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队:世界警察

更新时间:2024-11-03 01:37

《美国战队:世界警察》是由催·帕克执导,克里斯汀·米勒参与配音的一部木偶动画片

剧情简介

“美国战队”是一个国际性的刑警组织,秉承着“世界和平要从自己做起”的原则,致力于维护全球的安全与稳定。最近,“美国战队”总部惊悉一个可靠的情报:一个患有“权力饥渴症”的独裁者正将大量有杀伤性的武器卖给世界各地的恐怖组织,帮助他们进行大肆破坏,引起了全球的恐慌。

于是,“美国战队”再一次以绝对的使命感积极投入到拯救世界的行动中去。为了能够渗透到恐怖组织内部,战队只有破格吸纳一名新成员——盖瑞·约翰斯顿,这位在百老汇新崛起的演员可以利用他的表演天赋帮助他们从事秘密的间谍任务。在战队的司令官斯鲍茨伍德和队员克里斯、莎拉、莉莎以及乔的帮助下,加里混进了一个军火交易商的隐匿处,他发现,恐怖分子的阴谋已经开始实行。

开罗的金字塔到巴拿马运河,“美国战队”的脚印几乎踏遍了全世界,最终在东亚某个小国的主席宫发现那个进行秘密军火买卖的正是这个独裁者,面对这位对权力已经痴狂成疾的领导人,“美国战队”置危险于不顾,拼了命也要阻止他颠覆世界的阴谋。

这是一部传统的提线木偶动画片,将木偶戏拍成电影,借以讽刺美国称霸世界统治全球的野心,其主角是一群美国大兵所组成的美国战队旅行世界各地对付恐怖份子及邪恶势力,保护世界文明的超级搞笑作品……

影片幕后

《美国战队:世界警察》的故事设定用一部动作影片的角度去看,可以说是再循规蹈矩不过了,然而这里真正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影片中的角色清一色由牵线木偶来饰演,而其幕后制作则是《南方公园》的原班人马。

虽然是木偶,导演特雷·帕克同样赋予给它们人的性格特征:乔来自于内布拉斯州立大学,这位曾是球队四分卫的校园明星是天生的领导型人才;莎拉毕业于伯克利学院,对事物拥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和洞察力;克里斯则是来自于底特律的自由搏击专家;莉莎曾在普林斯顿大学主修心理学,专门研究恐怖分子的犯罪心理--再加上新入队的加里,构成了这样一个世界级顶尖的警察队伍,他们在指挥官鲍茨伍德的带领下为了“世界和平”而劳碌奔波。由于故事中最大的反派是现实世界的金正日,给影片的在世界各地的公映带来了障碍。

职员表

影片评价

今年是美国的选举年,正如我们以前在中学政治课本上学到的那样,是有好戏看的一年。事实上,现实中的好戏,远比我们在课堂上学的还要精彩。这不,倒布的《华氏9/11》前脚刚走,恶搞争辩双方的《美国战队》(Team America: The World Police)又粉墨登场了,而另一部号称揭迈克尔摩尔(Michael Moore)老底的记录片《迈克尔摩尔恨死美利坚》(Michael Moore Hates America)也悄悄地拉开了序幕,再加上挺克里的另一部记录片《力争上游》(Going Upriver: The Long War of John Kerry),让人感叹生活在选战的年代就是幸福:连电影也可以变得这么反复无常、勾心斗角!

不过,《美国战队》和其他几部相比,还是有它的独特之处的。其他几部,不管是反对布什和对伊拉克战争的,还是支持布什或者克里的,都事先站好了队,总是要主张什么。但是,《美国战队》什么都不主张,恰恰相反,它只想破坏一切主张,并认为一切有主张的人都是可以尽情嘲讽的傻子。

对于布什发动的所谓全球反恐战争,影片是抱着尽情嘲弄态度的。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一个名为“美国战队”的反恐组织,在全世界对抗恐怖分子。不过,看看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影片的一开始,几个样子巨像拉登的恐怖分子在巴黎策划新的行动时,“美国战队”闻风赶来,双方展开了激战。让人笑掉大牙的是,这帮美国反恐“精英”们准头极差,恐怖分子没干掉几个,他们却连带着轰掉了艾菲尔铁塔、凯旋门和卢浮宫,最后这帮“世界警察”在宣称完“我们消灭了恐怖分子”后,就留下在一片废墟中呆若木鸡的巴黎人民扬长而去。这还不算,影片中“美国战队”在后来一次开罗的行动中,又摧毁了金字塔和狮身人面雕塑。影片似乎在传递这样的信息:布什所谓的反恐战争,只不过是将事情越搞越糟而已;真正抓住的恐怖分子有限,却让整个世界付出了更大的代价。同时,影片中毁掉的,都是各个国家历史文明的标志,影片借助“美国战队”的这种“失误”,是在暗示美国的所谓全球反恐,也是美国价值观入侵、糟蹋全球文明的一种体现。同时,影片还间接涮了美国情报部门一把。美国中央情报局因为在911事件中的情报不力,声誉已经非常狼藉不堪。影片中“美国战队”总部有一台超级电脑,名为“情报”(INTELLIGENCE),其实就是暗喻中央情报局。这是一台老犯错误的情报电脑,正是它错误地将中东视为恐怖源泉而差点导致“美国战队”全军覆没。观众看到这一段时,无不会联想到中央情报局提供关于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不实情报而将美国拖入战争的事实。总之,影片通过各种明讽暗喻的手段,说明了目前这场所谓“反恐战争”,其实只会造成更多的混乱。

