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心植

更新时间:2024-07-15 16:46

翁心植(1919年5月10日—2012年7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内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人物生平

1919年5月10日,翁心植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1941年,获燕京大学理学士学位。

1945年,毕业于成都华西协合大学成都华西协合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1946年,任北大医院内科住院医师。

1965年,在北京朝阳医院工作,历任内科主任、呼吸科主任、副院长。

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3年4月,参加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性吸烟与健康座谈会。

1994年10月,在巴黎代表中国申办第十届世界烟草大会。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2年7月7日,在北京朝阳医院逝世,享年93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世纪40年代,翁心植发现和诊断了中国国内首例高雪病;20世纪50年代,致力研究吸虫病,创建用于诊断黑热病和血吸虫病的简制抗原方法。20世纪60年代,翁心植在世界上报道了首例白塞病并发心脏瓣膜损害,并提出结核自家免疫是发病的原因之一。20世纪70年代起,翁心植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心病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率先将肝素用于肺心病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创建呼吸重症监护室,使中国在这一领域达到国际水平。翁心植发现和诊断了中国国内首例戈谢病;在中国国内首次总结了白塞病的内科临床表现;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白塞病并发心脏瓣膜损害,并提出结核自身免疫反应是该病的发生原因之一;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雄性激素水平低下是老年男性罹患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防治提出了新的思路;他创建的肝吸虫病抗原简易制备方法,促进了中国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他组织进行了中国人体温调查,确定了中国人正常体温范围;他作为主要领导者之一组织了全国肺心病防治协作研究,系统制订具有中国特色的肺心病诊断与治疗方案,率先将肝素用于肺心病治疗;在中国内开展了危重症监护的早期实践。他组织领导中国的控烟工作并与世界接轨,推进了控烟工作的发展。

据2016年6月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站显示,翁心植一生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9部。

人才培养

据200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新闻网站显示,翁心植培养大量本科生及近20名医学硕士及医学博士,先后培养呼吸专业医师800余人。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翁心植院士是中国医疗卫生领域德高望重的医学专家,他有着严谨的科学态度、敏锐的科研洞察力,他是目光卓越的学科领导者与建设者,同时也是杰出的医学教育家,他热爱祖国,敬业奉献,治学严谨,勇于创新,谦虚谨慎,品德高尚,具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中国工程院评)

翁心植半个多世纪的行医生涯博深兼备,享誉盛名。(首都医科大学新闻网评)

翁心植医学知识和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是博与深兼备,象他这样的内科医生现在已经很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阶平评)

翁心植的经历使我们可以看出一名医生的艰苦与执着,一名医生的成就与贡献,一名医生的责任感和崇高境界。(前卫生部长陈敏章评)

后世纪念

2019年5月1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翁心植诞辰100周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召开座谈会,王辰院士、孙燕院士、高润霖院士,翁心植院士亲属,生前同事、好友,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尚永丰院士、北京市医管局潘苏彦副局长等到会并先后发言,深切缅怀翁院士。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