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源县

更新时间:2024-10-26 22:20

翁源县,隶属广东省韶关市,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东南部,因处于北江支流滃江之源而得名。南朝梁(554年)置县,是广东历史上16个最早建制县之一,因山水奇秀,物产丰饶,故古有“仙邑”之称。东靠连平,南邻新丰,西接英德、曲江,北依始兴、江西,素有“粤北南大门”之称。全县总面积2175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翁源县下辖8个镇。截至2023年末,翁源县户籍人口41.97万人。

历史沿革

秦及以前

新石器时代,翁源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时期,翁源之地属百越地。战国时期,属楚地。秦时属南海郡

两汉、三国、两晋、南朝时期

两汉、三国、两晋及南朝宋齐时期,翁源均属浈阳县地。

梁承圣三年(554年),析浈阳县地置翁源县,属东衡州始兴郡。南陈初废东衡州,翁源县改属衡州始兴郡。

陈天嘉元年(560年),在翁源县地设立清远郡,翁源属清远郡。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郡,翁源隶属广州总管府。

唐初,在曲江设立番州,县属番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翁源自广州析隶韶州。五代时期,翁源县属韶州。

宋、元、明、清时期

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析翁源太平乡及曲江县廉平、福建两乡设立建福县(治在岑水场附近),与翁源县同属韶州管辖。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废建福县,辖地各归原建制。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翁源县并入曲江县。大德五年(1301年),翁源复县,改属英德路。至大元年(1308年)英德路降为州,翁源仍属英德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翁源县易名岑水县,不久复名,转隶韶州府。

明清时期,翁源县建制未变,均属韶州府管辖。

民国时期

翁源县建置沿袭清制。民国元年(1911年)至民国38年(1949年)9月,翁源县先后属广东省南韶连绥靖区、南韶连道、岭南道、南韶连行政区、南韶连政务区、北区、西北区绥靖区、第二行政督察区、第三行政督察区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9月15日,翁源县城解放。翁源县初隶属北江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后先后隶属北江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北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北江区专员公署、粤北行政公署、韶关专员公署、韶关专区革命委员会、韶关地区革命委员会、韶关地方行政公署、韶关市。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元、明、清时期

元时,县设4乡17里。

明洪武初年,翁源县,设三乡,分为长安乡、宜阳乡、怀德乡。

长安乡,概为(翁城镇、新江镇、铁龙镇)。

宜阳乡,概为(龙仙镇、坝子镇、江尾镇)。

怀德乡,概为(周陂镇、官渡镇)。

明初,设3乡(长安、宜阳、怀德)5里。

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怀德乡并入宜阳乡。当时县里人习惯称县东地区(宜阳乡、怀德乡)为上乡。县西地区(长安乡)为下乡。

成化年间(1465—1487年)增设6个里,共11里。

清初沿袭旧制,设2乡(长安、宜阳)11里。康熙年间行政区划改为乡铺制。全县设2乡28铺,上乡22铺:龙头、九龙、利陂、龙仙、南浦、英村、蓝青、李村、周陂、藤山、昆山、礤头、陈礤、茶园、芙蓉、上庄、岩头、贵塘、茶潭、九牛、牛岗、钟南。下乡设6铺:县前、岩前、江镇、新塘、太平、铁场。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由于时局动荡,以铺合组保卫团,实行民间自治。全县设7个保卫团29个铺。龙仙五凤社保卫团辖龙仙、李村、蓝青、南浦、英村5铺;坝仔保卫团辖茶园、芙蓉、上庄、岩头、贵塘5铺;江尾保卫团辖茶潭、九仙、牛岗、南塘4铺;周陂保卫团辖周陂、藤山、昆山、礤头、陈礤5铺;新江保卫团辖江镇、新塘、太平、铁场4铺;翁城保卫团辖附城、县前、岩前3铺;六里保卫团辖龙头、九龙、利陂3铺。

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县行政区划仍延清制,全县设7个保卫团,辖29个铺。民国5年(1916年)保卫团改称区公所,设翁城、周陂、坝仔、新江、龙仙、江尾、六里7个区公所(依次为第一至第七区公所),下辖29个铺。民国26年(1937年)春,撤区公所,成立乡公所,改铺为乡。全县设29个乡公所。民国27年(1938年)秋成立联乡办事处,原一区、四区为第一联乡办事处,原二区、七区为第二联乡办事处,原三区、六区为第三联乡办事处,原五区为第四联乡办事处。民国28年(1939年)3月撤销联乡办事处,改设4个区,原联乡办事处依次改为第一、二、三、四区,仍29个乡。民国29年(1940年),实行新县制,行政区划为区乡制,全县划为7个区(翁城、周陂、坝仔、新江、龙仙、江尾、六里)29个乡。民国30年(1941年),改设翁东、翁南、翁北、翁西四个区,下辖29个乡,2个镇(龙仙镇、附城镇),268个保。民国37年(1948年)8月至民国38(1949年)年9月15日,全县重新划为15个乡(附城、南浦、蓝李、英村、周陂、昆华、利龙、新塘、展旗、江镇、茶园、岩庄、江尾、仙潭、陈礤)1个镇(龙仙镇),162个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9月15日翁源县解放,建立翁源县人民政府,全县设2个镇、14个乡、176个自然村。1950年5月1日,调整行政区域,全县划为4个区18个乡、2个镇。1951年9月15日,全县调整为5个区98个乡、2个镇:第一区辖26个乡和龙仙镇,区公所驻南浦街;第二区辖14个乡,区公所驻周陂街;第三区辖13个乡,区公所驻六里街;第四区辖22个乡和翁城镇,区公所驻翁城街;第五区辖23个乡,区公所驻坝子街。

1956年12月18日,广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复,将新丰县梁坝乡划归翁源县管辖,隶属第二区。1957年2月20日合区并乡,全县并为4个区、2个镇、22个乡。同年9月14日,全县撤区并乡,并为14个乡、1个镇(龙仙镇)和牛屎坜矿办事处。

1958年7月3日,英德东片的渔湾、大镇、桥头、青塘、白沙5个乡并入翁源。同年10月(文件批复时间为12月14日)新丰县并入翁源县。成立9个人民公社:新江、翁城、大镇、渔湾、翁江、周陂、龙仙、坝子、红旗(原新丰县),168个大队,2200个生产小队,另设牛屎坜矿山办事处。

1959年4月,红旗公社改称新丰公社,翁江公社改称利龙公社,增划水上公社和桥头、青塘、沙田、梅坑、营盘6个公社,全县共15个公社和牛屎坜矿山办事处。同年11月6日,除新丰梁坝仍属周陂外,新丰划回复县;英德东片除青塘、横石外,其余划回英德,同时连平县的陂头公社划入翁源,此外,岩庄与坝子、南浦与龙仙、陈礤与周陂合并。全县为11个公社:坝子、江尾、龙仙、陂头、周陂、利龙、翁城、新江、水上、青塘、龙仙镇公社。

1960年1月14日,增设横石公社和5个场1个所,即三华国营农场、黄陂畜牧场、铁龙林场、罗坑水畜牧场、九曲水林场和河口农业科学研究所。龙仙镇公社于10月改为城市公社。

