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

更新时间:2024-08-22 21:12

“美丽中国”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概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提出背景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1月15日,新当选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习近平在常委见面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主要内容

十八大报告

——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指出,“生态产品”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核心理念。

十八大报告在“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论述中提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们注意到,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以来,我们党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强调“更公平”,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是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

十八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山要绿起来,人要富起来。为了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也为了让中国更好的了解世界。也为了充分展示中国人文神韵的丰富文化内容。展示中国方方面面的内容,民间文艺、舞蹈、音乐、美术、书法、杂技、电视、电影、戏剧、曲艺、絵画等各个领域节目内容。将带领大家穿越中华大地的时间和空间经纬度;追寻中华文明传承自然地理、文化历史的故事;展现中华文明的行进轨迹;在国际化的视野下,表现华夏文明的独特景观、风俗、娱乐、审美和思辨。展示中国的、各地的,各民族的灿烂文化遗产。引领观众体验和领悟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丰富内涵。在世界范围内更好的展示中国最精华的民族瑰宝。为世界展示一个最美丽的中国。也在社会意义上.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打造国际水准,高品味,高覆盖,视听盛宴。

十九大报告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习近平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一是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二是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三是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四是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习近平强调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重大意义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美丽中国首次作为执政理念提出,也是中国建设五位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依据。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和本质特征,也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要求。

2015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美丽中国”被纳入“十三五”规划,首次被纳入五年计划。

相关研究

“美丽中国”省区建设水平(2012)研究报告:四川大学发挥多学科、综合性、高水平优势,坚持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行研究,2012年12月2日,四川大学“美丽中国”评价课题组在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之际,适时推出《“美丽中国”省区建设水平(2012)研究报告》,报告中对中国各个省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美丽指数”进行了排行。

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强调建设美丽中国,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尤其强调了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生态文明的融入。美丽中国,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紧密相连,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建设,实现生态良好、经济繁荣、政治和谐、人民幸福。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美丽中国”省区建设水平研究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基于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思想,以人民“美好生活”为目标,对中国内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进行了综合排名。

本报告是课题组已经持续半年的《中国省区、城市(镇)与景区美丽指数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在指标选取、权重分配等方面还会继续完善。

指导原则

“美丽中国”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测算中国各省区“美丽中国”建设的阶段性水平。衡量指标的选择要求既要充分反应出“美丽中国”的建设现状,也要呈现“美丽中国”的区域建设潜力。课题组遵循导向性、合理性、客观性、开放性指导原则选取了评价指标。

——导向性原则。指标体系要充分发挥导向、引领作用,明确生态文明在“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的战略地位。

——合理性原则。指标选取符合逻辑,测算方法基于学界现有的研究基础,具有充分的学理性。

——客观性原则。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统计数据必须可采集、可量化、可对比,研究报告基于客观事实对数据进行分析。

——开放性原则。指标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未来需要在发展过程中进行补充、完善和修订。

三、指标体系设计根据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融入,充分体现“美好生活”的基本要求,指标体系设置为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5个一级指标,27项二级指标。相关指标体系参见下表:

评价指标体系

“美丽中国”评价指标体系

数据来源

测算结果

(一) 31个省区的综合建设排名

“美丽中国”总的综合排名前10的省区依次为北京市、浙江省、四川省、江苏省、福建省、江西省、云南省、山西省、陕西省、湖南省。

(二) 31个省区的单项指标建设排名

生态指标排名前10的地区依次为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浙江省、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安徽省

经济指标排名前10的地区依次为海南省、天津市、北京市、陕西省、上海市、江苏省、重庆市、山东省、吉林省、辽宁省。

政治指标排名前10的地区依次为甘肃省、吉林省、重庆市、山西省、广东省、陕西省、云南省、湖北省、海南省、河北省。

文化指标排名前10的地区依次为山西省、江苏省、北京市、浙江省、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福建省、陕西省、湖北省。

社会指标排名前10的地区依次为河南省、江西省、甘肃省、浙江省、河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京市、安徽省、陕西省、海南省。

注:全国省区:含省、直辖市及自治区,由于数据收集及统一性原因,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本报告为课题组的简本报告。课题组负责人:蔡尚伟,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西部开发研究院副院长;程励,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川大学旅游与景观学系教授,美国普渡大学Visiting Professor。课题组成员:喻红、罗翩、尹卫倩、蒋晓婷、王文进、赵蕊、阮红琳、张林、廖小平。

美丽中国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建设水平(2012)研究报告概念

2012年12月25日,四川大学“美丽中国”评价课题组发布发布了“美丽中国”评价课题组发布了《“美丽中国”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建设水平(2012)研究报告》。这是继《“美丽中国”省区建设水平(2012)研究报告》之后,该课题组发布的第二份阶段性研究报告。

