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刺绣

更新时间:2023-11-02 12:06

羌族刺绣,四川省汶川县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羌绣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茂县等地出土的陶罐上“绳纹”纹样和龙溪乡阿尔寨等出土的两周青铜器“饕餮”纹样,证明了在岷江上游古羌族聚居地生活的羌人已经在刺绣中广泛应用这类纹样,它为羌绣的起源留下了最早的文明记载。《商君书·画策》中也曾记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隋书·党项传》中描述“党项羌者……服裘褐披毡以为上饰”,由此说明古羌妇女很早以前就善于拧线织锦、挑针绣线,用手工技艺来装饰美化自己的生活。到了明清时期,刺绣已经在羌族地区极为盛行,挑花刺绣达到鼎盛时期并逐渐形成体系。

文化特征

风格种类

羌绣分为挑花、绣花、纳花、盘花、刺绣等。

刺绣,早在明清时代就已经在羌族地区极为盛行,后来逐渐被挑花所取代。挑花制品,由粗布、锦线缀成,多为黑底白纹,色彩对比强烈,醒目而调和,质朴而敦厚,有浓烈的装饰图案美。

图案种类与题材,大多是反映羌族生活或自然景物,或植物中的花叶、瓜景,动物中的鹿、狮、马、羊、飞禽、虫、鱼以及风情人物等。所挑绣之景物,皆秀丽精致,多含吉祥如意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美好憧憬,如“团花似锦”“鱼水和谐”“蛾蛾戏花”“云云花”“瓜瓞绵绵”“麒麟呈祥”“群狮图”“二龙戏珠”“五龙归位”“三羊开泰”“乾坤欢庆”“鹿鹤回春”等图案,色彩艳丽醒目,形象活现逼真,可谓风格独特。

色彩图案

羌绣挑花刺绣的色彩以黑、白对比居多,且多用丝锦线,显得朴素大方、清爽明快。也有用色线挑花,有的飘带全是彩色线分条排列,采用纳花针法,如五色虹霓,色彩斑斓、绚丽夺目。羌族挑花刺绣的仿饰图案是在继承古羌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羌族妇女服饰的领口、袖口、衣襟、托肩等处的纹饰,既是所出土的彩陶陶片纹饰的变异(汶川县姜维城遗址),又与汶、理、茂、北川石棺岩墓土的陶罐口沿下颈部与肩部之装饰压印纹极似,故被称为“缸钵边”。男青年的三角肚篼(俗称肚子)上的纹饰与汶川龙溪出土的西周酒器“青铜鼎”上的纹饰基本一致。妇女围腰上的方形组合纹饰彩绣图案,其用色及图像与敦煌莫高窟之唐代壁画“藻井”无异。

羌族纹饰图案不但生动,而且寓意深刻。如牡丹象征幸福;瓜果、粮食象征丰收;鸟巢象征喜庆;狮、猪等动物象征欢乐;鱼、龙象征吉祥等等。服饰中心的纹样“团团花”为圆形组合;升子印为大方形组合;一颗印为窄边纹样组合;火盆花为宽边大方形团花。角花与边花纹样,有长条形的吊吊花、灯笼花、方格子、万字格、八瓣花、缸钵边、牙签子、树丫子、飞蛾子、合合花等等,对中间的团花起陪衬作用。

用途

羌族的服饰较为朴素而华美,男人喜着青色或白色头帕,穿自制的麻布长衫,外套一件无袖子的羊皮褂子,这种褂子可用来防寒、挡雨、垫坐。脚穿有鼻的“云云鞋”,鞋子上绣有云彩图案及波纹,脚上裹牛、羊毛制的毡子绑腿,绑腿有保温和护腿的作用。妇女喜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青年妇女常包绣有各色图案的头帕或用瓦状的青布叠顶在头上,用两根发辫绕作鬓;一般冬季包四方头巾,上绣各色图案,春秋包绣花头帕,穿有花边的衣衫,腰系绣花头帕,系有花边的飘带。年轻女子还在脚腿上缠红脚带子。男女皆束腰带。

羌绣有装饰性很强的花纹图案,无论是在羌族群众的腰带、衣裙、围腰、鞋上,或是在妇女的头帕、袖口、衣襟甚至袜子、鞋垫上都随处可见。究其装饰部位,均系易损处。既有美化之功效,又能借助密密麻麻的针脚,增强了衣物的耐磨性能,延长使用之寿命,因而具有实用价值与保存价值。

针法

羌绣的针法主要有挑花、纤花、纳花链子扣几种。挑花精巧细致,纤花、纳花清秀明丽,链子扣则刚健淳朴,粗犷豪放。挑花的色彩,以黑白对比的居多,亦有用少许色线挑的;有的飘带全用色线参差分条排列,采用纳花针法,对比强烈,绚烂夺目,如五彩虹霓。挑花多用棉线,显得朴素大方,异常明快。

