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0 18:08
《晋书》卷一百四《载记石勒上》载:“石勒字世龙。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
《十六国春秋》卷十一《后赵录》 “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分散居于上党、羯室,因号羯胡。”
《魏书》卷八十三《羯胡石勒传》云:“其先匈奴别部,分散居于上党、武乡、羯室,因号羯胡。”
王仲荦认为:羯人是石国(粟特族之一)人,又据《魏书》有者舌国,《隋书》有石国,都柘折城,即是塔什干。据此推断,石勒的祖先可能就是石国人,移居中原后,遂以石为姓,其祖并为部落小帅。
七十年代以来,童超经过多方考证,认为羯人是中亚康居人,但羯人不是被康居人所征服的南部农业居民——索格底亚那人,而是康居(羌渠)游牧人。两汉时期,康羁属匈奴,因而可能有一部分人随匈奴东来,转战于蒙古草原,其后又随之南迁,逐渐内徙于上党武乡一带。因为他们既是康居人,又是匈奴的附庸,故称:“匈奴别部,羌渠之胄。”这个论证与文献记载更为切近,较为可信。童超:《关于五胡内迁的几个考证》,见《山西大学学报》1978年4期。
羯族也在学习汉文化,受到汉族的熏陶,符合当时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互补的历史发展趋势和潮流。但是其政治统治过于残暴,让当时统治下的各族人民饱受其苦难。
西晋“八王之乱”后,北方总人口1500万,汉人三分之一。传世文献中有关羯人西晋时活动的记载颇为罕见。晋末并州一带的杂胡与匈奴已有明确界限,羯胡被视为杂胡而不属于匈奴的范围。羯胡首领石勒起兵之际麾下同姓人物极少,其本部兵力与刘渊的五部屠各夔安、支雄、冀保、吴豫、刘膺、桃豹、逯明、郭敖、刘征、刘宝、张曀仆、呼延莫、郭黑略、张越、孔豚、赵鹿、支屈六等“十八骑”,族属相当杂乱。目前已知王阳为胡人,孔豚可能也是胡人, 夔安为天竺人,郭黑略可能也是天竺人,呼延莫为匈奴人, 刘膺、刘征、刘宝、赵鹿可能也是匈奴人, 张曀仆、张越可能是羌渠人,支屈六为月支人。石勒征战河北各地,大批汉人进入其军中。在石勒军中及后赵政权下,也有汉人变作羯胡的事例。
入塞后的羯人保留着部落组织,部有大、小酋帅。羯人主要从事游牧和农业,生活贫困,有的为汉族地主佣工,有他们原信仰“胡天”(祆教),后来多信佛教。
羯族在东汉时期已开始随匈奴内迁。汉晋时期的羯人虽还保持有一定的游牧经济,但农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即待石勒建立赵,政局稍稳以后就开始进行了农业化,他令右常侍霍浩为“劝课大夫”,与他人一起“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平常赏赐也多以谷帛为主,如在巡幸冀州诸郡时,引见“高年、孝悌、力田、文学之士,班赐谷帛有差”。
从东汉末年张角起义开始,中原地区动荡不安,战乱迭起,百姓苦不堪言。五胡乱华时,又有大量的西北诸族和北方的鲜卑迁入中原。
公元四世纪,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邢台里再次迎来了辉煌,这次定襄国为国都的人是一个叫石勒的羯族皇帝。因“国”在赵地,为与匈奴贵族刘曜建立的前赵区分,史称“后赵”。羯族政治家石勒在少年时代曾经倚啸于洛阳上东门(《晋书·石勒载记》),震惊了一代名士王衍,后来成为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石勒占据河北巨鹿、常山一带,亲自把“衣冠人物”(士大夫、文人)从治下普通军民中甄别出来,组织成立一个战乱中能够随军作战的最高学府和参谋团队,这就是“君子营”,给石勒集团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智力、谋略,甚至文化的支持。其中,“君子营”的谋士张宾,就是辅佐石勒开创后赵基业、雄霸北方的肱股干城。
石勒原是山西上党武乡人,在武安为人佣耕时为乱军抓去,卖给山东茌平财主师欢家作奴隶,石勒志向远大,骑马射箭,武艺精通,胆识过人,善于相马,一来二往,就和管马的汲桑交了朋友。公元319年,石勒即大单于、赵王位,荣登皇帝宝座,改元建平,依张宾之言,定都襄国。
从奴隶到皇帝,这是一个质的转变,也验证了陈胜那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石勒是山西上党人,羯族,奴隶出身,他目不识丁,但机智过人,善于率兵打仗,作战勇敢,“拼命三郎”的成语就是源自于他,“鹿死谁手”也是他亲口所言,他还将“胡瓜”改称为“黄瓜”。石勒打遍天下,可谓“一代枭雄”。
石勒出身贫困家庭,没上过学,不懂汉字。他重视人才,在城四门建立了宣文、宣教、崇儒、崇训等十几个学校,还亲自到太学监考,对优秀者加以褒奖。
