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3 11:59
羌年的来历已不可考,相传于先秦时即已形成。
羌族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他们世居高山沟谷,相对独立封闭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而羌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羌年的日期,是农历十月初一,由古羌人太阳十月历和羌族“释比”的铁板算(即古夏历算法)共同推演而来,并以这一天作为羌族的节日。
由于历史原因,庆羌年活动曾一度中断。
羌年的仪式过程主要包括“还愿敬神”和“吃筵席”两个阶段,十月初一之前,整个羌寨就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在外的羌族人纷纷赶回家。
活动有祭天神、祭牛神,以祝祭降福、禳灾庆吉。祭天神、祭牛神有一天集体祭礼,同时各户还要各自祭祀礼拜,还要饮酒、轮流宴客(以寨为单位),跳沙朗舞,举行各种欢庆活动。
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还要用荞麦粉做成一种馅为肉丁豆腐的荞面饺,有的还要用面粉做成牛、羊、马、鸡等形状不同的动物作为祭品。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整个活动仪式由“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次日,设家宴,请出嫁的女儿回娘家。
羌民尊重耕牛,称牛为衣食父母,从前羌寨群众不吃耕牛的肉。农历十月初一,传说是牛神的生日。到牛王庙杀鸡还愿。同时,关牛在家,喂面馍和麦草,表示慰问。有的做日、月形的面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敞放牛群,任其悠闲自在。
活动期间,“释比”吟唱羌族的传统史诗,人们则唱歌、喝酒,尽情欢乐。
羌年是羌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它集信仰、历史、歌舞、饮食于一体,从节庆活动中体现出羌人崇拜自然和先祖的民族个性,具有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肖永庆 ,1937年出生,男,羌族人,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茂县申报。项目名称:羌年。
杨华武,羌族人,1963年出生于北川青片乡。2008年创办北川民族艺术团,带领团队先后赴美国、韩国、加拿大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组织的“万人萨朗”通过吉尼斯纪录认证。
2008年6月7日,茂县文化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
2009年,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2年2月,羌年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2022年11月3日,羌年入选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公示名单。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羌年”项目保护单位茂县文化馆、汶川县文化馆、理县文化馆、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重要活动
1986年,由在京羌族同胞发起“日麦节(羌历年)活动。
1987年北京、成都等地羌族同胞自发开展“日麦节(羌历年)活动。
1987年农历十月初一,四川省民委在成都举行了庆祝羌年大会。
1988年茂县、汶川、理县、北川4县政府联合举办了为期4年的“日麦节”(羌历年)活动, 同年,该活动被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确定为羌族同胞的法定节日。
2017年11月18日(农历十月初一),茂县、北川、汶川、理县,4县羌族同胞大聚会,举办了盛况空前的庆羌年活动。
2019年北川羌历新年系列文化旅游活动。举办了2019年“第一届羌博会”品牌特色产品、羌族名小吃展示展销活动暨羌族美食评选活动。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玩,一起庆羌历新年,过有“羌调”的生活。
文化影响
羌年反映了羌族的社会状况,体现了羌族自然崇拜、先祖崇拜的宗教情怀和“天人和一”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羌年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恢复文化生态等均有促进。
羌年,据说来源于一个美丽的故事。在很早很早以前,天神的幺女儿木姐珠爱上了人间的羌族小伙子斗安珠后,便不顾天条律令,执意下凡和他结婚。一到人间,她就把出嫁时父母赠送的树种、粮种种植在山野田园,把牲畜放入草地,到了秋天,树种很快就长成了森林,粮种带来了五谷丰收,畜禽也生长兴旺,人类繁荣昌盛,大地一片生机。木姐珠为了感谢父母恩惠,就在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把丰收的果实、粮食、牲畜摆在原野祭祀上天,表达心中的感恩情怀,以后在每一年的农历十月初一都要举行相同的仪式。从此以后,羌族人民就把这一天作为自己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