不同的羌族村寨,制作出的挑花刺绣作品,其针法风格与方法有些细微的差异。在羌寨中较普遍的挑花刺绣技艺和针法主要有“十字挑”、“串挑”、“编挑”三种。

十字挑

采用斜形交叉十字针组成花纹,按布料的经、纬下针,针脚缜密,挑缀严谨,组图美观,但是工细费时,常以小型挑缀为主。

串挑

又称链子扣,是以针线挽成链扣相连构成图案,用白粉画样挑串,“串花”粗针细缀,组成图案,挑缀较省工时,适于大面积的围腰装饰。

编挑

多用彩色丝线,挑、编相兼,密扎排列,留空显花组图,编挑美观大方,但不经洗,多适用于飘带、鞋面、头帕。

羌绣构图有正花、边花、角花、补点花等。正花为主图案,构图有锦鸡穿牡丹、狮子滚绣球、吉祥雀报春、蛾蛾抱百花、喜鹊闹梅、猴子摘瓜、金瓜银灯、吉祥梅花等;边花、角花是制品四边的点缀,纹样多为二边连续图案或三角形图案,其中有蛾蛾采花、金瓜边、灯笼花以及各动植物图案,刺绣时,按正花主题随心所欲挑缀刺绣。补点花有牙签子、吊灯台、钓鱼花等,视空白大小挑刺点缀。

制作工序

制作工具

1、绷(竹绷、木绷、塑料绷)

绷有手绷、卷绷两种,手绷是将绣底夹在圆形的内外双竹圈内,拿在手中绣小件(如鞋花之类)时使用。小件挑花也可以直接拿在手上绣。

卷绷是木制的能伸能缩绣底的长短,以适合绣者的需要,有大小多种,最大的可绷至丈外,是专绣大幅用的,小绷供绣普通件使用。上绷时将绣底的两个底边,用线条压在两根绷杠的槽内,然后卷转绷杠,卷至绣面宽窄适度,用枨子固定,枨子的一头有许多小眼,将枨子插入两根绷杠之间的方孔内,两端各插一根,再将绷框撑开。直至符合绣底的松紧度为止,然后用一小铁钉插入枨子的小眼内,固定绣底的长度和松紧度。

2、绷架(2件)

绷架,用三脚凳或长凳,三足凳外两脚,内一脚,架的高低按绣工的身高酌情增减。绷架是用来承放绷杠用的。

3、剪刀(1把)

剪刀宜用小的,要锋利。不使用时,可放在绷旁无线的地方,剪线时,需斜平勿竖起,防止剪坏绣底。

4、绣花针(1根)

根据底料的厚薄及绣线的粗细选择绣花针的大小、粗细。一般而言,羌绣使用的针是普通的6号或7号缝衣针。

5、线和底料

羌绣用线有数种:彩色丝线、棉线、混纺线及膨体纱(即毛线)。羌绣大多采用棉线或传统花线,线粗而鲜艳,极具韧性,绣品多次洗涤而色泽不变。因腈纶线色彩简单明快且艳丽,耐虫蛀,不怕日晒,最重要的是经得往日常劳作中摩擦,绣出来的图案可长时间保持,现在被广泛采用。

底料有麻布、纯棉线、丝缎。羌绣常用经自家种麻、纺织、染色的土布,布料质材厚重而粗狂。

工艺流程

1、羌绣制稿

绣娘们按照实物画稿,或凭想象随手描制样稿。

2、选料

根据画稿的内容、用途不同,选择不同质地和颜色的底料,如果是衣饰就必须能洗耐磨,则选用麻布或纯棉布,作为艺术品及高级赠品则选用丝锻作为底料。劳动时的服装及用品,例:垫肩、背单、围腰、绑腿等用厚型纯棉布或麻布。使用的线采用了耐磨、耐洗的棉线、混防线和膨体纱等材料。

3、样稿上料

制作羌绣将经过精心挑选的画稿,用带有颜色的笔在要绣制的底料画上图案,或是仿照已经画好的图稿进行绣制,也有人用纸把要绣制的纹样剪出来,将纹样用绣针和线固定在要绣制的地方,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线进行绣制,这样整齐均匀的针脚会把剪出来的纸样遮盖住,不用担心笔墨粘在布料上,绣制时还有了参照物。

4、精心绣制

底料上绷后即可绣制。小型绣品直接拿到手上绣制。例:头饰、袜留跟、绑腿等;大中型壁挂,入屏的大幅必须上到图绷或大型方绷上绣制。

在绣制过程中丝线、丝缎及其它浅色底料,必须保证干净。绣制人员绣前需洗手,夏天应准备一张小手绢随时擦干手上的汗水,防止弄脏底料及绣线,保证绣品的光泽。

题材作品

羌族刺绣图案的题材,大都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如植物中的花草、瓜果,动物中的鹿、狮、免、虫、鱼、飞禽,以及人物等等。代表作品有《金瓜万福图》《二十一团花》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羌族刺绣是羌族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与羌族特定的历史条件、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凸显了羌人强大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是羌族人民思想、感情、愿望及理想的文化载体。羌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对于进一步了解羌民族的历史文化,认识羌族民间艺术以及振兴羌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人物

汪国芳,女,1936年2月20日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羌族刺绣。

李兴秀,女,羌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羌族刺绣。

保护措施

2016年3月29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羌族刺绣)在西南民族大学开班。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汶川县文化馆获得“羌族刺绣”保护单位资格。

2022年2月,“羌绣传统刺绣工艺”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评估合格,汶川县文化馆获得“羌族刺绣”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19年9月27日,羌族刺绣作品《金瓜万福图》《二十一团花》在成都博物馆秋季新展“巧手夺天工——传统工艺的现代新生”中展出。

2019年12月20日,“云朵上的五彩丝线”羌族刺绣图像学研究与数字化保护结题展在茂县羌族博物馆举行开幕,共展示传统羌绣168件,以及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珍贵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