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0 08:29
翟万益,1955年12月生于甘肃平凉,祖籍陕西三原。国家一级美术师。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进修于北京大学考古系。现为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专职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1997年获甘肃省政府“敦煌文艺奖”三等奖,2000年获甘肃省政府“敦煌文艺奖”一等奖,获中国书协“德艺双馨会员”称号、中国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论文获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全国隶书学术研讨会一等奖,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五、六,七届书法篆刻展,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届中日自咏诗书展等展出,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并收入多种专集。出版有《砖刻拾缀》、《翟万益篆刻集》、《翟万益书法集》、《万益集契集》,书论、书评及诗文等散见于各种专业报刊,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曾专题报导。
翟万益,1955年12月生于甘肃平凉,祖籍陕西三原。国家一级美术师。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进修于北京大学考古系。现为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专职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
翟万益先生1997年获甘肃省政府“敦煌文艺奖”三等奖,2000年获甘肃省政府“敦煌文艺奖”一等奖,论文《殷卜书法的叛逆——周原甲骨书法探微》获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全国隶书学术研讨会一等奖,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五、六,七届书法篆刻展,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届中日自咏诗书法展并展出,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并录入多种专集。出版有《砖刻拾缀》、《翟万益篆刻集》、《翟万益书法集》、《万益集契集》,书论、书评及诗文等散见于各种专业报刊,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曾专题报导。
1994年书法家翟万益的作品《砖刻拾缀》出版。
1997年书法家翟万益获甘肃省政府“敦煌文艺奖”三等奖,《翟万益篆刻集》出版。
2000年书法家翟万益获甘肃省政府“敦煌文艺奖”一等奖,获中国书协“德艺双馨会员”称号、中国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出版了《翟万益书法集》。
2003年书法家翟万益的《万益集契集》出版,同年书法家翟万益的书法上邮票。
2004年2月书法家翟万益在乌鲁木齐市举办了书画联展。同年书法家翟万益《万益印集》出版。
2005年书法家翟万益关心贫困教育、救济等慈善事业。
2006年书法家翟万益诗歌集《北国放歌》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7年书法家翟万益荣获“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同年获《书法》中国书坛2007年十大年度人物称号。2008年书法家翟万益被甘肃靖远煤矿聘为“荣誉矿工”,他的许多业绩和书论、书评、诗文散见于各种专业报刊,中央电视台、甘肃电视台、兰州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曾做了专题报道;11月书法家翟万益被评为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同年书法家翟万益的《中国篆刻百家·翟万益卷》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2年2月书法家翟万益著《霜桥履迹》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2年3月著名书法家翟万益的新诗集《天籁横吹》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2年6月书法家翟万益在甘肃美术馆举办“天工开物”篆刻艺术展。
