羯陵伽国

更新时间:2023-11-28 17:01

羯陵伽(梵文转音Kalinga;欧利亚语:କଳିଙ୍ଗ;印地语:कलिंगा;泰卢固语:కళింగ)国,音译又作:迦陵伽、羯霁伽、卡林加等,印度难陀王朝(公元前364年—前324年)时期已经存在的古代国家。

历史疆域

根据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的记载,羯陵伽的名称来自同名部落,其祖先曾经与鸯伽(Aṅgas)等部族是兄弟关系,而鸯伽国则是印度佛陀时代(公元前6-前4世纪)的十六大国之(十六雄国)一。在难陀王朝时期,羯陵伽成为独立的国家,国家经济富庶,海外贸易发达,拥有一支6万步兵、1千骑兵、7百头战象的军队。

孔雀王朝时期(公元前4-3世纪),疆域包括默哈讷迪河(Mohanadi River)与哥达瓦里河(Godavari River)二河下游区域间,相当于今奥里萨邦(Odisha)、安得拉邦北部及中央邦的部分地区,是阿育王的祖父和父亲都未能收服的地区。

公元前261年,阿育王在今奥里萨邦首府布巴内什瓦尔(Bhubaneswar)市区南8公里的达亚河(Daya River)畔,发动了羯陵伽战役(羯陵伽之战),阿育王派出10万步兵、500骑兵、400辆战车和500头战象的军队。双方发生激烈的战斗,不到一天,羯陵伽军队便败下阵来。根据达亚河岸旁边的帱里山(Dhauli hills,帱读dào)所保存的阿育王《十四章敕令》石刻记录(阿育王石柱),此战中,羯陵伽有“15万人被俘,10万人被杀,死亡者又超出此数的许多倍。”此后,该国并入摩揭陀国版图,阿育王派遣东部地区行政官驻扎在原都城睹舍离(Tosali 或Toshili,又译塔时拉)城。

图为:羯陵伽战役战场——达亚河畔

公元前3世纪未,孔雀帝国衰落后,羯陵伽地区由Mahamegha- vahana家族控制并再次独立为国家。

公元前2世纪,羯陵伽国王是喀罗吠剌(Khāravela),在他执政期间,国力达到了辉煌顶峰,他曾远征摩揭陀、安度罗等国,甚至一直追赶印度-希腊王国德米特里一世国王到了境外。他的执政事迹,记录在乌达耶吉里石窟(Udayagiri,优陀耶山)上的诃提衮帕石窟(Hathigumpha inscription,象头石窟)的石刻碑文中,这里距离布巴内什瓦尔很近。

图为:诃提衮帕石窟碑文,William HenryCornish摄于1892年。

公元4世纪初,羯陵伽国再次陷入外敌引发的战乱之中,并最终沦为笈多王朝的臣属国。按斯里兰卡佛教典籍记载,此时的羯陵伽国王,指派他的女儿赫摩玛拉公主和她的丈夫保护佛牙,公主把佛牙密藏在发饰中,经过一番辗转最后漂洋过海,于326 年到达兰卡岛。

公元7世纪时,根据玄奘的记述,原来的羯陵伽国疆域上已经分裂为3个国家,沿孟加拉西海岸线自北向南分布着乌荼国恭御陀国、羯陵伽国。据考证,玄奘所记录的羯陵伽国疆域,在今安得拉邦的北部地区,即哥达瓦里河的下游区域,此时该国人烟稀少,非常荒凉。

公元11世纪,羯陵伽地区并入东恒伽王朝(Eastern Ganga dynasty),此地在抵御穆斯林军队进攻的同时,建造了大量辉煌的印度教寺庙,包括现今世界文化保护遗产——太阳神庙科纳拉克太阳神神庙)。

重要城市

羯陵伽国的都城曾经多次变迁,根据帱里山(Dhauli hills,帱读dào)的阿育王《十四章敕令》石刻的记录,公元前的都城为睹舍离(Tosali 或Toshili,又译塔时拉)城,阿育王派遣的东部地区行政官驻扎在哪里;

根据斯里兰卡佛教典籍的记录,公元4世纪时的都城为弹陀普罗(巴利语Dantapura,意为佛牙,又译檀特补罗等)城;

史书记录的还有拉贾普拉(Rajapura)城,此3城的具体位置现在仍无定论。

公元7世纪,玄奘到访羯陵伽国时,都城可能位于今安得拉邦穆卡陵迦姆(Mukhalingam)村,位于沃姆瑟塔拉河(Vamsadhara River)东岸,地理坐标:北纬18.6003968度,东经83.9632003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奥里萨邦首府布巴内什瓦尔市紧靠默哈讷迪河西岸的地方,考古发现了2,500多年前的城堡遗址——西素帕勒格勒赫遗址(Sisupalgarh Ruins,地理坐标:北纬20.226639度,东经85.853056度),该城修建于公元前3世纪初期,于公元4世纪中期最终消亡。这座古城有四条通道,具有较为完善的城市规划,能够容纳2万人。虽然没有证据说明这里就是孔雀王朝时期的睹舍离城,但其规模已经证明,这里曾经是一个世界级的重要城市。