1961年10月,全县调整为13个公社、4个场、1个所,即坝子公社、江尾公社、陂头公社、周陂公社、利龙公社、翁城公社、新江公社、水上公社、青塘公社、横石公社,原城市公社改称为城镇公社,龙仙公社改称为南浦公社,三华农场改为三华公社。4个场1个所是国营黄陂畜牧场、国营铁龙林场、罗坑水畜牧场、九曲水林场、河口农科所,另设牛屎坜矿山办事处。

1962年下半年增设官渡公社,横石、青塘、黄陂划回英德县,梁坝划回新丰县,全县仍有12个公社和1个社级场,151个大队,1950个小队。

1964年7月10日,广东省人委批复设立龙仙镇、蒲竹镇(原牛屎坜矿山办事处)2个镇。1966年3月15日,城镇公社划出龙仙镇。

1967年6月,陂头公社划回连平县;原城镇公社改称附城公社。1968年冬,水上公社改称为水上运输社,隶属交通局管理。

1971年6月,全县共有南浦、三华、坝子、江尾、附城、周陂、官渡、翁城、新江10个公社和龙仙镇、蒲竹镇及铁龙林场。

1974年1月,从周陂划出陈礤片成立礤下公社;从江尾划出松塘、仙北、仙南、九仙4个大队和坝子的松岗、蓝坑、鹤仔3个大队及六里的中村大队成立松塘公社。

1977年1月,从新江划出东鹊、黄洞、梅斜、热水4个大队成立红岭公社;从坝子划出岩庄片9个大队成立岩庄公社;12月将原官渡的庙墩片和六里的新陂、东三大队划出成立庙墩公社;原官渡的五四、河边、下榕角、坪田、官渡5个大队划入六里公社,官渡公社同时取消。

1978年3月,将原划入六里公社5个大队和原六里的突水大队划出恢复官渡公社。

1980年11月,全县共有2个镇、15个公社、1个林场和1个大队级(贵联)农林场,152个大队。1981年8月,蒲竹镇定为大队级镇,同年经韶关专署批准撤销。

1983年7月至1984年1月,改公社为区公所,改大队为乡,改生产队为村委会,全县设立16个区,1个区级镇,136个乡,2个管理区,1847个村民委员会。

1986年11月8日,翁源县撤区并乡,全县设9个乡8个镇。9个乡为岩庄、松塘、三华、官渡、庙墩、礤下、铁龙、红岭、贵联,8个镇为坝仔、江尾、南浦、龙仙、周陂、六里、翁城、新江。原乡政府改为村民委员会,原村民委员会改为村民小组。下设151个村委会,1907个村民小组。

1989年11月3日,从新江析出连心、阳河、塘新、凉桥、渔溪5个村民委员会设置连新乡。1993年3月10日,官渡乡改为镇建制。同年9月6日月,三华、庙墩、礤下、贵联、铁龙、岩庄6个乡改为镇建制。1994年5月24日,松塘乡改为镇建制。同年6月3日,连新、红岭两乡改为镇建制。此后至2000年,全县设18个镇,156个村委,1952个村民小组。

2001年,贵联镇并入南浦镇,庙墩镇并入官渡镇,连新镇并入新江镇。全县由18个乡镇合并为15个镇。2004年,南浦、三华2个镇并入龙仙镇;岩庄镇并入坝仔镇;红岭、仙鹤2个镇并入江尾镇;六里镇并入官渡镇;礤下镇并入周陂镇;保留翁城镇、新江镇,铁龙镇改为铁龙林场。2019年10月,经省民政厅批复,铁龙林场恢复铁龙镇名。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6月,翁源县下辖8个镇。翁源县人民政府驻龙仙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翁源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东南部,北江支流滃江上游。东靠连平,南邻新丰,西接英德曲江,北依始兴江西。东经113°39′2″至114°18′5″,北纬24°07′30″至24°37′15″。东西极端长66.5千米,南北宽55千米,总面积217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县内属半山区丘陵地带,群山环抱,连绵起伏,山脉多为自东北—西南走向,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境内千米以上山峰有13座。最高峰为北部的七星墩,海拔1300米;次为南部青云山,海拔1246米;最低点是官渡,海拔100米。中部多为中低山脉及零散土丘。山地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0%。山脉之间多为中小型盆地及河流冲积的阶地,盆地方圆几十千米或几千米不等。中上石炭系壶天群灰岩广泛分布于全县各地,确由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喀斯特溶洞很多,全县已发现较大溶洞107个。地貌表现千姿百态,地形较为复杂。

气候

县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2018年总体气候特点是: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量偏少,日照偏多。月平均气温1月、3月、5月、11至12月较常年偏高,4月、7月和9月较常年持平,2月、6月、8月和12月较常年偏低;月降水量1月、8月至11月较常年偏多,6月较常年持平,2月至5月、7月和12月降水较常年偏少。全年9月30日至10月8日、10月10日至20日出现了两次寒露风天气过程。

水文

滃江

翁源县境内主要河流滃江,是北江水四大支流之一,发源于县内船肚东,流经岩庄、坝仔、江尾、龙仙、三华、六里、官渡,入英德汇入北江。全长173千米,集雨面积4847平方千米,其中县内河长92千米,集雨面积2058平方千米。滃江河床稳定,河宽100—150米。沿河两岸为丘陵台地,河岸高于河床3—6米,河床多为岩石及砂卵石,河道坡降1.7%,水位暴涨暴落,具有山区河流特征。滃江流域年平均雨量1750毫米,每年4—8月为丰水期,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0%,10月至次年2月为枯水期,降雨量约占全年的14%,植被较好,年平均含沙量0.11公斤/立方米,年平均径流系数0.54,年径流总量1908亿立方米(官渡以上)。

滃江支流

全县集雨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贵东水、龙仙水、周陂水、涂屋水、横石水六条,形成以滃江为主干流的扇形河网。

自然资源

翁源县境内已勘查明的各类矿产25种,主要有煤、铁、铅、锌、钨、锰、硅、石灰石、翡翠岩、大理石等。被确定为全市封山育林示范县,是“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建立了森林资产评估中心和森林资源交易中心,全面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县境有集雨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6条,水力资源丰富。

人口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翁源县常住人口为322482人。

截至2023年末,翁源县户籍人口41.9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1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86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3.0%、比去年下降0.20个百分点。年末常住人口32.2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1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2.3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38.14%、比上年末提高1.37个百分点;乡村常住人口19.9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5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777人,死亡人口2948人自然增长人口829人,自然增长率1.9‰。

翁源县是韶关市多个民族散居地之一。除汉族外,其他还有瑶族、壮族、满族、回族、蒙古族、黎族、苗族、土家族、侗族、藏族等21个民族。2017年末,全县少数民族户籍人口约为1884人。比上年年末人口1841人增加43人,增长2.34%。县域世居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瑶族,有1个瑶族村委会,19个瑶族自然村小组。分别居住在5个镇1个场:龙仙镇青云村委会瑶族村小组、贵联村委会泉洞村小组、石背村委会葱仔头小组、九曲水林场青山下村小组和黄屋村小组;江尾镇蓝坑村委会瑶族村小组、梅斜村委会瑶族村小组;坝仔镇上洞林场乌坭坑村小组;官渡镇下陂村委会河坎围村小组、镇仔娥坑村小组;翁城镇了坑瑶族村委会一、二村小组。新江镇东方村委会庙仔角一、二、三瑶族村小组、太坪村委会老蟹岭和水口山瑶族村小组;铁龙林场龙化村委老蕉坑和冷水径。大多居住在偏远的山区,生活比汉族贫困,主要以耕山、种养业为主,服饰和生活习俗与汉族无异,保留瑶族语言和部分传统习俗,供奉盘瓠为始祖。其他少数民族主要通过婚姻、劳务、经商、工作调动、参军等迁入,部分居住县城,大多居住在各镇村。