2015年12月8日,任中国书法家协第七届副主席。
刘云鹏
翟万益先生是一位全能性书法家,见长于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创作,砖刻、篆刻、隶书、草书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其以甲骨文书法享誉当今书坛。本文仅对先生的甲骨文书法试做一分析,探求其创作方法和艺术成就。
甲骨文从1899年发现以后,为研究我国商朝历史、文字语言、书法艺术等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百年之间人们对甲骨文研究的范围仅限于历史和语言文字学方面,这期间虽然有一些零散的关于甲骨文书法的评述和研究,但不成体系,误解也不少,甲骨文书法创作也只停留在初步探索阶段,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即使在书法热高温不下、创新之声呼之不断的今天,从事甲骨文书法创作的人很少,成功者更少。为什么甲骨文书法会遭到如此冷遇呢?因为百年之间从事甲骨文书法创作的主要是文字学家,由于他们在学术界的声望,所采用的方法和观念不论正确与否往往会产生效应,成为世俗评判后来者的标准。考察前人的甲骨文书法创作,主要是对甲骨文线条的临摹,或借用小篆笔法,这些方法将甲骨文书法的取法并未引上阔坦途,而是逐渐引向僵死,故而要进行甲骨文书法创作首先要冲破前人的阴影。其二,甲骨文释读困难给书法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局限。其三,甲骨文书法创作不像其他书体有现成的经典作品可以直接学习,也无现成的观念意识可供参考。所以要进行甲骨文书法创作不但需要对传统书法的深刻理解和继承,而且需要渊博的书法理论知识及对书法发展史的深刻理解,在浮躁心理充斥书坛的今天,面对成功率低、风险大的新领域开拓,很少有人愿意且有能力敢涉入甲骨文书法创作这一领域。
青年时代的翟万益先生就选择了甲骨文书法研究和创作,经过二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在自己的书法艺术领域中筑起了一座金字塔。先生鉴于当代在书法创作上普遍存在着对古文字杜撰臆造的做法,下定决心在自己的甲骨文创作中坚决杜绝这一现象。为突破古文字这一关他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先从《说文解字》开始。为了达到对篆法准确无误的理解和在书法创作实践上的自如应用,时常通读《说文解字》,为了更深入的研究《说文解字》,便拜师于何九盈先生门下钻研《说文解字》,在《说文解字》的学习和研究花费了五六年的时间。而后上溯到金文文字的研究,认真钻研高明先生的《古文字通论》和马承源编的《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等金文著作。之后才着手于甲骨文文字的学习和研究,一方面是对龟版进行长期的临摹,另一方面是对前人在甲骨文考释和运用方面的成果进行对比研究,找出一些误解和错误,来加深对甲骨文的研究。要进行甲骨文书法创作,不能只是对龟版内容的抄录,还需要将甲骨文单个文字创作成文学作品,因为殷人的遗存只是保留了哪个时代的实用文学,并没有解决我们当代人所需要的文学内容,这是甲骨文书法创作最为困难的问题之一。百年之间有许多著名的甲骨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工作,并未能完全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当代人要开展这项工作,较之80年前罗振玉首集联句时,在文字考释上并没有很大的优势,于省吾先生在其《甲骨文字释林》自序云中说 “(甲骨文字)已被确认的字还不到三分之一,不认识的字中虽有不少属于冷僻不常用者,但在常用字中之不认识者,所占的比重还是相当大的。……所以说目前在甲骨文字的考释方面,较诸罗(振玉)、王(国维)时代虽然有所发展,但进度有限。” “20年前他这番话今天仍旧适用,可见甲骨文的读释是十分困难的。有人宣称在短期内释出多少字,断不可信”(李学勤语)。要进行这项工作困难很大,就如在纤细的钢丝绳上行进,大部分人因畏难而怯步,但是要在甲骨文书法创作中获得自由,必须要解决甲骨文从占卜文学转向文学语言的问题。先生不畏艰难,毅然走上了这条纤细的钢丝绳上。先生先从集诗联开始,在集诗联时严格按照文字学上已考释确定的字为准,决不生编乱造,同时坚守不因为甲骨文释读的限制而降低对意境的营造。他花了二十年的时间集三百诗联,目前出版的《万益集契集》收集一百诗联,这些对联和诗文对仗工整,韵味深远,深受方家好评,为当今书坛进行甲骨文书法创作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本。