于罗马市内享受治外法权的罗马教廷建筑和城外的圣保罗大教堂,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包括:
拉特朗圣若望大殿、圣阶、圣母大殿、圣嘉礼宫(Palazzo San Callisto):宗座一心委员会(英语:Pontifical Council Cor Unum)所在地、圣艾智德堂、文书院宫(位于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大街与鲜花广场之间)、传信部宫(位于西班牙广场)、马菲·马勒斯蔻替宫又称德拉皮尼亚宫、东方教会部宫(原劝化信仰大楼位于协和大道)、北普罗匹理宫、南普罗匹理宫、皮奥宫(Palazzo Orsini Pio Righetti)、贾尼科洛山上的一些建筑(包括罗马传信大学,宗座北美学院和版比诺耶稣医院)、教义部宫、城外圣保罗大教堂(包括修道院)。
举世闻名的万神殿(又称潘提翁神殿)是供奉众神的庙宇,是罗马最古老、保存最完好、最受欢迎的历史古迹之一。它位于古城中心,处于罗马历史中心的圆形广场上,二十四小时都有四处观光的游客、罗马人和无处不在的鸽子,人们常常坐在这巨大的巴罗克喷泉脚下休息,顶端是一座来自遥远的伊希斯神庙的真正的埃及方尖碑。
万神殿是一座宏伟的圆形穹顶建筑物,呈现在广场的是它那30多米宽的大理石和花岗岩柱廊。万神庙建于公元前27年,公元120-124年重建,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当时正值罗马共和国衰落到帝国兴起的动荡时期,尤利乌斯·凯撒的义子屋大维同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争斗不休;从那时起,它就矗立在那儿。有人将它称为继圆形剧场之后的“罗马的另一象征”。正是在罗马的中心,万神殿建造、改建,并历经许多个世纪的变迁。也许正因为它像一条贯通古今连续不断的金线,它才成为今天这座伟大城市的自然组织部分。最早的万神殿正如它的希腊名字所表示的,是“众神之殿”。如今,万神殿已经不再供奉众神,而将许多名人的陵墓设在这里。
原来的万神殿带有中央圣坛和柱廊,同希腊庙宇相仿。哈德良皇帝将起初的长方形建筑改建成现在的圆形。公元609年发生了最重大的功能性变化,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决定将它修复,用于基督教崇拜,并称之为圣玛丽亚殉道者教堂。万神殿的历史并非风平浪静。教皇乌尔班七世命人除去它的青铜雕塑,将之熔化,用于圣彼得大教堂的尖顶,后来,伟大的反宗教改革运动建筑师贝尔尼尼又在三角墙两端加了两个小尖塔,不久即被罗马人称为“猴子的耳朵”。
万神殿的门廊宽33米,16根石柱前后分三行排列,最前面是8根深红色花岗岩石柱。神殿屋顶为半球形,半球的底面直径为43.5米,殿内空间总高也是43.5米,半球顶中心有一个直径8.9米的圆洞用来采光,没有覆盖玻璃。这个半球顶是古代世界建筑物最大的半球顶。半球顶和柱廊顶原来覆盖有镀金铜瓦,公元663年被拜占庭皇帝掠走,735年以铅瓦覆盖。柱廊的铜制天花于17世纪上半叶也被拆走。万神庙早期建筑本体一直保存到现今。这座建筑体现了古典建筑和谐、稳定和庄严的特征。
万神殿直径达43.4米的圆穹一直是世界第一无梁圆拱,直到1960年罗马建立起直径100米的体育馆圆顶后才被打破。万神殿的设计不仅在美学上是第一流的,从建筑技术上也是一流的。
万神庙还是罗马人和来罗马观光的人们所喜爱的约会场所。带有16根高耸的花岗岩柱和白色大理石三角墙的万神庙柱廊,无论是在炎热的夏季,还是在夏日或冬日的倾盆大雨中,都是理想的约会之处。
万神庙处在一个生机勃勃的地区的中心,这里也是商业、文化和政治中心。在这个意义上,罗马历史中心很幸运地不同于许多别的城市,后者作为活的社区已经毁灭。而在罗马2000年的历程中,尽管万神殿灾难多多,但现在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成为罗马人的骄傲,也成为人类决心保护那些城市美的典范。
罗马万神殿拥有2000年历史,自然光只能通过圆顶上的巨大开口照进大殿,但雨水也会借机涌入。为此,地板上开凿了一系列小洞,用于排水。专家们发现阳光只能在3月春分和9月秋分以及4月21日这一天通过这个大洞照亮内部。4月21日据信是罗马落成的日子。在这些重要日子走进万神殿时,罗马皇帝会沐浴在阳光中。