一、背景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1月15日,新当选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习近平在常委见面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强调建设“美丽中国”,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尤其强调了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生态文明的融入。根据中央精神,并考察了相关学术背景,广泛汲取了近年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之后,本课题组明确:“美丽中国”概念是美学概念、生态学概念和社会学等多学科概念的统一,是学术概念与治国理念的高度统一,是时代趋势、人民呼声与集体智慧的统一。它有三个基本点:一是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三是“美好生活”这一奋斗目标。因此,美丽中国,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是世界视野、国家高度和百姓感受的统一,是中国价值、中国目标和中国道路的统一。而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五位一体的建设,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参见图1:“美丽中国”概念模型图)

图1:“美丽中国”概念模型图

《“美丽中国”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建设水平(2012)研究报告》是四川大学课题组已经持续半年的《中国省区、城市(镇)与景区美丽指数研究》课题的系列阶段性成果之一。需要指出的是,因为在本报告数据录入截止时,贵阳、拉萨、南宁和长春相关核心统计年鉴还在编撰或出版过程中,故本报告暂不包括上述四各城市的评价。港澳台地区因统计口径不相同,也暂不包括在本报告中。

课题组负责人:

蔡尚伟,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所长、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程励,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执行所长,美国普渡大学Visiting Professor;

甘露,博士,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课题组核心成员:

韩海军、赵毅、喻红、罗翩、尹卫倩、蒋晓婷、王文进、赵蕊、阮红琳、张林、廖小平、符彬、陈俊红、胡锐锐、梁爽、王静、吴心瑜、王潇莹、王瑞娟、秦会芳

二、指导原则和指标体系设计

“美丽中国”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建设水平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根据“美丽中国”包涵的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五位一体”综合发展、融合发展的理念,客观科学地测评相关城市的建设水平,促进各地深入、有效建设“美丽中国”。

(一) 指标设计的指导原则

衡量指标的选择要求既要充分反应出各个城市“美丽中国”的建设现状,也要呈现“美丽中国”的城市建设力度和潜力。在参考国内外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课题组遵循导向性、合理性、客观性、开放性等指导原则选取了评价指标。

导向性原则。指标体系要充分发挥导向、引领作用,激励各地区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创新体制机制,切实有效地加快科学发展进程。指标设置要与党的十八大报告、习近平同志讲话和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等相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指标衔接一致,以增强指标体系的政策导向与实践意义。

合理性原则。指标选取符合逻辑,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和论证性。测算方法基于学界现有的研究基础。在坚实的学理基础上,征求相关领域专家意见,选取充分反映“美丽中国”三个基本方面建设水平的指标。

客观性原则。指标选择具有客观性,同时兼顾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可获得性,使指标可采集、可量化、可对比。

开放性原则。指标体系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根据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阶段性以及评价对象的差异性对指标体系进行补充、完善和修订。

(二) 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指导原则,“美丽中国”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含生态之美、发展之美、治理之美、文化之美与和谐之美五个维度(图2)53项指标,涵盖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体现“五位一体”和生态文明融入的基本要求,推动城市的“美丽中国”建设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两个宏伟奋斗目标。

指标体系框架图

表1 指标体系总表

1、生态之美——生态类指标

党的十六大初步形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并做出战略部署,十八大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中的突出地位,强调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思想,应该突出生态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分量。该项评价的二级指标设置为生态质量与环境治理,三级指标设置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量、5A级旅游景区数量、人均绿地面积[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2]

表2 生态之美——生态环境类指标

2、发展之美——经济类指标

党的十八大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以及“美”的协调增长的物质基础。基于中共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习近平“美好生活”思想的基本要求,经济指标包涵了环境友好程度、经济结构优化程度以及经济发展绩效。其中,环境友好程度设置为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主要废气污染物(SO2、NO2、烟粉尘)排放量、单位GDP废水排放量、单位GDP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4项三级指标;经济结构优化程度设置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城镇化率3项三级指标;发展绩效设置为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农村居民纯收入比上年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项三级指标。

表3 发展之美——经济类指标

3、治理之美——政治类指标

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美丽中国”发展蓝图下,政治指标应该充分体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力度,涵盖政治建设、政府行为和公众参与等各方面。评价指标设置为环保作为与政治进步两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设置为环境保护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PM2.5是否公开、近一年内是否发生重大环境事故、是否能够通过网络途径查询环评项目的详细内容、公务员数量占劳动人口的比例[3]、政府网站信息公开水平[4]、是否实施差额选举、是否推行和试点官员财产公示。