当然,影片对那些自以为是的政治幼稚主义的讽刺就更厉害了,简直可以算得上无情。这主要是针对好莱坞那一帮比较激进的演员而言的,他们公开批评自己的政府,而他们自己提出的主张,都是些空口大话,对世界局势的实际改善根本无济于事。至少电影的编导马特斯通(Matt Stone)和特里帕克(Trey Parker)是这么认为的。也许他们身在好莱坞,知道大多数演员信口开河只不过撑撑门面而已,所以,他把本片中最荒诞可笑的角色都“特意”留给了喜欢发表政见的好莱坞明星们。这些明星们计有:阿力克斯鲍德温(Alec Baldwin)、提姆罗宾斯(Tim Robbins)、萧恩佩(Sean Penn)、苏珊撒兰登(Susan Sarandon)、山谬尔杰克逊(Samuel Jackson)、马特戴蒙(Matt Damon)、丽芙泰勒(Liv Tailor)、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杰妮加洛菲罗(Janeane Garofalo)等。影片的编导故意让他们在银幕上丑态百出:阿力克斯包德温只会大谈和平理论和全球变暖,提姆罗宾斯不管谈什么都会扯到大公司黑幕,萧恩佩对世界充满了幼稚的幻想,苏珊撒兰登装可怜骗人被揭穿后还恼羞成怒,马特戴蒙明显被塑造成脑子进水的傻瓜…….可偏偏这些木偶角色的脸形塑造得很逼真,所以观众一下就可以联系到演员本人。当这些拟人的木偶在银幕上表现出荒诞愚蠢时,银幕下的观众笑得几乎爬不起来。

由此可见,《美国战队》本身并没有任何立场,它只是无情地对于有任何立场的角色进行讽刺,乃典型的虚无主义。这种肆无忌惮、嘲弄一切的作风,从影片的对白和歌曲就可以看出来。片中出现了多首歌曲,不过每一首都让正经人士脸红,如男主角——一位百老汇明星——是唱着《人人都有艾滋病》(Everyone has AIDS)出场的,当他在接受任务前装模作样地参观华盛顿各政治景点时,背景音乐响起来的是名为“自由并非免费”(Freedom isn’t free)和“打炮真是高消费”(There’s a hefty fuuucccckin’ fee)的乡村歌曲,让人下巴都跌出来。更让卫道士们心脏病发的,是影片中脏话连篇,带F的字眼满天飞,一些桥段已经粗俗到让人恶心的地步,例如“美国战队”主管为了让男主角表示决心,竟让他为自己口交。片中还有男女主角两个木偶赤裸裸的性爱场面,虽然据说已经删去了两分多钟,但现有的画面已经能够让菜鸟们作为钻研《洞玄子36式》之参考了;这种比较“先锋”的画面,让人怀疑美国电影协会(MPAA)是不是对该片放弃希望、完全听之任之了。影片的结尾更是颠覆到登峰造极,竟然用一段关于人体性器官的比喻拯救了全世界!如此种种,充分说明本片在讽刺政治时不仅不分对象,而且也不讲究讽刺方式的得体,甚至故意采用令人恶心反感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肆无忌惮。

对于自己的同类——电影们,《美国战队》恶搞起来,当然更加毫不留情。影片的整体风格,和布瑞克海姆监制、麦克尔贝导演的那些动作大片不无不同,据说编导的本意就是要拍一部那样风格的拯救世界的动作片,只不过这次是用木偶来表演,而且人物明显要比装正经大义的迈克尔贝人物要无厘头得多。从本片情节中,观众能领略N多好莱坞的俗套,例如“不情愿的英雄”:最后拯救全世界的英雄,开始的时候都是不愿卷入纷争的,如果让他们选择,他们会像本片主人公开始做的那样——选择离开的那道门。嘿~~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尼奥(Neo)嘛。很不幸的,总有些鸟事情让这些不情愿的英雄最后“铁肩担道义”,或者是爱情,或者是亲情。说到这里,大家脑海中的CPU已经开始嘎嘎叫的搜索类似情节的库存了吧。不用多想啦,全世界都盛产这种调调,因为它最俗套,而最俗套的东西也往往能吸引最多观众。

相比起那些单纯玩“不情愿英雄”的电影,《美国战队》还是有野心的,毕竟能恶搞的人都是不太拘泥的,既然能玩残一个俗套,何不一次多玩几个、爽个痛快?所以,我们在本片中还会看到三角恋,是的,同学,你不是在看《珍珠港》;但是,你是在看一部要玩死“珍珠港”情节的电影。观众们还将看到“最后一分钟解救”,这个实在太著名了,有眼睛的人都看过,也就不必多说了。最有意思的,是影片的情节还隐含着主要角色性格与人生经历的内幕,它们分别是关于主角加里(Gary)和另外一个队员。不过,同学们不必期待从他们嘴里说出来的秘密会又多赚人眼泪,忘了吧,那些是剧情片的俗套。哦,也许这里同样也能赚你的眼泪,那是你听完无法忍住不笑而挤出来的眼泪!

