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5-10 22:06
美丽桉(学名:Eucalyptus pulchella Desf.)是桃金娘科、桉属植物。树高9-25米。形成一个木块茎。树皮在较小的树上光滑,但在较大的树上粗糙,纤维状,灰色至灰棕色;幼叶对生,无柄5-8节,然后互生,具短叶柄。成叶互生,叶柄长0.2-1厘米;叶片线形,长3.3-12厘米,宽0.3-1厘米。花序腋生不分枝,花序梗长0.2-0.8厘米,每一伞形花序有花9-20+朵,花梗长0.2-0.5厘米。成熟花蕾倒卵形至棒状,花萼通常圆形,雄蕊内折或不规则弯曲,花药肾形至心形。花白色。蒴果很少无梗,通常在花梗上长至0.3厘米,杯状至截球形,接近轮缘水平或封闭。种子棕色或红棕色,长1-2毫米,锥体或斜锥体,背面光滑,种脐顶生。
1829年,植物学家勒内·路易什·德斯方丹(botanist René Louiche Desfontaines)在其著作《巴黎植物名录》(Catalogus Plantarum Horti Regii Parisiensis)中首次正式描述了美丽桉。澳大利亚植物普查将弗里德里希·德恩哈特(Friedrich Dehnhardt)于1832年在《植物名录》(Catalogus Plantarum Horti Camaldulensis)中描述的“Eucalyptus linearis”和约瑟夫·伯特·戴维(Joseph Burtt Davy)在《美国园艺百科全书》(Cyclopedia of American horticulture)中描述的“Eucalyptus amygdalina var. angustifolia”列为该物种的同义词。种加词pulchella源自拉丁文pulchellus,意思是美丽,可能是指其树冠。俗名“white peppermint”,是指其光滑的白色树干。
树高9-25米。形成一个木块茎。树皮在较小的树上光滑,但在较大的树上粗糙,纤维状,灰色至灰棕色,树干长约1-2米;光滑的树皮白色、奶油色、黄色、粉红色和灰色,脱落成丝带状。幼苗生长(灌木或田间幼苗至50厘米):茎横截面圆形,有疣;幼叶对生,无柄5-8节,然后互生,具短叶柄,狭披针形至线形,长2-3.5厘米,宽0.2-0.4厘米,绿色。成叶互生,叶柄长0.2-1厘米;叶片线形,长3.3-12厘米,宽0.3-1厘米,基部逐渐变细至叶柄,同色,有光泽,通常为深绿色,侧脉锐尖或不明显,无网状结构,边缘内脉平行于边缘,仅在边缘内,油腺岛状。
花序腋生不分枝,花序梗长0.2-0.8厘米,每一伞形花序有花9-20+朵,花梗长0.2-0.5厘米。成熟花蕾倒卵形至棒状,长0.3-0.6厘米,宽0.2-0.3厘米,绿色,无疤痕,帽状体通常圆形,雄蕊内折或不规则弯曲,花药肾形至心形,背部着生,通过汇合裂缝开裂,花柱短或长,柱头钝或锥形,子房通常4,胎座各具2垂直胚珠行,很少4个垂直行。花白色。蒴果很少无梗,通常在花梗上长至0.3厘米,杯状至截球形,长0.4-0.6厘米,宽0.5-0.7厘米,花盘稍隆起,水平或稍下降,果瓣通常4个,接近轮缘水平或封闭。种子棕色或红棕色,长1-2毫米,锥体或斜锥体,背面光滑,种脐顶生。
肾形子叶;茎横截面圆形,有疣;叶近无柄,对生5至8节,然后互生,线形,长3.5-9厘米,宽0.2-1厘米,基部渐细,边缘全缘或微具小齿,绿色。
原产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中部和东南部。生长在丘陵地带、排水良好的山坡和山脊上。原产地属温带气候,生长在海拔150-500米之间。降雨主要发生在冬季,年平均降雨量在600-700毫米之间。最热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1℃;最冷月平均最低气温1-4℃,一般一年最多有50次霜冻。休眠时,可以在低至-10℃的温度下存活,在-1℃时可能会受到严重损害。喜光,适宜生长在一系列轻质至中等质地、排水良好、肥力适中的土壤中。更喜欢pH值在5.5-6.5范围内,耐受5-7。
该物种会长出木质块茎,在幼苗基部附近开始发育。它拥有嵌入的营养芽,该物种在树冠被破坏后再生(例如火灾)。该物种没有采取落叶习性并继续生长,直到天气太冷而无法继续生长。这使它们更容易受到突然寒流的伤害。如果温度波动更加缓慢,例如在林地中,该物种就有机会停止生长并进入休眠状态,从而使它们更耐寒。
冬末至早春在阳光充足的温室内播种。来自高海拔的物种在2℃时会经历6-8周的冷分层。一旦第二组种子叶子长出,就可以将幼苗放入单独的盆中,如果留得比这更长,可能不利于移盆。在初夏的时候把其种到固定位置,在第一个冬天给它们一些越冬保护,使它们免受寒冷。种子也可以在初夏播种,在次年春末将幼树种植在最终位置,种子有很长的生存力。
美丽桉在中国种植应严格按照《桉树丰产林经营技术规程》《桉树中大径材培育技术规程》等多项行业标准要求执行。其中,明确要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要预留一定的野生动物、鸟类迁徙走廊,保留林地边缘的乡土树种和利用河流水系作为保护性走廊和珍稀濒危动物、植物及其栖息地。造林面积大于1000公顷,应保留2-3%面积的次生林或灌丛、草地作为生物小区,“非桉”树种应大于造林面积的20%。山顶、山脊、集水区(含水源库区)和沟壑两旁应保留原生植被。在江河、溪流、湿地、冲积沟、农耕地、省级以上交通要道和乡村居民区周边,以及受保护的廊道等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段,应保留10米以上的缓冲带(区)。同时,要求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禁止以“烧荒”清理林地,提倡“测土测叶”科学配方,平衡施肥。
鲜叶含有1.1-1.5%(4.2-5.6%干重)的精油,主要成分是1,8-桉树脑(47%)、α-水芹烯(6%)。浅棕色的木头相当重,主要用于纸浆木材;木材也用作燃料。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年 ver 3.1)——近危(NT)。
种群现状:截至2019年,由于与农业相关的土地清理,这些栖息地已经减少。该物种清除前的地理范围为9,488平方千米,估计种群数量减少了26.0%。该物种的地理范围很广,已知有2000多颗。
濒危原因:由于与农业和城市化相关的砍伐和耕作,该物种的栖息地已经减少。潜在威胁与持续下降之间的关联需要进一步评估。
保护措施:防止进一步砍伐应该是该物种的主要恢复目标。还需要使用当地种源苗木种群和栖息地本土的适当物种进行栖息地恢复。
经过科学论证,桉树“有毒”的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桉树人工林是否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主要取决于经营者采取的种植方式和经营管理水平。各国长期实践证明,桉树无毒无害。尽管桉树速生快长,吸水吸肥力强,但不是所谓的“抽水机”、“抽肥机”、“绿色沙漠”。
虽然桉树具有生长快、产材多、经济效益好、固碳能力强等优点,但由于一些地方大面积发展桉树纯林,未能做到科学培育,导致产生了一系列生态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但客观来看,这些问题不是桉树树种自身的问题,而是培育措施不科学引起的。通过合理布局、科学培育,完全可以将种植桉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