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09 11:14
《罢相作》是唐代宰相、诗人李适之的诗作。此诗前两句说明自己设宴庆贺罢相的理由,后两句是关心亲朋故友来赴宴的情况,表现了自己罢相之后的感受,深刻地讽刺了奸臣弄权和小人谄媚的官场状况。全诗运用反语、俚语和双关语,语言朴直,意致深婉。
罢相作⑴
避贤初罢相⑵,乐圣且衔杯⑶。
为问门前客⑷,今朝几个来⑸?
⑴罢相:罢免宰相官职。
⑵避贤:避位让贤,辞去相位给贤者担任。作者于天宝元年(742)任左相,后遭李林甫算计,失去相位。
⑶乐圣:指爱好喝酒。《三国志·魏志·徐邈传》:“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沉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脩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后因以“乐圣”谓嗜酒。且:尚且,还。衔杯:口含酒杯,指饮酒。
⑷为(wèi)问:请问,试问。为,此处表假设。一作“借”。
⑸今朝(zhāo):今天,现在。
我刚刚让贤辞掉了左相,爱酒如命正好畅饮举杯。
想问问昔日盈门的宾客,今天会有几个还肯前来?
李适之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至天宝五载(746)担任左相。为相五年中,他与权奸李林甫“争权不协”,而与清流名臣韩朝宗、韦坚等交好,所以“时誉美之”。当韦坚等先后被李林甫诬陷构罪后,他就“俱自不安,求为散职”。天宝五载,当他获准免去左相职务改任清要的太子少保时,“遽命亲故欢会”,并写了这首诗。
唐孟棨《本事诗》记载了此诗本事:“开元末,宰相李适之疏直坦夷,时誉甚美。李林南恶之,排诬罢免。朝客来,虽知无罪,谒问甚稀。适之意愤,日饮醇酣,旦为诗……李林甫愈怒,终遂不免。”
这是一首充满反语、俚语和双关语的讽刺诗。此诗开头两句的意思是,作者的相职一被罢免,皇帝乐意作者给贤者让了路,作者也乐意自己尽可喝酒了,公私两便,君臣皆乐,值得庆贺,那就举杯吧。“避贤”是成语,意思是给贤者让路。“乐圣”是双关语,“圣”即圣人,但这里兼用两个代称,一是唐人称皇帝为“圣人”,二是沿用曹操的臣僚的隐语,称清酒为“圣人”。所以“乐圣”的意思是说,使皇帝乐意,而自己也爱喝酒。显然,把惧奸说成“避贤”,误国说成“乐圣”,反话正说,曲折双关,虽然知情者、明眼人一读便知,也不失机智俏皮,但终究是弱者的讥刺,有难言的苦衷,针砭不力,反而示弱。所以作者在后两句机智地巧作加强。
前两句说明设宴庆贺罢相的理由,后两句是关心亲故来赴宴的情况。这在结构上顺理成章,而用口语写问话,也生动有趣。但宴庆罢相,事已异常;所设理由,又属遁词;而实际处境,则是权奸弄权,恐怖高压。因此,尽管李适之平素“夜则宴赏”,天天请宾客喝酒,但“今朝几个来”,确乎是个问题。宴请的是亲故宾客,大多是知情者,懂得这次赴宴可能得罪李林甫,惹来祸害。敢来赴宴,便见出胆识,不怕风险。这对亲故是考验,于作者为慰勉,向权奸则为示威,甚至还意味着嘲弄至尊。倘使这二句真如字面意思,只是庆贺君臣皆乐的罢相,则亲故常客自然也乐意来喝这杯酒,主人无须顾虑来者不多而发这一问。所以这一问便突兀,显出异常,从而暗示了宴庆罢相的真实原因和性质,使上两句闪烁不定的遁辞反语变得倾向明显,令有心人一读便知。作者以俚语直白写这一问,不止故作滑稽,更有加强讥刺的用意。
由于使用反语、双关语和俚语,这诗蒙有插科打诨的打油诗格调,因而前人有嫌它过显不雅的,也有说它怨意不深的。总之是认为它并未见佳。但杜甫《饮中八仙歌》写到李适之时却特地称引此诗,有“衔杯乐圣称必贤”句,可算知音。而这诗得能传诵至今,更重要的原因在事不在诗。由于这诗,李适之在罢相后被认为与韦坚等相善,诬陷株连,被贬后自杀。因而这诗便更为著名。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敖子发曰:此诗良有风刺。蒋仲舒曰:雀罗之感,发得含蓄。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写得厚道,亦难为人,良有风。
明末清初·毛先舒《诗辩坻》:李适之《罢相作》,敖子发以为不如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不知李诗朴直,钱诗便巧,李出钱上自远,子发未审格耳。
李适之(694—747),原名昌,陇西成纪人。唐朝宗室、宰相,恒山王李承乾之孙。早年历任左卫郎将、通州刺史、秦州都督、陕州刺史、河南尹、御史大夫、幽州节度使、刑部尚书,天宝元年(742)拜相,与李林甫争权,不敌落败,被罢为太子少保,后贬宜春太守。《全唐诗》存其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