作为历朝古都、绽放傲然光彩的城市——罗马,母狼哺育的祖先在这里繁衍生息。勇往直前的力量与气概一脉传承至今,孕育了果敢刚直的罗马精神。这点在古罗马竞技场上得到鲜明的印证。古罗马角斗士更是斗兽场上绝对的主角。
罗马竞技场(罗马斗兽场)是古罗马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古罗马建筑最杰出的成就之一,始建于公元1世纪的弗拉维王朝,3世纪和5世纪进行过重修。罗马斗兽场是罗马帝国内规模最大的一个椭圆形角斗场,长径188米,短径156米,外墙高48.5米。有80个拱形入口进入竞技场:76个供公众使用,2个供皇帝的侍从使用,2个供角斗士使用。在后2个中,其中1个是让那些能够活着回来的角斗士使用的,而另1个是用来搬走战败的角斗士尸体的。竞技场内部分为3个主要区域:斗兽场、竞技场和观众席。中央为表演区,长轴86米,短轴54米;用浅黄色巨石砌成,分为4层,下面3层砌成拱门样式。场内中心是竞技表演场,地面铺有木地板,板下有地下室,供乐队堆放道具和关闭猛兽用。表演场四周是椭圆形分布的看台,可容纳观众四五万人。看台约有60排,分为五个区,最下面前排是贵宾(如元老、长官、祭司等)区,第二层供贵族使用,第三区是给富人使用的,第四区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后一区则是给底层妇女使用,越穷的人坐得越高,全部是站席。在观众席上还有用悬索吊挂的天篷,这是用来遮阳的;而且天篷向中间倾斜,便于通风。这些天篷由站在最上层柱廊的水手们像控制风帆那样操控。这里除用于竞技外,还用于阅兵、赛马、歌舞表演和斗兽。现在竞技场的高大围墙已残缺不全,表演场也已残破,露出地下室,但周围看台保存得相当好。斗兽场这种建筑形态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剧场,当时的剧场都傍山而建,呈半圆形,观众席就在山坡上层层升起。但是到了古罗马时期,例如埃庇道努剧场(Epidauros Theater,约公元前330年,设计师:皮力克雷托斯Polykleitos the Younger).人们开始利用拱券结构将观众席架起来,并将两个半圆形的剧场对接起来,因此形成了所谓的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并且不再需要靠山而建了。
在罗马帝国时代,每个皇帝的职责之一是为臣民提供公共娱乐活动。所以罗马全城遍布着浴室、运动场和剧院。而罗马斗兽场就是由韦帕芗(全名提图斯·弗拉维乌斯·恺撒·维斯帕西安努斯·奥古斯都,Vespasian)皇帝下令修建的,是古罗马当时为取悦凯旋的将领士兵和赞美伟大的古罗马帝国而建造的。在其儿子提图斯在位期间建成,是古罗马帝国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斗兽场建在另一个罗马皇帝尼禄的“金宫”(Domus Aurea)原址之上,这个宫殿在64年发生的罗马大火中被烧毁。斗兽场是古罗马举行人兽表演的地方,参加的角斗士要与一只野兽搏斗直到一方死亡为止,也有人与人之间的搏斗。根据罗马史学家狄奥·卡西乌斯(Dio Cassius)的记载,斗兽场建成时罗马人举行了为期100天的庆祝活动,共宰杀了9000只牲畜。死于非命的角斗士更是不计其数,角斗士之间的角斗有时是高水平的职业角斗,有时则是在不愿意格斗的俘虏之间进行的。遥想当年,不知有多少勇士在此洒下鲜血,事隔千年,一股血腥气还若有似无地飘散在空气中。这种野蛮的娱乐方式,曾引起一些正直人士的激烈反对,有一位基督徒甚至以在角斗场中自杀进行抗议。
圣彼得大教堂是基督教初期教堂,初建于4世纪,19世纪初被烧毁后按原状重建。教堂主厅为纵长方形,长120米,宽60米。中心部位的纵长方形主厅最高,两侧有列柱,列柱上方是连续的拱券,再向上是壁柱和明窗,天花是木板平棋格形。圣坛在东端,上有半圆穹窿顶。圣坛前有祭坛。主厅内镶嵌的壁画是5世纪的原作。主厅前是三面有围墙的方形庭院。这种长方形平面的教堂又称巴西利卡式教堂,是西欧中世纪天主教堂的原型。
罗马历史中心宽广的帝国广场两旁,耸立着帝国元老院、神殿、贞女祠、凯撒庙等。还有著名的建于公元203年的记载着塞维罗皇帝远征波斯功绩的凯旋门;有记载着第度皇帝东征占领耶路撒冷的第度凯旋门;还有为纪念君士坦丁大帝于312年在密尔维桥上战胜尼禄暴君而修建的罗马最大的凯旋门。