图为:西素帕勒格勒赫古城遗址

另外,在羯陵伽国地区,有多条河流汇入孟加拉湾,在入海口的地方,曾经建有古代的贸易型城市,如玄奘所记录的折利呾罗城(布里镇,Puri),这些港口城市,与闻名于世的位于恒河口的耽摩栗底港/耽摩栗底国米德纳布尔Midnapore)一起,构成孟加拉湾西海岸通向世界的航运网络通道。

佛教渊源

羯陵伽作为古代地理名称,之所以在佛教历史,以致印度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闻名,与阿育王(无忧王)发动的那场著名的羯陵伽战役有着密切关系。正是因为这场大战,不仅使印度半岛第一次实现了疆域一统,而且促成阿育王治国方略的转变,标志着孔雀帝国武力扩张时代的结束和文治时代的开始。阿育王在当时印度各教派势力极大的情况下,最终选择佛教为国家思想一统的基础,他将佛教的法(梵文dharma,意为“法”,音译“达磨”,汉译佛典多译为“正法”,也作“大法”等)以敕令的方式刊刻在石柱、岩壁上(阿育王石柱),指出“达磨的征服乃真正之征服”,“依法胜,是最胜”,达磨的实质是“除邪恶、多善良、发慈悲、乐施舍、重诚实、贵纯洁”,要求官员和人民将之作为道德和行为的规范。

图为帱里山阿育王敕令石刻旁的大象雕像

阿育王对自己颁发的敕令更是身体力行,在整顿朝纲的同时,为了教化子民,每年都向佛教僧侣施舍大量金钱,广建佛塔,提高佛教的社会地位并促进其发展,并襄赞完成了佛教第三次结集。阿育王时代,共派出9批使团到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去传教,其中包括由阿育王儿子率领后其女儿加入的赴锡兰岛使团,佛教因此沿东南与西北方向迅速传播,如今日的白沙瓦、海得拉巴、克什米尔、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马来半岛,乃至叙利亚、希腊和埃及,“王使所到之处,皆归顺王所宣示之法;王使未到之处,闻王如法之教敕及其教法,皆依法行之,可将来当行之”。使佛教不仅在印度半岛取得了国教的地位,也使佛教开始走向世界。

约在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佛教传入大夏国(都城巴克特拉,今阿富汗斯坦巴尔赫),这里有许多希腊移民和马其顿移民,一些城市因由希腊人统治而希腊化。

公元前2世纪中叶,大月氏人攻陷大夏,但却被大夏文化所征服,佛教作为大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被大月氏所继承。

公元前1世纪,大月氏人不仅已经信奉佛教,而且开始向外传教,据史载,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伊存曾口授《浮屠经》给东汉的一位博士弟子(伊存授经),由是开启了佛教东传的历史。

典籍记载

公元7世纪,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羯𩜁伽国周五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稼穑时播,花果具繁,林薮联绵,动数百里。出青野象,邻国所奇。气序暑热,风俗躁暴,情多狷犷,志存信义。言语轻捷,音调质正,辞旨风则,颇与中印度异焉。少信正法,多遵外道。伽蓝十余所,僧徒五百余人,习学大乘上座部法。天祠百余所,异道甚众,多是尼乾之徒也(尼犍子)。羯𩜁伽国在昔之时,氓俗殷盛,肩摩毂击,举袂成帷。有五通仙栖岩养素,人或凌触,退失神通,以恶咒术残害国人,少长无遗,贤愚俱丧,人烟断绝,多历年所。颇渐迁居,犹未充实,故今此国人户尚少。城南不远有窣堵波,高百余尺,无忧王之所建也。傍有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国境北垂,大山岭上有石窣堵波,高百余尺,是劫初时人寿无量岁,有独觉于此入寂灭焉。自此西北山林中行千八百余里,至憍萨罗国。(中印度境。)”

2001年,宝莱坞出品印度投资最大的史诗爱情电影《阿育王》,导演:桑托什·斯万,主演:沙鲁克·罕、卡琳娜·卡普。

这部电影的后半段,涉及羯陵伽战役,这对中国观众了解古代印度战争的情况有参考价值。不过,作为宝莱坞电影的一贯风格,故事片所演绎的重点是爱情,历史只是故事的背景点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