石勒定都襄国时,城池破败,原有的赵都建筑几经沧海,早已荡然无存。石勒按周礼建宗庙社稷灵台,营造东西官署,历十八年完成了都城的建设。都城周长九里十三步,四角有子城拱卫,名“建平大城”。都城建四门,在永丰门摆上从洛阳拉来的铜马和翁仲,在城内修造正阳门、端门、建德殿、太武殿、徵文殿、单于庭、东堂、西阁、崇训宫、百尺楼、后宫等宫殿群,其中太武殿基座高二丈八尺,用名贵的大理石铺设装饰,下面是暗藏的房间,可以盛下五百名卫兵,负责保卫皇宫的安全。巍峨的太武殿,东西长有七十五步,南北长有六十五步,漆金的瓦当,纯金的柱子,纯银的楹联,珍珠的帘子,玉石装饰的墙壁,富丽堂皇。太武殿造好了,邺城的东西两宫同时完工。石勒命人把巨大的晷影从西晋的国都洛阳拉来,摆在单于庭上,用来观测日影确定时刻。命工匠把三十九个功臣的画像雕刻在石匣子上,放在建德殿前,以感念他们的功绩。第八殿显阳殿后是灵风台,是遴选宫女的地方。后宫一万多宫女穿着华丽的衣服,赏玩着无数的珍宝,其中女官分八等,嫔妃规定了名称和级别:昭仪、夫人、淑仪、美人视男等。城外有明堂、太学、灵台、桑梓苑、沣水宫等附属建筑群。
国家强盛了,自己又是皇帝,石勒一激动,干脆把山西老家的羯族百姓全部搬迁到襄国来,把朝臣官员包括贵族三百户迁至崇仁里。这条胡同如今叫崇礼街,墙边散落着风化了的抱鼓门墩和上马石,古韵犹存。
一个叫佛图澄的印度高僧,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携带异域神秘的佛教文化,嬴得石勒信任。佛图澄住锡襄国,令石勒钦佩不已。中原大地腥风血雨,民不聊生。年已八旬的西域佛教沙门佛图澄来到中原,看到这处处惨不忍睹的情景,决定发挥佛的人性化威力作用,感化上层统治者,拯救广大民众,以此弘传佛法。
羯人石勒于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建立赵国,史称后赵,为十六国之一。参照魏晋王朝的法规建立各种政治制度,设立学校,提倡经学,阅实户口,劝课农桑,对安定社会起到一定作用。法政严苛杀人甚多。实行“胡汉分治”,禁说胡字,称羯人为国人,纵容羯人欺压异族。朝廷设有专门官吏门臣祭酒,管理羯人诉讼。333年,石勒死,侄石虎夺取政权,施行暴政,民不聊生,于349年为石虎养孙冉闵所灭。
石勒死后传位于太子石弘,石虎杀死石弘夺取了帝位。石虎残暴,但却无其叔那样的雄略,脑筋里只有三件事,一是淫欲,二是杀戮,三是享乐。
石虎发男女16万,运土筑华林苑及长墙于邺北。时逢暴雨,漳水水涨,死者数万人。他已有多处宫殿还不满足,又驱汉丁40余万营洛阳、长安二宫,造成尸积原野。修林苑甲兵,50万人造甲,17万人造船,从长安到洛阳再到邺城,成汉的使者见到沿途树上挂满上吊自杀的人。血腥屠杀和残酷的民族压迫,造成赤地千里的景象;人口的大量减少,土地的大量荒芜,伴之虎狼等野兽成群出现繁殖。
残留的汉人为了免于屠杀纷纷筑堡自卫和胡人对抗。这并不意味着一些人认为的坞堡遍地都是,当时的北方壁堡也要相隔百里才有一个。按鸣沙屈出土的《鸣沙石室佚书》记录:“永嘉大乱,中夏残荒。保壁大帅数不盈四十。多者不过四五千家,少者千家五百家。”由此推测当时北方的汉人约400万左右,其余多数逃往关中,东晋或者是辽东。后来石勒听取了谋士的建议,改变策略,永嘉六年(公元312年),石勒根据汉人张宾的建议,定都襄国。在南方石勒军长期与祖逖作战。祖逖死后,没人能有效的组织北方各堡与胡人对抗。公元320年前后,屈指可数的几个保壁大帅也最后降石赵,石赵王朝完成了对中原和关中的牢固统治。
到公元349年,迁居中原的胡人高达五六百万之多,数量上相当惊人。他们是在东汉、魏、晋、石赵四个朝代因各种原因迁到中原地区来的胡人。有被当时政府强迁进来的,有主动迁进来的。晋朝统治时期,在“南达长江,北到燕辽,西起关陇,东至东海”的广阔区域,不断的有各胡酋占山为王,扰乱地方。但大都不敢公开反对晋朝的统治,不对晋朝统治集团构成威胁。直到匈奴人刘渊和羯族人石勒等的出现,匈奴、羯人合流,胡人铁骑横扫了整个黄河流域,建立后赵。
后赵昙花一现,在血腥里瓦解迸散。
冉魏灭亡后,羯人在鲜卑的统治下以打仗为业。公元547年,羯人在侯景的带领下跑到南方梁朝统治区躲避北朝的打击,随后侯景造反,史称侯景之乱。后来南梁大将王僧辩召集陈霸先、杜龛、韦载等人率军讨伐,花了很大代价才扑灭叛乱。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尔朱荣包括侯景这些所谓羯胡,实际上和十六国时期的羯胡不是一回事。《北齐书》的封隆之传记载:既至信都,集诸州郡督将僚吏等议曰:“逆胡尔朱兆穷凶极虐,天地之所不容,人神之所捐弃,今所在蜂起,此天亡之时也。欲与诸君剪除凶羯,其计安在”。一些学者认为,羯胡本属杂胡,羯人的血统本来就很杂,当时的人把羯人认为是不开化的,只知道杀戮的种族,所以史官把有过“河阴之变”屠杀的尔朱荣跟乱江南的侯景写成羯胡(实际上尔朱荣应该是山胡,侯景有可能是有鲜卑血脉的杂胡)。根据《北齐书》与北史、梁书之前此二人并没有被记载为羯人,所以此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