经济

综述

建国后,翁源经济的发展大体可分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50-1957年)。这一时全县结束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实行土地改革,紧接着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广大工人、农民以及大的热情恢复发展生产,工业、农业及其它各行都得到比较正常的发展,全县的经济建设出现了新的局面。1957年,全县社会总产值6335万元,比1949年3532万元增长85%;工农业总产值4388万元,比1949年2372万元增长85%;国民收入3217万元,国内生产总值4342万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85.09%;和123.24%;财政收入77万元,城乡居民收入388万元,农民收入均纯收39元。

农业生产由互助组向初级农业社、高级农业社发展,逐步完善了农业生产的管理体制及分配制度,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5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4034万元,比1949年2372万元增长70.1%,占功农业总产值的91.93%;粮食总产量达76428吨,比1949年39784吨增长92.1%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以前,工商业以私营为主,国营和集体企业开始建立。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工商业国营和集体经营为主,剩下少数公私合营企业和个体企业。工业生产实行联营生产、逐步发展的方针。195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0.18万元,至195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35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07%。

第二个时期(1958-1965年)。由于“左”的路线指导,出现1958-1960“大跃进”的失误。这个时期,全县农村由高级农业社过度为政社合一、“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搞高度集中统一经营。但是由于在经济发展急于求成,盲目冒进,搞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在分配上又刮起“一平二调”的工党风,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三年自然灾害时期(1959-1961),农作物歉收,整个国民经济损失严重农民生活十分困难。1963年至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全县下放土地等生产资料使用权,恢复自留地及家庭副业,改公社核算为大队核算,后又改以生产队为基本单位,调整生产关系,稳定了农业生产的局势。196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4071万元,比1963年增长35.38%,比1957年增加0.92%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82.66%。

工业生产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并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一些效益差、物耗大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宿。工业企业恢复计划、生产技术、劳动等方面的管理,实行的管理,实行按劳分配,工业生产稳步发展。后来采用有效措施,扩大生产规模,使工业生产得到回升。1965年全县工业生产总值854万元,比1957年增长141.24%;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7.34%。

1965年,全县社会总产值6234万元,比1957年减少4.61%,比1963年增长36.9%;工农业生产总值4926万元,比1957年增长12.23%,比1963年增长36.91%国民收入3610万元,比1957年增长12.22%;国内生产总值4042万元,比1957年减少6.91%;财政收入376万元比1957年增长388.31%,比1957年增长388.31%。

第三个时期(1966-1977年)。1966-1970年全县处在动乱之中,工厂停产闹革命,农业生产处于半自发状态,生产秩序混乱不堪。1968年农业总产值3360万元,比上半年减少17.2%。1971年后全县大力开展“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运动,农村仍实行“一大二公”的管理体制,实行以粮为纲,农业生产连续三年徘徊不前。工业企业虽然恢复了各项管理制度,使工业生产略有回升,但仍实行计划经济,在经营管理上,实行高度集中统一,批判商品经济,排斥市场调节,忽视科学技术,不讲经济效益。这一时期,全县经济发展缓慢。1977年,全年社会总产值1.0277亿元,比1965年增长64.85%;工业总产值8564万元,比1965年增长73.52%,其中农业综合产值2749万元,比1965年增长218.97%,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2.17%国民收入6265元,比1965年增长92.12%;国内生产总值7012万元,比1965年增长92.11%。

改革开放时期(1978-1987年)。1978年中共十一届全会后,全县农村先后实行各项经济体制改革,1983年以后,全县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调整了生产布局,确立“一粮、二蔗、三蚕桑”的农业方针。工业企业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减证放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全县工商企业实行各种承包制责任制,调动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这一时期,全县经济建设得到迅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至1987年全县社会总产值4.3744亿元,比1977年增长325.65%,年递增32.6%;工农业总产值2.2824亿元,比1977年增长167.07%,年递增16.71%;国民收入2.3887亿元(当年价,可比价为1.5736亿元),比1977年增长157.17%,年递增15.12%;财政收入1193元,比1977年增长211.49%,,年递增21.15%。

初步核算,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8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2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7.1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56.5亿元,增长7.3%。三次产业结构由2019年的22.0:24.3:53.7调整为25.5:17.3:57.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7615元,增长4.2%。

2019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08亿元,增长19.4%,其中税收收入3.60亿元,增长7.6%。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21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63元,比上年增长8.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8元,比上年增长11.2%。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2.9%,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升1.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590人,登记失业率2.48%。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026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06人。

2020年,翁源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8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65亿元,增长9.0%;第二产业增加值24.14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增加值55.05亿元,增长2.5%。

2023年,翁源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11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96亿元,增长7.9%;第二产业增加值37.10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增加值66.05亿元,同比增长4.2%。三次产业结构从2022年的26.3:26.5:47.2调整为26.4:26.5:47.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43387元,增长5.9%。

2023年,翁源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下降0.3%,其中消费品价格下降0.6%,食品价格指数下降0.2%,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增长0.4%。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翁源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4%。从投资主体看: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同比下降25.3%,民营投资同比增长14.7%(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0.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同比增长42.3%。从三大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4.1%,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8.2%(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8.3%),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6.1%。基础设施投资下降0.4%,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3.3%。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14.6%。全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19.1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7.93万平方米、增长7.8%。商品房销售额11.35亿元、下降1.8%,其中住宅销售额10.24亿元、增长3.3%。

财政

2023年,翁源县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8亿元,下降6.7%,其中税收收入3.20亿元,增长12.9%。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5.08亿元,增长5.8%,其中:教育支出 7.15亿元,增长0.8%;卫生健康支出4.41亿元,增长4.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50亿元,增长4.8%;卫生健康支出4.41亿元,增长4.2%。民生类支出28.63亿元,增长1.5%,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6%。

第一产业

翁源属山区县,1987年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47.2353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4.4%,森林资源丰富,是广东省用材林和油茶生产基地县之一。

2018年兰花产业园成功入选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与省农科院合作成立了省农科院专家翁源工作站和广东(翁源)兰花研究院。粤台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新搭建大棚20万平方米,吸纳1.5万名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均年收入达4.3万元。成功引进6个农业项目,合同投资额达31.8亿元。兰花特色小镇启动道路景观提升、展示中心、兰湖花海等工程建设。新增“三品一标”认证4个,泽雨农科、云雾仙子等6家生产企业荣获2018年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珠江源绿茶被评为绿茶类2018年广东十大好春茶。成功培育省名牌4个,新增市级农业企业1家。

2023年,翁源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54亿元,增长8.0%。其中种植业完成产值29.30亿元,增长4.9%;林业完成产值3.67亿元,增长4.0%;畜牧业完成产值29.91亿元,增长12.0%;渔业完成产值1.23亿元,增长0.5%;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完成产值0.43亿元,增长15.6%。