表4 治理之美——政治类指标

4、文化之美——文化类指标

党的十八大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也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文化指标包涵了文化资源禀赋与保护水平、文化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文化生产与消费等方面,设置为文化传承、文化投入和生产消费3项二级指标。在二级指标文化传承下设置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4项三级指标,二级指标文化投入下设置文化体育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占城市宣传费用的比重[5]、每百万人拥有博物馆数量、每百万人拥有文化馆数量、每百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数量5项三级指标,二级指标生产消费下设置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城镇居民人均全年文化教育娱乐的消费占全年消费支出比重、农村居民人均全年文化教育娱乐的消费占全年消费支出比重3项三级指标。

表5 文化之美——文化类指标

5、和谐之美——社会类指标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社会类指标分为两个二级指标:民生投入、生活质量。民生投入包括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医疗卫生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3个指标;生活质量包括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人均拥有道路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每万人拥有医护人员数量、平均受教育年限[7]、城乡居民收入比8个指标。表6和谐之美——社会类指标

三、数据来源

(续前表)

四、初步测评结果

依据上述“美丽中国”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对2012年列入评价的28个城市的综合建设水平指数进行了测算,结果如下:

(一)各城市综合指数比较情况 28个城市综合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但差距不大,表明作为中国的主要和核心城市,各城市建设水平的宏观差异并不明显。所有城市建设水平均在65以下,反映各个城市的整体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综合排名前10的城市依次为广州、杭州、成都、南京、深圳、西安、宁波、福州、长沙和大连。

图3 综合指数情况

(二)各城市分类指数比较情况1、生态之美

各城市生态指标指数波动有限,表明各城市在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上力度有一定差异,但差异不显著。从具体分值来看,大多数城市得分在60分以下,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大生态投入和环境保护力度。

生态指标排名前10的地区依次为成都、大连、杭州、石家庄、昆明、广州、银川、深圳、青岛和海口。

图3生态建设指数情况

2、发展之美

经济建设指数整体差距也不够明显。各城市作为各省区的核心城市,经济建设水平达到一定水平。但只有四个城市得分超过60,说明各城市的经济生态化建设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整体经济指标排名前10的地区依次为广州、深圳、西安、南京、福州、青岛、杭州、沈阳、成都和长沙。

图4经济建设指数情况

3、治理之美

政治建设指数总体性水平较高,但部分城市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更好地实现绿色政治、人民民主。

政治指标排名前10的城市依次为长沙、合肥、宁波、深圳、广州、南京、厦门、杭州、海口和成都。

图5政治建设指数情况

4、文化之美

文化建设指数各城市整体水平较低,仅南京超过60分,表明各城市需要加大对文化保护、文化传播、文化发展方面的投入。

文化指标排名前10的城市依次为南京、广州、杭州、西安、成都、昆明、沈阳、深圳、济南和宁波。

图6文化建设指数情况

5、和谐之美

社会建设指数情况整体得分不高,仅海口得分在60分以上,表明大部分城市社会建设在保障人民“美好生活”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建设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社会指标排名前10的城市依次为海口、济南、太原、兰州、西安、福州、杭州、南昌、石家庄和郑州。

图6社会建设指数情况

附件一:

“美丽中国”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建设综合排名(2012)

附件二:“美丽中国”省会及副省级城市生态建设排名(2012)

附件三:“美丽中国”省会及副省级城市经济建设排名(2012)

附件四:“美丽中国”省会及副省级城市政治建设排名(2012)

附件五:“美丽中国”省会及副省级城市文化建设排名(2012)

附件六:“美丽中国”省会及副省级城市社会建设排名(2012)

[1]由于人均绿地面积2011年的数据不齐全,改用人均绿地面积2010年的数据替换。数据来源:《201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四个指标由于2011年数据不齐全,改用2010年的数据替换。数据来源:《201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1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3]由于公务员占劳动人口比例指标在现有数据来源中尚未统计,且替代指标的统计口径也未统一,因此暂不列入本次评估指标体系中。

[4]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软件测评中心的年度权威发布作为评价分数。

[5]由于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占城市宣传费用的比重指标在各地现有统计体系中尚未统一统计,因此暂不列入本次评估指标体系中。

[6]由于 “文化产业增加值”在现有数据来源中统计口径未统一,故其占GDP比重无法计算,因此暂不列入本次评估指标体系中。

[7]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标中参与计算的数据来源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8]政治维度中“是否实施差额选举”这一指标,由于所有测评城市都实施了差额选举,故直接给予每个城市满分,该项指标未参与无量纲化

建设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国家生态安全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形成一批实践样板,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国家生态安全更加稳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展望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重点领域实现深度脱碳,生态环境健康优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美丽中国全面建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