摆脱甲骨文释读困难给书法创作带来的限制仅仅是甲骨文书法创作的第一步,更困难的是要在甲骨文书法创作中取得成就,就需要对甲骨文在用笔、用墨、章法方面进行充值,这是对书法领域的拓展,是一次原创性的创新。面对这一困难,并不是通过长期的临摹所能达到,必须具备渊博的书法理论知识和对书法发展历史深刻的理解,具有对书法哲学的把握和敏锐的洞察力。先生经过几十年对中国文化和书法理论的刻苦钻研,形成了具有现代艺术观念的书学思想,使先生在甲骨文书法研究时能切入到书法本质,能站在文化、艺术的高度,站在当今时代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审视甲骨文。先生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在甲骨文书法创新上获得成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形成了有自己特点的书法语言,体现出一种“篆意草情”的风格。仔细分析翟先生的甲骨文书法,有以下几个方面已突破了前人。
一、对甲骨文书法的取法范围和审视角度的拓展,突破了前人仅以甲骨文来审视甲骨文书法的狭隘观念。前人在甲骨文书法的取法上局限性很大,仅限于甲骨文本身,以还原甲骨文的原貌为追求目标,把甲骨文的取法引向越来越窄的道路。今人进行甲骨文书法创作时,往往会踩上前人的脚印而寸步难行,四顾茫然,无路可走时只能放弃。由于先生有着对书法发展历史深刻的理解和对书法哲学的把握,在甲骨文书法研究时不但
能根植于殷商甲骨文化环境,用贞人的思维方式来关照甲骨文书法,并且将甲骨文书法放在书法史的大环境下,站在一个大书法的角度来思考、审视,紧密联系三千年的中国文化和书法发展史,在三代文化和汉唐文化范围中寻找新的营养。便纵向的向楚简和大草取法,将楚简材料溶入甲骨文书法中,从楚简墨色的舒张、笔道的轻重、笔速的快慢中体味与甲骨文的差异,来增强甲骨文线条的活力;从大草中体味用笔、用墨的变化,以增强甲骨文线条的动感。横向的向金文寻找互补,吸取金文中的“润”来弥补甲骨文中的“劲”。因此先生的甲骨文书法有很大的丰富性,这种丰富性决不是对某家某派,或那种书体、碑帖简单的加、减,而是对传统的消化以后的必然结果。所以先生的甲骨文书法既不重复古人,又能根植于传统。先生打破了前人在甲骨文书法创作、取法范围上的狭隘性,拓展了甲骨文书法的取法范围,为当今书法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取法观念,二、用笔的突破。前人在甲骨文书法的用笔取法上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对甲骨文线条的忠实临摹,追求与甲骨文原始线条的形似;另一种是采用清人小篆笔法。这两种方法将甲骨文书法的用笔逐渐引向僵死,延续前人对甲骨文线条的认识是条死路。但是要走出一条心路,必须把握这样一个度,即甲骨文书法作为一种独立于其它书体的新书体,必须在用笔上保持甲骨文的特性,如果没有甲骨文的用笔特性,只有甲骨文文字结体,完全借用篆书或汉简的笔法,则不能称为甲骨文书法。所以必须对甲骨文的本来线条应进行重新认识。先生便摆脱近代及现代人的一些错误观点的干扰,采用当代科技手段,用一种现代的、历史的眼光考察甲骨文。经过对甲骨文书写主体、用途以及当时人们对待甲骨文的观念等方面的分析,指出贞人占卜契刻时,对于龟版,如今人对纸张一样熟悉,对每个文字,每句话都熟于心中,所刻画的文字线条不应是生疏的。他发现甲骨文有大量弧线存在,存在圆转,刻画笔道也存在起伏,不是生硬方折,直来直去的僵死线条,而是注入了情感,具有生命的线条,这些线条表现出了刻画者对美的自觉追求。
对甲骨文线条进行全面认真考察之后,放开眼界从楚简、金文、草书的用笔中吸收营养,吸收了楚简的自然和灵动,金文的力度和质感,草书的飞动和流畅,形成了一种“篆意草情”的用笔观念。用笔上丰富性也为先生进一步向前发展提供一个极大的空间,不像当今书法家尽早为自己营造一个窝棚,作茧自缚。欣赏先生的甲骨文书法就会发现一种用笔上的整合,这种整合又不是以舍弃甲骨文本来的用笔为代价的。三、用墨的突破。林散之先生有言:“古人千言万语,不外笔墨二字”,书法作品的精气神采来源于墨,墨是书法作品生命气息的源泉。在书法创作上,不仅存在着用笔上的创新,还有用墨上的创新。但是前人的甲骨文书法创作在用墨上变化并不大,不如其它书体丰富,只偏重于用浓墨,以增强线条的力度,追求金石之气为目的。翟万益先生打破近代在甲骨文创作中运用小篆式的墨法,而是浓淡并用,不仅体现在整幅作品用墨的基调上,而且体现在每个笔画中,处处表现出浓淡交错,寓淡于浓,浓中带淡的效果,浓淡干湿能够随心所欲。更重要的是将大草用墨之法运用到甲骨文书法中,又加之用水之法,墨色润而活,涨墨、飞白应用自如,有时惜墨如金,有时破墨如渖。笔墨的含量在整个书写过程中呈现出曲线运动,墨色伴随书写过程展开,随同点画、字型、章法变化而变化,并参与到整体节奏感的表现中,使作品有很强的音乐效果。
