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乡村

更新时间:2024-06-10 11:08

2013年1月2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 “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安徽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郑重宣布:全面启动美好乡村建设。2013年起,安徽每年重点建设1500个左右中心村,治理1万个左右自然村,为此,省财政将每年拿出10亿元投入“美好乡村”建设。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第一批1710个中心村名单,让全省农民充满了期待。

《规划》根据省内区域差异明显的特征,将全省分为皖北片区、皖中片区、沿江片区、皖西片区、皖南片区,实行差别化的美好乡村建设路径。村庄建设主要采用改造提升、拆迁新建、旧村整治、特色保护4种模式。在建筑风格特色上,皖北片区总体建设风格宜采用中原地区风格,皖中片区总体建筑风格宜融合皖南民居和皖北民居的特点,沿江片区宜融合江南水乡和皖南民居特点,皖西片区总体建筑风格宜带有部分徽派元素,建筑形式简洁流畅,皖南片区总体建筑风格为徽派建筑风格。

乡村环境应合理利用地形

保持田园风光,结合民俗民风,体现乡土气息。营造体现村庄特色与标志性风貌的村口景观,整治疏通河道水系,改善水质环境,以村口、道路两侧、宅院周边、滨水地区以及不宜建设地段为绿化重点,适当布置休息、健身和文化设施,注重营造和谐宜居的邻里交往空间,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适宜发展旅游业的村庄,合理设置游客休闲设施。鼓励村民积极美化庭院,营造户户皆美景的环境效果。

产业发展上

全省将规划建设淮北平原地区、江淮丘陵区、沿江平原区、皖南、皖西大别山等5个农产品生产集聚区,保障传统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兴业富民步伐。

紧紧依靠群众建设美好乡村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工作,推动农村发展,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安徽省安庆市在美好乡村建设中,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要求,坚持由民做主而不替民做主、强力推进而不强迫推进,努力打造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高度重视群众认同。美好乡村建设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只有得到农民群众认同,才能顺利推进。我们坚持所有重大事项都充分征求农民群众意见,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在选择中心村时,除了考虑经济基础、交通条件、村组织战斗力等因素,还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作为必备条件,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在村庄规划上,实行“三议三审”,即村民代表会商议、专家评审团评议、人大常委会决议和村民审议、部门审核、政府审批,让农民群众充分了解规划的编制情况。在村庄整治上,整治标准、项目、实施等都由村民决定,他们愿意的就干,不愿意的就不干,一时没想通的不硬干,坚决防止强迫命令。

积极调动群众参与。美好乡村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仅靠政府是不行的,必须把农民群众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我们坚持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有机结合,从群众最期盼、最需要的事情做起,吸引农民群众参与。一是做好农民群众“愿看的”。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实行领导包点、部门帮扶,加强项目整合和资金筹措,把它们打造成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示范村,以之带动整体工作。二是做好农民群众“想干的”。着眼于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开展环境整治。共改造农村危房3.4万户、新修村组道路9120公里、新建污水处理设施127座,让农民群众过上了“吃水不用抬、走路不湿鞋、做饭不烧柴、污水不乱排、垃圾不乱埋”的新生活。三是做好农民群众“能赚的”。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打好旅游牌、文化牌、产品牌,着力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70%以上的示范村集体收入超过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普遍高于当地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农民群众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感受到美好乡村建设的好处,增强了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努力做到群众满意。美好乡村建设目的在于造福农民群众,其成效如何最终要由农民群众检验。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统筹推进,坚决守住“两个底线”即不新增村级债务、不搞形象工程,努力做到让农民群众满意。一是防止“一窝蜂”。根据各村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建设目标,对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对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村,适当加长建设周期,分步安排建设项目。在建设中,注意结合各村实际特点,让整治后的村庄保持自然和文化特色。二是防止“一头轻”。坚持多予和少取相结合,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财政拿、项目整、社会捐、农民筹等方式解决建设资金问题,避免增加农民群众负担。同时,在土地征用、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方面,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利益,让他们得到应有回报并能获得更多财产性收益。三是防止“一阵风”。构建美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在中心村普遍推行成立一个村民理事会、开展一次民意调查、组织一场宣传发动、编制一张规划图、制订一份建设方案、出台一批管理制度、建立一套档案资料的“七个一”工作模式,实现了建有方向、评有标准、管有办法、美可持久。特别是在环境整治上,通过“群众包干制”“花钱买服务”等办法,实现了常态化、长效化管护。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