位于罗马市中心的几座广场也很著名:始建于公元前5世纪的罗马努姆广场,是早期最主要的广场;凯撒广场,建于公元前42-2年,它的一端矗立着高大的战神殿;图拉真广场是古罗马最大而又最壮丽的广场,它建于公元111-114年,由一系列建筑和空场组成。还有市中心的威尼基亚广场,它长130米,宽75米,是几条主要大街的汇集点,十分繁华。它的左侧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维尼基亚宫,现已成为文艺复兴艺术陈列馆和国家考古艺术史研究所图书馆。广场上还有一座1885-1911年为纪念意大利独立和统一而建的无名英雄纪念碑。在碑中央的高台上,是意大利开国国王伊曼纽尔二世的贴金铜像。
罗马城内还有3000个喷泉,以建于1762年的特雷维喷泉最著名,喷泉池中央立着海神像,两侧为象征着富饶和安宁的女神。
1990年,世界遗产地”罗马历史中心“将遗产范围扩大到了罗马八区的城墙,故城墙内就是罗马历史中心,而城墙也属于该遗产受到保护的范围。
罗马是欧洲唯一完好地保存了古城墙的大城市。罗马的历史上,在不同年代里修建过很多城墙。目前在罗马存在两个著名的古代城墙。这两个城墙是根据当时罗马的城区大小和防御范围在两个不同的环线上建筑的。这两个城墙建筑的时代相差700多年,建筑的形式、规模和使用的建筑材料也有所不同。塞尔维奥城墙主要用的石头,而奥雷利亚诺城墙用的主要是红砖和石头。塞尔维奥城墙不建角楼和了望台。现在从墙体的用料就能分辨出哪个是塞尔维奥城墙,哪个是奥雷利亚诺城墙,这样便可知道不同时代的罗马城的范围。
最早建的城墙叫做塞尔维奥城墙(Le Mure Serviane),是于公元前578年始建,到公元前534年完成,由罗马王政时期的第六任王塞尔维奥·杜里奥(Servio Tulio)主持建筑,全长约11公里,墙高10米,墙厚4米,主要建筑材料是长形大块凝灰岩(59公分),城墙内的范围约4.26平方千米,有16个大门,将罗马的7个山丘的大部分围了起来。在塞尔维奥之后,经多次整修,苏拉、克拉沃迪奥和维斯帕济亚诺等都扩建过塞尔维奥城墙。但最终由于外族的侵略和毁坏以及城区的扩大,因建了奥雷利亚诺城墙而废弃了塞尔维奥城墙。今天我们只能看到已经不完整的城墙。威尼斯广场祖国祭坛的左边保留了一段塞尔维奥城墙,在罗马中心火车站广场右侧保留了90多米,艾玛埃莱二世广场附近也有很长的一段塞尔维奥城墙。
晚些时候建的是“奥雷利亚诺城墙”(Le Mure Aureliane),是于公元271年至282年为防野蛮人入侵兴建的,由罗马帝国时期的皇帝卢乔·奥雷利亚诺(在位时间公元270年~275年)主持建筑的,环线全长近19公里(18837米)。壮观辉煌的奥雷利亚诺城墙是欧洲保存最好的最古老的城墙。当时的罗马,主要城区均在台伯河的左岸,即河的东岸,要建城墙,只需在城区北、东、南3个方向修建即可。因此,奥雷利亚诺城墙呈马蹄铁型,西北角在人民广场附近伸向台伯河岸,向东南方向延伸至马焦雷门,向南不远即向西南延伸,至特斯塔乔山南麓与台伯河岸相连。城与河联防,可谓铜墙铁壁,坚不可摧。这座城墙随地势而建,弯弯曲曲,有的地方曲折过多,至今仍被称为“曲折城墙”。城墙用红砖建成,用罗马当地产的火山灰加水制成的泥浆做胶粘剂,这样的泥浆被称为“天然水泥”,十分结实。整个城墙颜色为砖红色,和古罗马的建筑色调十分协调。城墙高约12米,下宽上窄,上面宽度为3.5米,每隔30米左右建有一个城垛,城垛比城墙宽一些,也高一些,有的城垛下面为方型,上面高出城墙的部分为圆型。城墙长约19公里,有383个城楼,16座城门。主要的城门为双拱门,用石头建成,双门楼为上半圆下方形。每座城门之外即是大道,通向帝国的各个行省,因此有“条条大路通罗马”之说。现在,这座城墙仍然屹立在市区之内,保存基本完好的部分尚有14公里,被毁坏的部分只有5公里。圣塞巴斯蒂亚诺门是整座城墙的城门中最大的一座。现在,这座城门和它的两个漂亮的角楼仍保存完好,掩映在绿树花草之中,这是奥雷利亚诺城墙中保存最好的一座城门。
现在,部分得以幸存下来的塞维安城墙遗迹得到了罗马市政府的大力维修和保护。虽然有部分城门仍然作为市民进出的通道,但是大多数城墙遗迹周围都增设了铁网栏,以便更好的保护古罗马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