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头火绒草

更新时间:2024-07-01 22:09

美头火绒草(Leontopodium calocephalum (Franch.) Beauverd)为菊目菊科火绒草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地,生长于海拔2,800米至4,500米的地区,见于沼泽地、针叶林下、灌丛、石砾坡地、亚高山草甸、高山、湖岸、冷杉或林缘。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稍细,横走,颈部粗厚,不育茎被密集的叶鞘,有顶生的叶丛,与1至数个花茎簇生。茎从膝曲的基部直立,不分枝,高10-50厘米,粗壮或挺直,被蛛丝状毛或上部被白色棉状茸毛,下部后近无毛,全部或除上部外有叶,节间通常长2-4厘米或上部达10厘米。

基部叶在花期枯萎宿存;叶直立或稍开展,下部叶与不育茎的叶披针形、长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15稀20厘米,宽0.2-1.2厘米,顶端尖,有粗短的或稍长的尖头,渐狭成长叶柄并在基部成褐色宽松而长的鞘部;中部或上部叶渐短,卵圆披针形,基部常较宽大,楔形或圆形,抱茎,无柄,全部叶草质,边缘有时稍反折,上面无毛,或有蛛丝状毛或灰色绢状毛,或在上部叶的基部多少被长柔毛或茸毛,下面被白色或边缘被银灰色的薄或厚密的茸毛;中脉细和两条与叶缘几平行的侧脉在下面稍高起,近无毛。苞叶多数,与茎上部叶等长或较长,从鞘状宽大的基部向上渐狭,尖三角形,顶端渐细尖,上面被多少白色或干燥后黄色或黄褐色厚茸毛,顶端常多绿色或脱毛,下面被白色,银灰色茸毛或有时绿色,较花序长2-5倍,开展成密集的,或有时成分散的径约4-12厘米的苞叶群。

头状花序5-20稀25个多少密集,径5-12毫米。总苞长4-6毫米,被白色柔毛;总苞片约4层,顶端无毛,深褐色或黑色,宽阔,顶端尖或圆形,露出毛茸之上。小花异形,有1或少数雄花和雌花,或雌雄异株。花冠长3-4毫米;雄花花冠狭漏斗状管状,有卵圆形裂片;雌花花冠丝状。冠毛白色,基部稍黄色;雄花冠毛全部粗厚,上部稍棒锤状,有钝齿;雌花冠毛较细,下部有细齿。不育的子房无毛或稍有短粗毛;瘦果被短粗毛。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高山和亚高山草甸、石砾坡地、湖岸、沼泽地、灌丛、冷杉和其他针叶林下或林缘,较常见。海拔2800-4500米。

分布范围

产于中国青海东部(门源)、甘肃西部至南部(夏河、岷县等)、四川北部至西南部(茂理、小金、峨边、峨眉、松潘、康定、道孚等)、云南西北部至北部(德钦、鹤庆、中甸、丽江、维西等)。

本种提示

美头火绒草由于苞叶和叶形的特殊,极易与本属其他种区别。它在植株的高低、叶和苞叶的宽窄方面有极大的变异;它与下一变种的区别是叶疏生,长渐尖,苞叶较茎上部叶稍大或等形,基部较宽常鞘状扩大而常被白色长柔毛,总苞片的深色顶端常露出毛茸之上。美头火绒草与银叶火绒草 L. souliei Beauv. 之间,可能有中间类型或天然杂种存在。它有时也与珠峰火绒草 L. himalayanum DC. 相近似。

相关变种

美头火绒草湿生变种

叶长圆状线形,顶端较急尖或近舌形,下面被白色或有时灰白色茸毛;茎上部叶基部不很扩大,下部叶也稍狭窄,被薄棉毛,较密生。苞叶较上部叶稍小,基部宽不超过6毫米,常舌状,下面被较少的毛。总苞片不很超出毛茸,顶端褐色。茎高多变异,约20-30厘米。

产甘肃西部、西南部(榆中、岷县、夏河、靖远)、青海东部(湟源)、四川西部、西北部(松潘、阿坝,小金、康定、马尔康)、云南西北部(丽江等)。生于较湿润的沼泽地、草地和林下,较不常见。海拔1500-3750米。

本变种在青海地区供药用,全株磨成粉末作外附剂,治风湿病。

美头火绒草疏苞变种

茎细弱,高3-5厘米,有时高仅1-3厘米,径约1毫米,常脱毛,上部被蛛丝状毛。叶长圆状或舌状线形,顶端钝或近圆形,长3-5厘米,宽0.3-0.4厘米,或有时更小,长仅1厘米,两面被薄棉毛或近无毛,基部不扩大;苞叶少数,3-6个,有时较多,与茎上部叶同形,下面常脱毛,不形成整齐的苞叶群;头状花序较少数,通常3-5个。

产青海东部(门源),生长于山地草甸或河滩沙地;甘肃西北部(张掖南山大野口)。

可能是湿生变种 var. uliginosum Beauv 的一个变型,主要以茎和叶的形状为区别。甘肃张掖的标本的茎极矮小,高仅1-3厘米;茎上部叶的基部仅稍扩大,苞叶和头状花序极少数(通常3个),苞叶不组成明显的苞叶群,但在毛茸及苞叶的特征上与青海的标本更为相似,在此作为同一变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