2023年,翁源县粮食播种面积23.55万亩,比上年下降0.4%,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1.42万亩,下降0.5%;甘蔗种植面积3.48万亩,增长2.8%;油料种植面积7.51万亩,增长0.6%;蔬菜(含食用菌)种植面积11.10万亩,增长1.5%;园林水果种植面积5.73万亩,增长3.3%。

2023年,翁源县粮食产量9.54万吨,与上年持平,其中稻谷产量8.82万吨,增长0.1%;甘蔗产量27.71万吨,增长3.6%;油料作物产量1.88万吨,增长5.2%;蔬菜(含食用菌)产量13.65万吨,增长4.2%;园林水果产量6.06万吨,增长5.3%。

2023年,翁源县肉类产量9.12万吨,比上年增长22.7%。其中,猪肉产量5.17万吨,增长19.9%;家禽肉产量3.89万吨,增长28.7%。全年出栏肉猪68.07万头,比上年增长19.6% ;出栏家禽2848万羽,增长31.1%。

2023年,翁源县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67万吨,同比下降0.5%。农药使用量465.66吨,下降0.5%。农用柴油使用量0.97万吨,增长14.5%。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706.8吨,增长1.1%。

第二产业

工业

建国后,翁源县的工业发展状况。

(一)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0—1957)

建国初期,县政府在领导和组织生产中,积极采取措施恢复发展手工业生产,对那些失业、生活无着落的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建立生产合作组织,并为他们的生活和经营提供方便,对铁木行业的手工业者,组织加工订货,扶持他们发展生产。1951年,永丰祥布厂与8户个体织户联合,首先成立龙仙纺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从此,手工业开始走向合作化的道路。1954年全县手工业发展到379户610人,比建国前增加了2倍,其中五金白铁51户82人,服装加工业159户242人,木器家具业38户60人,纺织业71户95人,雕刻业9户11人,铸犁锅业2户7人,其他行业49户113人。1955年,全县手工业人数1274人,占全县总人数的0.73%。全县广大手工业者自带工具、自投资金加入生产合作社(组)。1956年全县手工业社(组)发展到38个,从业人员1271人,占手工业人数的92.3%。有建筑材料、木器、服装、鞋帽、铁器、五金、修理、陶瓷、织布等10多个手工业生产门类,当年工业总产值481万元。1957年手工业合作社(组)发展到55个,从业人员1435人,产品品种200多个。至此,全县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在对私营工业和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建立国营工业企业。1952年8月,由国家投资12万元,于龙仙建国路率先创办第一间地方国营企业—电力厂,安装1台80马力煤气机,装配1台40千瓦发电机,白天作粮食加工的动力,晚间供县城照明。1953年9月由国家拨款1亿元(相当于今人民币1万元)在龙仙镇牛岗背兴办一间印染厂。1954~1955年,又兴办了林产化工厂、坝仔粮食加工厂,至1957年,全县工业发展到24个,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6个,集体企业18个,工业总产值354万元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的8%。

(二)“大跃进”与调整时期(1958—1965)

1958年,翁源县地方国营工业各厂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开展“比、学、赶、帮、超”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运动。为了提高设备的机械化水平,国营棉织厂增加15台铁木机,由手工木机卷布改为自动卷布,从台机日产15米提高到36米,从织土布到织坚固呢、斜纹布、蚊帐布等8种产品。为使地方工业向多门类、产品多样化发展,1958~1960年,在“大办工业”、“大办钢铁”的推动下,先后兴建了棉织厂、通用机械厂、烟丝厂、食品加工厂、周陂铁厂、官渡铁厂、樟天洞钨矿、陶瓷、砖瓦厂、江尾石灰厂、如珠岩磷肥厂、江尾水泥厂、翁城水泥厂、小五金厂等地方国营工业和商业、水利、公路部门办的国营工业企业共23个。1960年国营工业总产值达到687万元,比1957年的227万元增长了3.32倍,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107万元的62.1%。同年全县有工业企业36个,其中全民工业14个,集体企业22个。1961年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按照“保一批、转一批、关停一批”的原则,对在大跃进期间一哄而起,盲目发展起来而又不具备生产条件、消耗高、质量低劣、效益差的地方国营工业、部门工业、社办工业分别不同情况,实行“关、停、并、转”12个工业企业。1962年,全县工业24个,全民工业12个,其他集体企业12个。

三年困难时期,翁源地方工业动员全体干部、职工、群策群力,想方设法,开辟财源,采取生产自救措施。棉织厂在无计划原料供应,面临停产的情况下,一面组织部分职工上山伐木谋生计,一面收集烂鱼网、废棉胎等,回纺出粗纱,织粗帆布出售,实现利润1.23万元,渡过了困难时期。

1964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各个结合实际,分别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增加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使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65年全县工业总产量达854万元,占当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7.3%。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1966年后,翁源地方工业受到无政府主义派性的干扰和破坏,各级领导机构,名存实虚,处于半瘫痪的状态,各企业的规章制度被大字报取而代之,生产管不严,质量抓不好,产值连续下降,196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542万元,比1966年的681万元,减少139万元。

70年代初期,贯彻“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方针,开展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各工厂开展了学大庆工人“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经验,逐步把各项管理制度恢复起来,努力管好企业,生产迅速回升,与此同时,兴建氮肥厂、水泥厂、昆山煤矿、跃进水电站、炸药厂。197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446万元。从1975年下半年开始,全县工业生产形势日趋好转,出现了上下齐抓共管的新局面。1976年又兴办了磷肥厂、机电厂、县铁厂,年底全县共有工业61个,其中全民工业19个,集体工业42个,全县工业产值达2400万元,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的29.4%。

(四)改革开放时期(1977—1987)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翁源地方工业进入了一个改革的历史时期,积极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时期八字方针,对各企业进行全面整顿改革。

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厂长是企业的法人代表,对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实行统一指挥,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和领导艺术。同时,各厂建立和健全了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企业生产走上了新的轨道,打开了新局面。198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0307万元,比1976年的2400万元增加7907万元,增加3.3倍。简政放权 把“人、财、物、产、供、销”六大权限,下放企业,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企业由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产品由统购统销、统购包销转变为自产自销,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了企业只管生产、不管销售、产销不见面的管理状况。产品从单一性向小批量多品种或大批量方向发展,产品品种已经形成了高、中、低档相结合的局面。油墨、水泥、米酒、氮肥、磷肥、服装、白糖、纺织品、印刷品、小农具等等,大量销往天津、上海、湖南、广州、韶关和翁源相邻的始兴、英德、新丰、连平、江西省的全南、龙南等市县。松香、电池、全棉格布远销东南亚及非洲、欧洲、美洲等地。

建立合资合作企业 1985年,翁源外经委采取来料加工、补偿贸易的办法,与香港晶花集团中心(香港)制造有限公司合资兴建制造厂,由港方无息投资价值600万港元(折人民币282.28万元)的设备,并建造面积为5400平方米的四层楼生产车间,加工出口各类毛衫,年创汇800万港元(折人民币376.65万元)。翁源丝厂是翁源县与广州远洋公司合资430万元兴建的,其生产规模第一期工程为120台2400绪立缫机,年产白丝70吨,第二期工程扩建100台B301自动缫机,年产白丝125吨。为了扶持工业的发展,翁源县委、县政府在财政资金拮据的情况下,1983~1985年,仍投资400多万元,扩建电池厂、五金厂、糖厂、油墨厂、棉织厂,加上企业积极引进资金,将近3年时间全县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491万元。这些企业扩大再生产后,机械化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成为翁源地方工业的骨干企业,糖厂是翁源地方工业的首户大企业,1985年,工业总产值达917.64万元,税利总额为263万元,占县财政收入的24.53%。