与俗套的剧情相对应,片中还有N多巨熟悉的镜头和场景设计。典型的如开场“巴黎歼灭战”那一段,从“拉灯”们开枪的姿势,到行人慌张暴走的混乱,到“美国站队”直升机落地时的特写与仰视镜头,再到中间火箭弹乱射爆炸的广角镜头,直到最后恐怖分子的“死而不僵”的慢镜头,一切都做得让动作迷们看起来很舒坦,似乎是严格遵照迈克尔贝的《虚华动作片速成手册》拍摄的,只不过那些木偶的动作太搞笑,味道全部变成了讽刺而已。尤其是当女主角抱着牺牲的男同志哭嚎一声“不”的时候,那俯视拉升的镜头,是否又有一堆片名在你头脑中旋转呢?其他的如巴拿马运河爆炸后造成的毁灭性效果,看过从《天煞地球反击战》、《绝世天劫》(Armageddon)到最近的《后天》的同志们,应当巨熟悉那种用民众惊恐的眼光来渲染的破坏效果。可以说,除了角色是木偶外,影片的镜头运用根本就是在全面模仿所谓的动作大片们。

如果说到具体被模仿(似乎很难说“致敬”)了的影片的话,一开头字幕频繁爆炸的样子以及地球的遭遇,是不是改提醒同学们《绝世天劫》要开始了呢?如果具体要联系每个场景来解释的话,估计没看过的美眉要锤我的屁屁了,所以只是简单列出一些个人认为一些被典故了的电影,如《夺面双雄》、《星球大战》、《最高危机》、《大独裁者》、《驱魔人》、《黑客帝国》、《杀死比尔》、《黑超特警组》等。信不信由你,男主角变脸的场景,我想到最贴切的应当是《大话西游》,和至尊宝为搏晶晶姑娘一笑的造型何其相似也!就差那块香味独特、黑得很有性格的洗脚布了!而那个榔头的出现,个人认为很是爆笑,深得无厘头的精髓。看来周星星同学不应当担心自己影片在美国的受众问题了。

诚然,并不是所有的政治讽刺电影都是如此肆无忌惮的。一般来说,只要编导不是彻底的虚无主义者,只要他们还有某种信念,他们的作品就会有一个强烈的支撑点。典型的如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的作品,很多都带有政治讽刺的意味,如《生逢七月四日》(Born on July 4)和《刺杀肯尼迪》(J.F.K),虽然充满了对故事发生时代政权的怀疑和抨击,但导演本人还是有自己的一套主张,而且通过特有的讲故事的方式,使自己的主张得以传递给观众。斯通的电影叙事方式是如此有力,以至于很多人看完他的《刺杀肯尼迪》后觉得那才是唯一正确的解释。

和斯通的信念类似,迈克尔摩尔也是政府怀疑论者,同时也自封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代言人。不过,比起斯通的电影语言,摩尔的叙事方式就更具有主观性。斯通是从客观证据中整理出拥有严密逻辑的一条主线,摩尔论证的逻辑性只有片断性,连贯起来的话,是很难自圆其说的。因此,尽管好莱坞认为斯通是比较激进的分子,但还是非常敬佩他的电影才能;但对于摩尔记录片的成就,就存在很大争议。也正因为如此,《华氏9/11》并不像国内观众那样,对美国总统大选有扭转性的影响,它只不过加强了本来就支持或者反对布什的观众的原有看法而已,并没有改变党派支持者的构成比例。

相对于斯通也好、摩尔也好这样的“认真”派,好莱坞更多的是带“调侃”兴致的政治讽刺片。1998年由约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主演的《原色》(Primary Colors),就是以克林顿1992年的总统竞选为原型,顺便加进了他后来和莱温斯基小姐之间的绯闻因素。最有趣的是1997年由达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和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主演的《摇尾狗》(Wag the Dog),讲述谋求连任的总统为了转移国内媒体对自己性丑闻的关注,委派一个好莱坞制作人“制造”出一场发生在阿尔巴尼亚的虚构战争,好让自己当一回英雄以赢得选举的故事。可谓是将政党竞选的荒诞滑稽和好莱坞的光怪陆离结合得天衣无缝,令人不得不佩服编剧得创意。这类“调侃”性质的政治讽刺片火药味没斯通和摩尔作品那么浓,同时又不像《美国战队》那么肆无忌惮,是一种比较风趣优雅的讽刺。

不管以怎样的方式去展现,政治总是以其复杂性和神秘性,提供给艺术创作者无穷的素材;也许过不了多久,今年的美国总统选战,又将成为好莱坞的一道新的开心果。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