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策群力

更新时间:2024-09-05 14:05

群策群力(拼音:qún cè qún lì)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汉·扬雄法言·重黎》。

成语出处

汉·扬雄《法言·重黎》:“或问:‘楚败垓下方死,曰天也,谅乎?’曰:‘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懐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曷故焉!’”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群策群力”。

成语典故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有志之士,群起抗秦,其中势力最大的项羽所率的楚军,大破秦军,杀秦王子婴,自立为西楚霸王。后来和汉王刘邦争夺天下,由于项羽的刚愎自用,不听他的谋士范增的话。最后在垓下地方兵败自刎,临死前他还说了一句:“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意思是说:我的失败,是天公要我这样,并不是由于战略和战术的错误。

汉朝的大文学家扬雄(字子云,四川成都人)在他所著的《法言》一书中论到楚汉相争之所以汉胜楚亡,认为是“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之故。“屈”字在这里作“竭尽”来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刘邦接受和调用了众人的智谋和力量,而项羽只凭一己之力,未采众人之谋,甚至连唯一的一个谋臣范增的忠言他也不接受,以致坐失良机;而刘邦的手下有萧何、张良、韩信、陈平等人的计谋,帮助他灭楚军,一统天下。

成语寓意

汉王刘邦在即皇帝位后,置酒论英雄,总结争夺天下的经验教训时说:“在军营中出谋划策,制定正确的方略,我不如张良;坐镇后方、安抚百姓。源源不断地给前方供应粮饷,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攻城掠地,我不如韩信。他们三人都是杰出的人材,我虽然在某些方面比不上他们,但我却能重用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所以能战胜项羽,夺得天下。”而楚汉相争,汉兴楚亡,就在于“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汉王充分发挥和利用了众人的智慧和力量。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聪明的领导者都注重发挥群众的智慧,借助集体的力量,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做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当代的社会情况复杂多变,仅仅靠领导者“想当然”、“拍脑袋”的决策方法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客观实际的需要,只有倡导群策群力,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成功。

成语运用

“群策群力”指大家一起出谋出力,发挥集体的力量。联合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状语。

宋·陈元晋《见郑参政启》:“蹇赖同心同徳之臣,亟合群策群力之助,收草茅之公论,而用之邦国,推槐棘之和气,而散诸闾阎。”

明·李开先《荆川唐都御史传》:“及将紧关海防处所,或选士抡才,或增兵易将,群策群力,并集兼收。”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二O回:“诚因时而励之,群策群力,一可当百。”

刘斯奋《白门柳》二部三章:“须得我仁人君子,各展长才,群策群力,庶几能收拨乱反正之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