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6405万元,实现利润418万元,整个工业系统一举摘掉了亏损的帽子。改革开放的政策给翁源县的工业生产带来了生机,翁源的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即从长期亏损,靠国家补贴转变为开始盈利,向国家上缴利润的新局面,工业经济利益出现了好势头。1987年全县工业企业数增加到128个,其中国营地方企业23个,集体企业11个,乡办工业93个,合资工业1个,县属工业固定资产净值4934.4万元。1987年工业总产值10307万元,其中国营工业4517万元,二轻集体企业1050.43万元,乡镇工业4739.57万元。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5.15%,实现利润总额599万元,税利501万元。

2023年,翁源县完成工业增加值28.72亿元,同比增长6.5%。全县年末工业企业共计615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5家。本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2.61亿元,增长7.0%,其中园区内完成工业增加值19.87亿元,同比增长5.8%。先进制造业制造业增加值7.4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0.82亿元,比上年下降0.2%。规模以上工业中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完成8.52亿元,增长14.9%;重工业增加值完成14.09亿元,增长2.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3.77亿元,下降13.3%;股份制工业18.94亿元,增长7.2%,外商及港澳台工业4.23亿元,增长6.0%。从主要行业看,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完成5.15亿元,增长25.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完成3.64亿元,增长44.6%;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加值完成3.55亿元,下降10.5%。

2023年,翁源县实现建筑业增加值8.37亿元,增长2.6%。有总承包或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企业24个,完成施工产值16.81亿元,比上年下降4.3%。房屋施工面积80.97万平方米,下降26.16%;竣工产值7.67亿元,同比增长28.38%。

第三产业

2018年,翁源县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55.4亿元,增长11%。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创建成效突出,龙湖广场成功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街。成功创建广东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江尾电商小镇运营中心投入运营。电商“双百工程”顺利推进,完成168个农村电商服务点布设,实现农特产品电商渠道销售收入1.85亿元。

贸易、外经

2023年,翁源县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0.58亿元,比上年增长7.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42亿元,增长11.2%。202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79亿元,增长4.5%,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40.41亿元,增长4.1%。

2023年,翁源县实际使用外资20万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22.81亿元、同比增长30.6%,其中进口总额7.89亿元、增长3.8%,出口总额14.91亿元、增长51.2%。

2023年,翁源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42亿元,增长4.5%。年末公路通车里程2144.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05.0公里、国道79.9公里、省道22.1公里、县道322.9公里、乡道699.8公里、村道714.4公里。改造公路55.6公里,其中二级公路12.5公里。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比例达到100%。现有桥梁251座,总长10023米。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7310辆,其中私人汽车7103辆,全年发生交通事故件数1216件。

旅游

2022年,翁源县旅游人数达154.96万人次、与去年增加22.0%,旅游收入9.55亿元、同比增长41.1%。

金融

截至2023年末,翁源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7.41亿元,增长9.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94.27亿元,增长10.1%。各项贷款余额149.09亿元、增长8.5%,其中住户贷款83.10亿元、增长14.9%;企(事)业单位贷款63.47亿元,增长0.3%。住户贷款中,短期消费贷款1.15亿元,下降1.9%;短期经营贷款4.47亿元,增长36.2%;中长期消费贷款50.91亿元,增长6.5%;中长期经营贷款26.56亿元,增长32.5%。企(事)业单位贷款中,短期贷款7.34亿元,下降9.6%;中长期贷款46.12亿元,增长2.5%。

政治

代理县长:钟真

高忠:翁源县委书记

李国洪:翁源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交通运输

翁源素有粤北南大门之称,南连珠三角,背靠湖南、江西,境内京珠高速公路、国道G106线、省道S341线、S244线、S245线贯通而过,昆(明)汕(头)高速公路、武深(仁深段)高速公路已于2018年12月建成通车,而建设中的韶新高速公路将于2021年中建成通车,建成后翁源将形成“三纵一横”的高等级公路网络。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2018年,仙邑兰花和红岭矿业的2个科技项目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奖数量和获奖等次排名全市第一。完成专利申请398件,3个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项目和7个市级科技计划项目获得立项,位居全市前列。

教育事业

2018年,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创建绿色校园4所、文明校园7所、省级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5所。“县管校聘”试点工作在全县5家学校率先开展。

截至2022年末,翁源县有幼儿园61间,共471个班,在园幼儿14170人,教职工1854人。小学校数(含教学点)48间,其中完整小学20间,教学点28个,共计903个班,在校小学生34820人,小学专教老师1797人。普通中学20间,包含10所初级中学、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完全中学以及1所高级中学;普通中学共计455个班,包含339个初中班级和116个高中班级;普通中学共有21111名在校生,包括15533名初中在校生和5578名高中在校生;普通中学共有1662名教职工,其中初中专任教师1049热、高中专任教师424人。特殊学校1间,9个班级,在校学生74人,教职工26人。中等职业学校1间,70个班,在校学生3275人,专任教师171人。2023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8.6%,初中毛入学率101%,初中升学率99.9%,高中升学率98.7%。高中毕业学生共1480人,高考大专以上入线人数为1378人,入线率为96.8%,其中本科人数522人,专科856人。

学前教育

1956年10月,附城小学创办幼托班,招幼婴50名,多是机关干部子女,由3位女青年看护。1961年2月,迁蔡屋楼侧,建有平房20间。后建教学楼2座,宿舍楼1座,共1800平方米,改称翁源县属机关幼儿园,分大、中、小16个班。幼儿874人,教职工44人。幼儿中午留园开饭。

1982年,商业局、建筑公司、人民医院、氮肥厂等单位,公办起7间幼儿园。入园幼儿683人(不包县幼儿园)。幼儿园贯彻教育部颁定的教育方针、教学大纲。教育内容有: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教育、语言、计算、常识、音乐、美术8项。幼师采用幼灯、木偶等教具,进行直观、形象、多练的教学;同时开展适应幼儿心理、生理特点的游戏活动,增进幼儿身心健康。

1987年县城有幼师64人,其中幼儿师范毕业的8人,参加幼儿师范函授毕业的30人,达到学历合格的师资占43.7%。

1985年,全县农村办起托儿所、幼儿园617间。入幼托人数19497人,占幼儿总数的91.2%。1990年农村托儿所停办。

1981年,农村体制下放,群众集体开办的幼儿园26间,51班,入幼儿1500人。同时有9个乡、镇村办起学前班。

1987年统计,全县有幼儿园26间,51个教学班,入园幼儿1590人。农村学校附设一年制学前班134个,3684人。入园(班)幼儿3~5周岁达25.2%,6周岁达64.8%。

小学教育

民国元年(1912),将明伦高等小学堂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年招收学生1班。课程开设有:修身、国文、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手工、图画、唱歌、体操。此外,男子加课农业,女子加课缝纫。20年代创办翁源县立第一女子国民学校,春季招生36人。开设课程比县立高等小学少历史、地理两科。这两间学校设有图书阅览室和学生成绩展览室。体育活动有秋千、浪桥、滑梯、排球、乒乓球等项目。