四、章法的突破。由于甲骨文可释读的文字较少,要进行书法创作必须进行文学的创作。翟万益先生目前主要集诗联,但大部分是联句,如果仅仅书写对联形式,显然存在着章法上的单调性,并且不能充分的表现甲骨文书法。先生便将联句写成了斗方、扇面、中堂、横批等形式,在章法上紧紧依靠龟卜,消除界格的框定,块面之间相互取势,文字排列任其自然,正文、落款和印章有机结合,彼此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使其甲骨文书法在章法形成动态平衡的张力,表现出极大丰富性,将甲骨本有的精神气质充分张扬出来。尽管翟万益先生在甲骨文书法的章法应用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此,“我还是本能的承袭甲骨文之后书法经典的排布形式,并没有接近甲文所具有的丰富的章法构成,这是日后功课的内容”。这种对自我“检讨”表现出了先生对艺术追求的永不满足,同时也表现出了先生的真诚和自信,相信先生必将在甲骨文书法的章法研究上取得更大的突破。翟万益先生在甲骨文书法的取法、用笔、用墨、章法等方面取得突破前人成功,弥补当今书坛缺少原创性创作的不足,并为当今书法创作提供了一种新观念。但是,先生的追求并不限于此,他深感当前甲骨文创作现状不足,希望通过努力把前人的研究转化为一种实际的运用,编著一本《甲骨辞韵》,真正为甲骨文开通一条应用的通途,不断扩大甲骨文的适用范围,使甲骨文书法不但形成与其它书体可以相提并论的繁荣,而浸透到当代人的生活中去。先生正值创作的高峰,相信将在甲骨文书法创作方面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功,一定能为甲骨文书法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发表于2004年11期《中国书法》
黄德琳
向来学书能自成面目者,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广收博取,或遍临百碑,或涉猎多家。即从纵向逆源探流,也从横向学习借鉴,不断临习,不断积累,不断吸纳众家之长,又不断明晰自我的审美取向和艺术个性,逐步形成自己的书法艺术风格。二是以己所好,专攻一家,穷年累月,不断深入,不断提炼,不断演化,借助自己的学养与才华,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特长,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面目。在书学史上,由此二途而成就者,都不乏其人。因它们各有所长,只要能融会于心,皆有所得。
翟万益 先生之于篆书,独钟情于甲骨,二十余年来孜孜不倦。余读其《万益集契集》,书中收录皆自作诗联近百幅,均集契文书之,这首先需要他在诗、联的创作方面,在古典文学的修养上,要具备一定的功底和才华,因为它决不会像随手抄录古诗联那样来得容易和轻松。其次是甲骨文用字字数有限,有无法考证者又不能随意臆造,若改文以就字,虽得方便,然又易损文意,故左右为难。其三是甲骨文字造型简洁,以此完成一部大集子,品种过于单一。其四是在近百幅作品中绝大部分是联句,如果在形式和章法上不强调变化,千篇一律,必然乏味。可见出这样一部集子,不独书法,还要求作者有作文用字方面的学问功底,所以不易。
然单就书法而言,我们所见到的契文遗存,多是以刀刻骨,刀利骨硬,片甲小字,因受卜辞辞文和功用的局限,虽然能表达出爽利、简洁、明净、整饬等种种意趣,但其形制、结字和线型等毕竟不是非常丰富,而翟万益先生却充分发挥毛笔、烟墨、宣纸的特殊功效。在形式上以对联、团扇、折扇、斗方、横幅、中堂、条幅等变化其间,使版式排列避免单一而造成的枯燥。在章法布局上或规整、或错落、或行列疏朗、或紧密咬合、或大片留白、或适以行草配合,使本来单调的一种书体呈现出种种不同形态。在字法造型上,虽忠实于原契文,但却在疏密、长短、方圆、曲直、奇正、伸缩等诸方面进行适度的夸张、变形而弥觉生动。在用笔用墨用纸方面,更是利用柔毫水墨在各种不同性能的宣纸纸质上产生的效果,强化枯湿浓淡、粗细坚柔、笔落笔起、毫铺毫敛、提按转折,使痕迹鲜明,运动感强烈,使人能感觉到作者尽情挥洒的风采。这种通过笔墨达于性情的作品,豪宕奔放,极富写意韵趣。可以说,他以笔墨意趣作为书写契文的基本出发点,并由此及于结字,及于布局,及于通篇气象,以多种书法语汇,完成各个不同的艺术造境,使人得到丰富新奇又各不相同的艺术感受。因此,与其说是作者在集契文作诗联,还不如说是作者借契文这个载体在挥写,并通过挥写来表达其审美情趣和书意境界。它与刀刻于骨的甲骨小字相较,呈现给我们的已是另外一种面貌、另外一种形态、另外一种感受、另外一种语境,这也可以说是他由一门深入,不断演化,最终形成个人风格的结果。
2024年10月19日,举办的书法家赵世峰蝉联“中国书法兰亭奖”庆祝会在兰州举行,并个人全额出资,现场为赵世峰颁发“万益书法奖”奖励1万元。
本词条由康学杰、李清等人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