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衍

更新时间:2023-08-31 01:20

《老子衍》是明末清初王夫之创作的注释著作。

船山自序

昔之注《老子》者,代有殊宗,家传异说,逮王辅嗣、何平叔合之于乾坤易简,鸠摩罗什、梁武帝滥之于事理因果,则支补牵会,其诬久矣;迄陆希声、苏子由、董思靖及近代焦竑、李贽之流,益引禅宗,互为缀合,取彼所谓教外别传者以相糅杂,是犹闽人见霜而疑雪,雒人闻食蟹而剥蟛蜞也。老子之言曰“载营魄抱一无离”,“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冲气以为和”,是既老之自释矣。庄子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是又庄之为老释矣。舍其显释,而强儒以合道,则诬懦;强道以合释,则诬道;彼将驱世教以殉其背尘合识之旨,而为蠹来兹,岂有既与!夫之察其悖者久之,乃废诸家,以衍其意;盖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矣,见其瑕而后道可使复也。夫其所谓瑕者何也?天下之言道者,激俗而故反之,则不公;偶见而乐持之,则不经;凿慧而数扬之,则不祥。三者之失,老子兼之矣。故于圣道所谓文之以礼乐以建中和之极者,未足以与其深也。虽然,世移道丧,覆败接武,守文而流伪窃,昧几而为祸先,治天下者生事扰民以自敝,取天下者力竭智尽而敝其民,使测老子之几,以俟其自复,则有瘥也。文、景踵起而迄升平,张子房、孙仲和异尚而远危殆,用是物也。较之释氏之荒远苛酷,究于离披缠棘,轻物理于一掷,而仅取欢于光怪者,岂不贤乎?司马迁曰”老聃无为自化,清净自正”,近之矣。若“犹龙”之叹,云出仲尼之徒者,吾何取焉!岁在旃蒙协洽壮月乙未,南岳王夫之序。

旨趣

《老子衍》作于王夫之37岁(公元1655年)时,关于作《老子衍》的旨趣,王夫之在《老子衍》自序中有清楚的剖白:

昔之注《老子》者,代有殊宗,家传异说,逮王辅嗣、何平叔合之于乾坤易简,鸠摩罗什、梁武帝滥之于事理因果,则支补牵会,其诬久矣;迄陆希声、苏子由、董思靖及近代焦竑、李贽之流,益引禅宗,互相缀合,取彼所谓教外别传者以相糅杂,是犹闽人见霜而疑雪,洛人闻食蟹而剥蟛蜞也。……夫之察其悖者久之,乃废诸家,以衍其意;盖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矣,见其瑕而后道可使复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王夫之作《老子衍》首先是要抉发《老子》原义。他认为,历代著名的《老子》注疏多歪曲《老子》原义,如何晏王弼以玄学注老,鸠摩罗什、梁武帝以佛教义理注老,陆希声、苏辙等以禅宗注老。王夫之不满意此等方式,他自定的原则是,深入《老子》之中,研究其真实思想,找出老子著作此书的缘由,并说出其缺失何在,而说出其缺失则正道自见。

《老子》的缺失最重要的是三个方面,一是老子有见于凡俗之鄙陋、浅薄,故意提出相反之论,以显出自己的超脱。因是有激而故反之,所以又陷入相反的一偏。有陷溺就不公。二是老子对一些方面偶有所见,就将此偶见持为一般原理,以为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而因所倚所持多为偶然之见,非为正道,故“不经”。三是老子历记成败教训,有一些慧识,而穿凿之以为历史通则并数数张扬,这将招致祸害。王夫之认为,总的说,老子之道貌似玄奥,历来研究它的人也以玄奥的文理诠释它,但实则老子之术比起儒家之道来甚浅。儒家之道的核心,在王夫之这里,就是“文之以礼乐以建中和之极”。中和之极是儒家的形上学,是治人事天的最高原则,其依据则为太极、天、皇极、命、道、理、中和等哲学范畴。礼乐是它的具体表现。礼乐贯彻于上至国家,下至家庭、个人的行为,就是所谓“文”。此文统指文治、文采、人文化成等。在王夫之看来,这些方面才是真正深刻的,这个深刻表现在从天道到人事、从知到行、从物到心的一切方面。这个深刻是老子所梦想不到的。

《老子》之旨究在何处?司马迁的一句话“老聃无为白化,清净自正”庶几近之。王夫之在《老子衍》中对老子的解说与评论,多就此点发挥。进一步说,老子之旨具体表现为“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的本体论。“ 冲气以为和”的宇宙论,和“载营魄抱一无离”的修身治国论,这三个方面是《老子》对自己宗旨的诠释。如用庄子韵话来为《老子》宗旨做注脚,则“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形,缘督以为经”(《庄子·大宗师》)一语即可概括。以上所说的“激俗而故反之,偶见而乐持之,凿慧而数扬之”多从老子学说的形式上着眼,若从内容上说,似乎在“知白守黑”,“欲取先与”这个方面,王夫之将此视为阴谋机诈之术。这一点王夫之在《老子衍》中虽未明确道出,但在他晚年解说《庄子》时,在老与庄的对比中数次称说此意。如《庄子解·天下》关于庄子一节的评论说:

 庄子之学,初亦沿于老子,而“朝彻”、“见独”以后,寂寞变化,皆通于一,而两行无碍,其妙可怀也,而不可与众论论是非也;毕罗万物,而无不可逍遥;故又自立一宗,而与老子有异焉。老子知雄而守雌,知白而守黑,知者博大而守者卑弱。其意以空虚为物之所不能距,故宅于虚,以待阴阳人事之挟实而来者穷而自服;是以机而制天人者也。《阴符经》之说,盖出于此。以忘机为机,机尤险矣!若庄子之两行,则进不见有雄白,退不屈为雌黑;知止于其所不知,而以不持持者无所守。……其高过于老氏,而不启天下险侧之机,故申、韩、孙、吴皆不得窃,不至如老民之流害于后世。

详味此段大有深意的话,可知,第一,庄子之学出于老子而胜于老子。王夫之认为,庄子之学本沿老子守柔谦下、清净自守之学。但庄子抛弃了老子的道的超越性,对老子的理想人格加以体悟、提升,作为本体的指代符号,即所谓“朝彻”、“见独”、“廖天一”、“未始出吾宗”等。庄子将此超越的本体与现象界的事物打通为一,使它们体现于一人之上,此之谓“寂寞变化,皆通于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