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创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电影《小小得月楼》一经推出便获得不俗反响。该片的编剧徐昌霖趁热打铁,想在美食喜剧方面再创佳绩。时逢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发表,社会反响较大,题材也与《小小得月楼》相似,均是餐饮故事。于是,徐昌霖又将《美食家》改编成电影剧本,在上影厂支持下投入拍摄。
叙事方式
该片的剧本前三稿是像原作那样顺序构思的,但是编导徐昌霖和编辑陈玮若总觉得不满意,于是,徐昌霖在第四稿时试着用了时空交叉的手法重新构思。徐昌霖采用这种方式是出于三点考虑:1、小说三分之二的篇幅写“过去”,三分之一写“当前”,如果按编年史那样顺理成章拍下来,难免成为流水账,而时空交叉蒙太奇能改变平铺直叙的局面,省略不必要的交待,同时便于立体地体现小说的内涵。2、原作虽然较多篇幅在写历史,但徐昌霖认为作者的创作动机是受现实生活触发,因此剧本应采取先从现实中间开戏,然后再倒叙展开全片。3、小说中从高小庭“革命”到朱自冶设宴,从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从情节场面的怀觥交错,呈现出的是社会的立体声,因此他认为运用时空交叉更能体现出原作的这种立体感,也能发挥出电影语言所特有的优势。后来,这种叙述方法得到了原著作者陆文夫的支持。
夏天在该片中演的美食家气质好、神态像,一招一式有生活底子。詹萍萍是个京剧演员,演电影没有戏曲味,却保留了丰富的眼睛表现力,这很难得。她边唱评弹边端菜上桌的戏,把戏曲表演那么自然地糅进电影表演中去,还较少见。(《电影艺术》评)
该片是以“吃”来结构作品的,银幕上那一盘盘、一桌桌色香味俱佳的珍肴,实在让人垂涎三尺,赞叹不已。但影片绝非为写吃而写吃,而是将“吃”作为一面镜子,一面多棱镜,从中反映出一些既小又大,既普遍现实,又耐心寻思的社会变革。(《电影评介》评)
该片注重细节描写,场面积累,民俗呈现和情感刻画,依凭感性的敏锐发挥到极为精致的地步,同时,它又沿循理性思维的阶梯上或到哲理的高度,从总体结构中凸现出深层的意蕴,让人回味无穷。正国为作品在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两极充分发展,造成一种张力,才有了艺术的深透感和丰满感。这方面,原小说“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特点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影片又将它充分发挥。该片采用立体交叉的结构方式,与原小说比较,有得有失。该片将小说的顺时序叙述改为两个时空立体交叉结构,其特点不仅在于富于变化,省却一些交待性场面,尤在于强调立足当下来审视历史,凸现历史的因果关系,更多地审视现状,从而引发对历史的回顾。但同时这样的结构改变使影片失却了原作对历史的冷静反思及对历史过程性的揭示。影片是喜剧风格,但没有形体夸张的俗套,而讲求一种淡雅的幽默。(《电影新作》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