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10 12:33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系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啮齿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病患者多有野外作业史,潜伏期5~20天。临床表现多样、复杂,合并症多,常可导致多脏器损害。本病起病急,有高热、毒血症、皮疹、焦痂和淋巴结肿大等特征性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因心肺肾衰竭而危及生命。
恙虫病立克次体呈圆形,椭圆形或短杆状,大小为(0.3~0.6)μm×(0.5~1.5)μm,革兰染色呈阴性,吉姆萨染色呈紫红色,为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在涂片染色镜检中,于细胞质内,尤其是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胞质内,常于胞核的一侧可见呈团丛状分布的恙虫病立克次体。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和贮存宿主,如沟鼠、黄胸鼠、家鼠、田鼠等。野兔、家兔、家禽及某些鸟类也能感染本病。恙螨幼虫是本病的传播媒介。
尽量避免长时间的户外活动,如需外出注意系好衣服领子、袖口及裤腿,不穿凉鞋,避免身体直接暴露在地面或在草丛上坐卧,最好在身上涂上防虫剂。户外活动或劳作后,回家要及时沐浴、换洗衣服,重点擦洗腋窝、腘窝、会阴部等处皮肤。如有出现发烧,检查身上是否有存在溃疡性焦痂,不错漏身上每一处皮肤。
潜伏期为4~20天,常为10~14天。
3.在病程的第2周,病情常会加重,可有表情淡漠、重听、谵妄甚至抽搐或昏迷,并可有脑膜刺激征或心肌炎症状,或有咳嗽、胸痛、气促等肺炎症状。
1.血象
白细胞总数减少,最低可达2×109/L,亦可正常或增高;分类常有核左移。
2.血清学检查
(1)外-斐反应外-斐反应亦称变形杆菌凝集试验,患者血清中抗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抗体能与变形杆菌OXK抗原起凝集反应,为诊断提供依据。
(2)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率较高,特异性较强,且持续阳性时间较长,可达5年左右,需选用当地多见株作抗原,也可采用多价抗原,因不同株的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抗原性可有较大差异。
(3)免疫荧光抗体试验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在病程的第1周末开始出现阳性,第2~3周末达高峰,60天后逐渐下降,但可持续数年,有病后10年检测仍呈阳性的报告。
(4)斑点酶免疫测定用各种血清型的恙虫病立克次体或部分蛋白质作为抗原,吸附在硝酸纤维膜上作斑点酶免疫测定,检测患者血清中各血清型的特异性IgG和IgM抗体,该法敏感度高,特异性强,可区分各种血清型。
(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酶免疫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酶免疫测定检测患者血清中抗恙虫病立克次体的IgG和IgM抗体。
3.病原体分离
必要时取发热期患者血液0.5ml,接种小白鼠腹腔,小白鼠于1~3周死亡,剖检取腹膜或脾脏作涂片,经姬姆萨染色或荧光抗体染色镜检,于单核细胞内可见立克次体。也可作鸡胚接种、组织培养分离病原体。
4.分子生物学检查
具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认为可用于本病的诊断并鉴定血清型。
2.临床表现有发热、焦痂或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
3.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计数减少或正常,变形杆菌OXK凝集反应(用外斐氏法检测恙虫病血清标本的OXK抗体)阳性,且随病程效价逐渐升高。结合其他血清学检查结果有助于诊断。
治疗主要是病原治疗,根据合并脏器损害的部位和程度给予相应对症处理,治疗期间严密观察血象,以防药物副作用发生。
一般脏器损害随恙虫病的治愈而康复。但若未及时进行病原治疗,患者可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2022年7月21日,澳门卫生局通报,卫生局接获1例疑似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病例通报。2023年7月消息,浙江丽水已有近10人中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