民国2年(1913),设于南浦社学的第五区区立五凤高等小学开始招生,间年招生一个班,春季始业。民国9年,三华中学附设一所高等小学,民国12年春迁周陂,为第二区区立高等小学,民国14年,教育部通令小学改制,分小学为初级、高级,初级修业7年,高级2年,县立高等小学及南浦、周陂高小同时改为2年制。民国15、16年,先后在坝仔设第三区区立高级小学,在第六区设南浦私立高级小学。民国18年在利龙设第七区区立高级小学。民国20年,设三华高等小学。民国23年,在江镇乡设第四区区立高等小学,5年后迁新江太平寺初级小学。民国31年,全县有中心国民学校16间,96个班,学生3840人;保国民学校145间680个班,学生14960人;私塾67间,学生687人。

1949年9月15日翁源解放。县文教科接管全县小学校,根据各乡村命名某乡(村)人民小学,接收原各校的财产和经费。1952年下半年,各乡镇小学和村校改为公立。教师工资和办学经费由县财政负担。1953年,县决定办好乡村完全小学,具体指定龙仙、周陂、三华、利龙、翁城、展旗6间完小。1958年公社化,国务院颁布《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解决》,教育领导体制下放公社统一管理。各社为了“大跃进”,常抽调师生劳动,影响学习。此后几年,国民经济呈现“马鞍形”发展,教育也随之波动。因1957年整风反右,部分教师被划为右派而开除出队,教师不足,1958年开始吸收部分民办教师(以当地集体负担工资、粮食,财政给予适当补贴)。同时,小学由241增至301间。

1961年12月,县文教局总结1958~1961年的经验教训,强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确保教育质量。各校开展教学研究,扭转局面,教学秩序逐步正常。1962年,贯彻“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方针,对学校进行整顿,压缩教职工老弱病残者264人。1963年下半年,中央批准“全日制小学工作条例四十条”(试行草案),强调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方面的教育,必须注重语文、数学教学。同时把部分公办小学转为民办公助,教学秩序恢复正常,学生成绩回升。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7年至1968年,农村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县城学校则派工人宣传队进驻。各校批判“智育第一”和“师道尊严”实行“开门办学”,“走出去、请进来”,即把学生带到社会上进行现场教育、实地学习,把贫下中农、老革命请进学校忆苦思甜、讲种田知识、讲革命斗争故事。每星期虽有几节文化课,但普通都取消全国统编课本,自编工农兵知识教材,语文课则以《毛主席语录》为主。1967年下半年起,小学学制缩短为5年,同时取消升学考试制度,采取贫下中农协会或大队革命委员会推荐办法。1969年后,虽然学校秩序逐步正常,但仍以生产劳动和政治活动取代大部分课程教学。学校盲目发展,教师滥竽充数,各校大办小农场、小工厂,以劳代教,学生难以学到文化知识。

1981年,各校贯彻教育部颁发的《小学生守则》,管理制度逐步健全。小学校长、教导主任的任免及教师调动改由县教育局直接管理。1982年,大力宣传、动员普及小学教育,并联成“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同时控制了学生流动现象,受到省教育厅嘉奖,评为“实现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先进县。

1985年,国家教委提出恢复小学六年制。全县开始采用六年制课本,对四年级采取分流措施。成绩好的学生原五年制课本,较差的学生六年制课本。

建国后初级小学课程“文革”前设语文、算术、音乐、图画、体育、劳动;“文革”后增加常识。高级小学课程,“文革”前设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音乐、图画、体育、劳动;“文革”后“自然”改为“常识”,取消历史,龙仙镇一、二、三小增设英语。

中学教育

1949年9月16日,县人民政府接管4间中学。10月,南浦、翁北初中改为公立。南浦初中改称县立第二初级中学(简称二中),迁龙仙冬瓜坜办学;翁北初中改称县立第三初级中学(简称三中)迁江尾办学。原县立第二初级中学,为纪念徐尚同烈士,改称尚同初级中学(简称尚同中学)。

1951年,一中易名罗江中学;二中易名八泉初级中学;三中易名北英初级中学。1952年春,高中部并韶关北江中学。全县有4间中学,10个班450人,教职工40人。

1953年下半年,八泉、北英两校并入罗江初级中学。其时,中学管理体制由专署下放县。中共翁源县委宣传部,召开中学教师座谈会,研究苏联教育理论,采取五段教学法进行教学。翁源缺外语教师,取消英语学科。

1956年秋,一中复办高中,招生52人。同时恢复八泉中学,招初中2个班100人。第六完小(坝仔)戴帽办初中一年级,招生50人。1957年下半年翁一中高中部并入八泉中学,八泉中学成为县、市重点中学。

1958年秋,尚同中学开办高中,招收学生50人。全县有高中4个班,学生209人。初中4间,小学附设初中7间,共44个班,学生1285人,中学教职员工101人。各校走出校门,支工支农,大搞教育革命,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经常停课。翁一中改名为三华中学,成立学校公社,创办厂场,要求学生劳动,自供自给。

“文化大革命”10年,从数量看,初、高中迅猛发展,统计前后10年数字,对比于下:

1966年:初中8间,50个班,学生2505人,教职工118人;高中2间,6个班,学生274人,教职工16人。

1976年,初中129间(含小学附设初中),301个班,学生10997人,教职员工492人;高中15间,93个班,学生4725人,教职员工209人。校数多,班额小。教师层层升级,教学质量下降。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为提高教学质量,1980年高中调整为9间,1983年调整为6间。1984年,按国家教育委员会计划,开设职业中学,三华中学开农技班、畜牧班;坝仔中学开农机班、电器班;龙仙中学美术班、音乐班、体育班。1987年六里中学开蚕桑班、水产班。职业中学课程,采用普通中学课本,缩为二年制,称乙种本,每周增设10节专业课。毕业生高考时,采用第二套试题。至1987年,普通完中有翁源中学、尚同中学、龙仙中学;农职完中有三华中学、坝仔中学、六里中学。初中有岩庄、松塘、江尾、周陂、礤下、庙墩、南浦、附城、铁龙、新江、育英、红岭、官渡、坝仔二中共14间。学生11954人,教师626人。

文化事业

2018年,邵谒广场建成使用,翁山诗书画院陈列馆完成主体工程封顶。粤北采茶戏《扶贫路上》在全国小戏艺术邀请展舞台上获得优秀剧目等4个全国奖项。民乐《春到滃江》喜获广东省民歌民乐大赛铜奖。

截至2023年末,翁源县拥有文化馆(站)9个,博物馆1个,图书馆(室)1个,图书藏量370.24万册、比去年增加4.36万册。体育场馆1个,体育场地数831个。名胜风景区和文物保护区数5个,星级饭店6个。调频电台3座,电视差转台1座,安装有线电视1.95万户,其中县城0.99万户。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翁源县有卫生机构265个,病床2121张。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242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07人,中西医士201人,护士1211人。卫生防疫人员数265人,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比例达32.75%、比去年提升10.0个百分点。全年无偿献血4740人次,增加805人次。

