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20 09:04
因岭高峰峻路险,亦仿佛似羊蹄,故清代又称“羊蹄岭”。该岭是古代粤东诸县交通惠州和广州的官道要冲。《重修羊蹄岭庵祠碑记》中记载:“夫斯岭之峻,盘纡几十余里,中陟旁泻,令人目眩足缩。寒则海风吹簌,盖笠欲飞;暑则汗淫淫下,石为之湿。”《移建羊蹄岭庵碑记》中也有“迂回交峻,望极云霄”和“四顾皆山、峻峰叠峙”的记载。
羊蹄岭关隘古道,原开凿于宋代,三国时因战乱阻塞不通,两晋至宋代时有“绿林好汉”据此岭为巢,致使该古岭道时通时塞。明代景泰年间,官方砌筑驿道,在岭巅建庵,旁建置一小亭,明代万历年间,海丰县令陈汝凤重修之。清代康熙九年(1670年)冬,藩司粮宪台徐养仁出巡潮州府,跋涉此峻岭,心悯行役之苦,捐资修葺庵亭,并面谕海丰县令范逢春总理完成此事。
《重修羊蹄岭庵祠碑记》中对上述诸事均有记载,还记曰:“中建庵三楹,供观音大士;前覆小亭,设僧施茶。旁构祠,祀关夫子,置戍丁数人,以卫不然。复于磴级植树,俾息肩喘。”又记曰“今使险者担之,劳者息之,渴者润之,凛而栗者温之。咸得登高纵览,豁其襟眸。不特此也,行部柞拔,伏莽不兴,于《周官》司险之道得焉。又非仅展舆马,通商旅已也……”。
这一碑刻长宽各为1.55米与0.99米,碑文之为范逢春撰写,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竖于羊蹄岭原庵址。而清代乾隆二年(1737年),两广总督鄂大人到海丰视察,指出羊蹄岭“皆山峻峰叠峙,又为惠潮孔道,势居险隘,置之城塞,设讯防守,移庵于他所,设险安民”。乾隆五年(1740年),海丰县知县李光华奉旨择地移庵,在岭巅原庵址建筑关城。
庵移至岭西卷蓬,离旧址五里许。《移建羊蹄岭庵碑记》中记重建之庵道:“山抱而水潆,幽然高结,静虚可乐,又何让乎西竺、南华之胜哉?!”又记曰:“仍于山坡结小亭,设茶汤,俾行人少憩渴饮清凉。行见暮鼓晨钟,十万烟云有路;青灯明月,三千世界无尘。:令而后,黎乐业,万汇繁昌;望宝刹之巍峨,庆关山之巩固……”该碑记为李光华所撰,其碑刻长宽各为1.27米与0.58米,乾隆六年(1741年)竖于羊蹄岭重修庵前。当时有驻兵,前后连建5关,气势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