翁源县第二人民医院、翁源县人民医院、翁源县中医院等。

环保

2023年,翁源县能源消费总量64.67万吨标准煤、下降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耗量23.68万吨标准煤,下降12.3%。全社会单位GDP能耗完成0.48万吨标准煤/万元,下降6.5%。全社会用电量为11.42亿度,同比增长2.8%。其中:工业用电5.46亿千瓦时,下降3.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77亿千瓦时,增长5.2%。

2023年,翁源县土地面积2174.93平方公里。全县森林面积16.01万公顷,自然保护区面积1.09万公顷,全年完成碳汇人工造林1.27万亩,森林抚育5.88万亩,森林蓄积量1245.90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73.6%。全县共有自然保护地8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33.23万亩。

2023年,翁源县用于环境污染防治项目投资8870万元,完成环境污染防治项目7个。全县污水处理厂9座,垃圾处理站1个,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本年县城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臭氧(O3日最大8小时均值第90百分位数)、一氧化碳(CO日均值第95百分位数)年平均浓度分别为7微克/立方米、11 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19微克/立方米、119 微克/立方米、1.0毫克/立方米,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区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356天,比去年增加6天。

社会保障

2023年,翁源县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68元,增长5.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446元,比上年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21元,比上年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五年超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1.63,比上年缩小0.04。

截至2023年末,翁源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2699人,比上年末增长3.6%。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48257人,下降0.5%。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357066人、下降0.9%,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共计43457人、增长1.5%,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共计313609人,下降1.2%。参加工伤保险人数40344人,增长21.8%。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3935人,增长8.0%。参加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0133人,下降3.1%。全县享受社会养老待遇的离、退休人员7.51万人,增长11.0%。

2023年,翁源县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921个、比去年增加208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数1032人、增加30个。专业技术人员数共计6623人,其中农业技术人员数有151人。全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共计1127人,比去年减少11人。

2023年,翁源县提供住宿的民政服务机构16个,床位1524张,收养人数850人。城乡居民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8461人,其中城镇居民507人,农村居民7954人。全县共有1750人享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其中农村有1705人。全年发放救灾资金43.05万元,救灾救济受益人数达4559人次。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翁源其名,系因山水而得。据嘉靖《翁源县志》记载:县境之东有名山,高耸秀拔,顶有灵池,古名灵池山(今南浦桂竹翁山),池中有泉水八处,谓之八泉,曰:涌泉、温泉、香泉、甘泉、震泉、龙泉、玉泉、乳泉。泉水四时不涸,昔有二仙翁游息于此,居民饮其水者多寿。泉水汇而成河。故山名翁山,水名翁水。县也以此起名,意为翁水之源。

地方语言

翁源语言以客家话为主,少数民族普遍双语兼顾,既讲母语又讲客家话或者普通话。讲客家话的人数占全县总人口的99.55%,分布在全县7个镇1个场。县域土话以瑶族方言为主,以当地母语为主兼顾客家话或者普通话。瑶族话主要分布在龙仙镇青云村委会瑶族村小组、贵联村委会泉洞村小组、石背村委会葱仔头小组、九曲水林场青山下村小组和黄屋村小组,江尾镇蓝坑村委会瑶族村小组、梅斜村委会瑶族村小组,坝仔镇上洞林场坞坭坑村小组,官渡镇下陂村委会河坎围村小组、镇仔娥坑村小组,翁城镇了坑瑶族村委会一、二村小组,新江镇东方村委会庙仔角一、二、三瑶族村小组、太坪村委会老蟹岭和水口山瑶族村小组,铁龙林场龙化村委老蕉坑和冷水径等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

翁源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客家文化,有3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被省、市、县政府列入各级非遗名录,其中省级项目3个(翁源客家山歌、翁城猫头狮、陈璘传说),市级项目6个,县级项目21个。目前,翁源县共有19个代表性传承人,其中省级1个,市级2个,县级16个等。

风景名胜

翁源县现有国家AAA级以上景区5个,分别为:国家4A级景区东华山风景区、国家AAA级景区梅兰谷风景区、湖心坝客家群楼、江尾农耕文化园、广东核工业教育基地。艺术场馆3个,分别为:涂志伟美术馆、翁山诗书画院、文安摄影艺术馆。其他值得游玩的景点:江尾兰花特色小镇、万艺电商文创中心等。

风景名胜有东华山、水龙宫、仙狮洞、书堂石、湖心坝客家群楼和葸茅岭八卦围等。

东华山风景区

东华山风景区位于县城东北3千米处,总面积6.2平方千米。由东华山东华寺构成。东华山属喀斯特地貌,遍布鬼斧神工的奇峰怪石。有五指山、笔架山、金龟望月山、玉兔峰、狮子山、卧佛山、天王山、骆驼峰、鸡冠石等。东华寺是东华山风景区内的寺庙。东华寺香火鼎盛时期住有数百名僧侣。民国初期寺毁僧散,仅剩遗址。

书堂石

书堂石位于官龙公路旁滃江(旧称罗江)河中,北距县城15千米,因翁源晚唐著名诗人邵谒在此截髻悬门筑室攻书而得名。旧时,书堂石为翁源十六景之一,2021年残墙高4米左右。书堂石遗址是翁源县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单位。

八卦围

葸岭八卦围地处在翁源县江尾镇,是一座鲜为人知的神秘宏伟村落,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总占地面积达23000多平方米,大围的房屋构造及规划完全按罗盘八卦样式设计建造。建筑群以祠堂为中心,左右和中后房屋按八卦层层加串,向外伸延,共有1653间房,89条街巷。

湖心坝客家群楼

湖心坝客家群楼位于翁源县江尾镇南塘村,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年),占地150公顷,共有59座围楼。群楼坐落别致,视野开阔,集古、奇、朴、幽于一体,千姿百态,形成楼外有楼、楼中有楼,仙阁群楼,前呼后应;群楼小巷连大街,纵横有序,红麻石砌井,鹅卵石铺巷,流水拱桥,鲤鱼吐水,大门屏风,龙凤呈祥,雕梁画栋,相互辉映。

兰花长廊

长廊主要位于翁源江尾镇松岗至中村沿省道245线15千米两旁,由70多家兰园组成。2016年,长廊兰花种植面积已发展到8000多亩,培植国兰和洋兰品种达1000多个,兰花远销国内外,并在全国兰花博会获得100多个奖项,形成全国最大的国兰生产基地,被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兰花之乡”称号。

三华李观光园

三华李观光园位于翁源龙仙镇三华村。省道官龙公路贯穿通过,距106国道约15千米,县城15千米。是粤北地区富有特色的农业观光园之一。观光园已开展农业观光,花果采摘,农家乐等活动。滃江河贯穿通过,可竹筏、漂流等水上娱乐活动。

九曲水生态旅游度假村

度假村位于翁源县九曲水林场下经区,距县城七千米,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绿树荫郁,碧湖环绕;主要由主楼和四栋豪华别墅组成,设有豪华套房、标准双人房、餐饮包房、特产台和可容纳20—150人的中、高档会议室,并建有乒乓球、爬山、高尔夫球练习场、篮球场、羽毛球、脚踏船、烧烤台车等配套娱乐活动设施,可同时接待200人会议和宴会,是一家集餐饮、客房、商务、会议、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型度假村。

仙湖度假村(跃进水库)

仙湖度假村位于县城东南13千米处,省道S244线从中通过。度假村属森林山谷型自然风景区,水库发源于海拔1200多米的青云山,位于崇山峻岭的峡谷中,库容量近2000万立方米,周边是100平方千米的茂密森林,非常幽静。这里是碧水蓝天,鸟语花香,亭台阁榭,可供游客烧烤、垂钓、泛舟游览、登山观光、采摘奇花野果等。度假村拥有豪华客房,风味餐厅,可品尝山地鸡、大头鱼、山水豆腐等农家菜,这里还是翁源县自驾车旅游者协会接待基地。

宝庆寺遗址

据明嘉靖三十六年《翁源县志》载:“宝庆寺在县西南十里”;另据清朝同治六年编《韶州府志》载:“宝庆寺在翁源县八里长安乡宋(应为唐,此乃《韶州府志》误记——引者注)宝历间永禅师创,宝庆间修,因名焉,明洪武间复修”。据《南华史略》第125页记述,六祖惠能晚年曾收弟子定慧,当惠能圆寂(713)后,定慧便回到了家乡翁源。定慧回翁后继续传承佛教文化,先在净源山(今翁源新江双石村)筹建定慧禅院(据《韶州府志》),又在翁山(今龙仙镇桂竹村石牙子)建翁山寺,后又在长安乡岩前铺(即今翁城胜利村杨桃曾灌塘处)选定寺址欲建寺,终因病重圆寂(760),未能如愿。其弟子永禅遵从师嘱,于唐宝历初年(825)建起宝历寺。该寺历经四百年后,寺场残破不堪。及至宋宝庆初(1225)大修,因朝代更迭,遂改名宝庆寺,寺名一直沿用。2004年,作者到翁城胜利下曾采访“宗圣渊传”清代古楼,偶见野草丛中有一青花岗石便桥,细辨,乃明嘉靖三十年(1551)辛亥岁十二月初三,翁源、英德两县各乡信众舍财重修碑记,距今已有四百余年。民国末年,仍有和尚拜佛念经。建国后的“公社化”运动,寺场砖墙被拆。“文革”岁月,明代碑记移作便桥,承梁石墩搬至大队部,宝庆寺顿成废墟。又发现宋朝宝庆初年由信士林世福同妻黄一娘、信士丘胜施同妻林一娘捐赠的精美青花岗刻字承梁石墩两具。

寺场以翁城西山、高寨子为背景,以马东、桂湖列山、大腊岭为屏障,寺前左有木鱼岭,右有棒槌亘,门口莲池横列,池中淤泥厚积,此地出产的莲藕色白、细长、幽韧、味香,为少有的地方特产。寺场左右,两水归池,源泉清冽。虽涓涓细流,亦四季不断,直引大殿中央,极具佛门地理要素。

岩庄八角庙

八角庙始建于清康熙40年(1701),已有300多年历史。共五层八角,高26.7米,除首层用沙质石砌结外,其余各层均用青砖砌结。传说外墙曾人工打磨过,外形美观完整,不斜不裂,历经漫长岁月,仍巍然矗立,是该县现存最高层的一座古塔,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当地人传颂:此塔设计者曾绞尽脑汁花心血定点于塔前60米的一口方形水井中,遇太阳高照,塔身即倒影于水井中,形似笔躺墨砚,寓意文人辈出。

地方特产

翁源是“中国三华李之乡”、“中国九仙桃之乡”、“中国兰花之乡”和“全国最大的国兰生产基地”。农作物以水稻、蔬菜、甘蔗、花生、大豆为主。三华李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三华李六里柑九仙桃黑皮蔗、马牯塘莲等名优特产久负盛名,江尾米面、周陂冰花饼等客家小食别具特色。溪黄草茶白糖缫丝户外家具等名牌产品享誉国内外。

三华李

起源于翁源县的三华李,以龙仙镇三华村种植的三华李为最佳,1986年被广东省评为省优质稀有水果, 广东省十大名、优、稀、特水果之一 。三华李明末开始种植,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称为夏令果王。三华李品种繁多,有鸡麻李、白肉鸡麻李、大密李、小密李。以大密李和小密李为主要品种。芒种后,夏至前后成熟。果型白里透红,闻之清雅芬芳,入口无涩且有蜜味,爽脆清甜满口香。

翁坝金鸡茶

始产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至2020年已有近五百年历史,是翁源县特产茶,栽植主要分布在坝仔镇,因产区在坝仔镇金鸡村而得名“翁坝金鸡茶”。茶叶清香提神,耐人寻味,茶叶具有药理作用的主要成份是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等。

九仙桃

原产地在江尾镇的九仙村,俗称仙桃, 广东省优稀水果之一。九仙蜜桃,个重约200克,果大核小,果身饱满,皮红肉白,皮外层有红色小星点,肉质爽脆,蜜味浓香。

江尾米粉

江尾米粉产于江尾镇,历史悠久。米粉选用山泉水和当地精米制作而成,从磨浆、蒸面、晒面到切面、晒干包装等皆用手工工作。米粉外观晶莹透明、面条均匀、煮炒皆宜、入口软滑清爽。

蔬菜

翁源全年蔬菜种植面积26万亩以上,特别是荷兰豆是粤北最大的反季节荷兰豆种植基地,年种植面积7万亩,总产8万吨。翁源产荷兰豆豆型平直、大小适中、色绿鲜嫩、标豆率高。

糖蔗

全县种蔗农户4600户,其中,30亩以上大户200户,种植面积占糖蔗面积70%以上,建成7个比较大型糖蔗基地,全县糖蔗种植面积达6万亩。

蚕茧

韶关市农业企业之一的翁源县信达茧丝有限公司是集贸、工、农、科为一体的股份制民营企业。桑园面积2.7万亩,年产茧3.5万担。蚕桑专业村30多个,种桑养蚕户近5000户。拥有现代化缫丝厂一家,年产优质生丝200吨,优质丝棉胎1万张。

兰花

江尾镇仙鹤群山环抱,山峦叠翠,空气清新,无“三废”污染。独特的山地气候非常适宜兰花生长,以仙鹤兰花种植基地有限公司为依托,在省道S245线两旁江尾镇仙鹤建设3千米长兰花长廊,面积7000多亩,是全国最大的国兰生产基地。有20户台商落户,品种100多个。

马牯塘莲

马牯塘莲产于龙仙镇马牯塘村,为当地特殊土质所出特产,莲藕小而长,皮白带星点,质脆,味殊香,煲炒咸宜,远近驰名。

果蔗

产地分布在翁城、新江镇,果蔗向龙仙、江尾等镇发展。翁源产的果蔗汁多、质脆、口感好。全县种植面积近3万亩。

作珍芝麻冰花饼

翁源特产的作珍芝麻冰花饼采用祖传秘方,精选本地优质花生、芝麻、冰糖、冰片糖等原料,经过多道工序加工精制而成。是享誉粤北及广东省的绿色食品,曾荣获第二届中国食品展销会金奖。

著名人物

翁源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孕育出不少名人志士,有晚唐诗人邵谒,明朝抗倭名将陈璘,当代旅美华人、全美油画家协会原主席、油画大师涂志伟等。

荣誉称号

2008年12月,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授予广东省翁源县“中国兰花之乡”的称号。

2020年3月,获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予以通报表扬。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确认翁源县为2019年国家卫生县城。

2020年7月10日,入选2020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

2020年12月,被评为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百佳示范县市。

2016年,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

2022年7月,入选广东省“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省级试点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