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13 19:05
衰老是人类个体生活史无法回避的经验和不可逆转的流程,它既是一个生理变化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和文化过程;晚年是生命周期或人生的基本阶段,其中充满着文化意义的建构和社会制度的安排;死亡作为衰老过程和晚年的终结,则是任何社会与文化均必须设法予以应对或接纳、消化的最为重要的生活事件。老年人是任何社会与文化均必然存在的年龄组群,其社会地位、职能及其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均不能等闲视之。在既定的社会或文化里,相同年龄组群的人们往往可能拥有一些相近的人生经验,并因此具有一些近似的记忆、情感和认知,而在不同的年龄组群之间既可能形成辈分差异和代际隔膜,也可能构成文化传承的链接和社会体系的延续。由于老年人类学对上述诸多问题的研究,能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学对于人、社会和文化的全面、系统而又深入的理解,因此,它也堪称是当代人类学中最具潜力和前景的分科方向之一。
人类学本是一门关注人及其文化的学问,它从较早时起就着重关注有关“年龄”的研究,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西方各发达国家社会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凸现,于是,也就应运而生地在人类学领域里发展出老年人类学的分科方向,出现了对不同社会与文化里的“衰老过程”和人生历程的“晚年”阶段从事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以及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的年龄组群进行更加深入和专门性探索的人类学研究。伴随着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全球化成长,各国的老龄化问题相互影响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日益广泛的关注。与此同时,老年人类学也在国际人类学界逐渐成为热门的学术话题。
在老人和文化的关系研究上较为重要的研究者为美国的库拉克。由于库拉克和爱德生的共同研究,开辟了老年人类学在工业社会中的研究。
他们以居住在沙弗拉斯克435名老人为对象对现代美国社会的老人和文化的关系作了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1.老年作为人一生很重要的一个阶段且强烈地为文化所限制;2.像在美国这样的高度工业社会中,价值取向为生产、劳动,年轻的社会中的老人为了适应好的老年生活,成为人生奋斗目标的一个阶段;3.在美国社会中老人层特有的价值和其社会的中心价值不同,形成老人文化的特殊的价值结构,存在着再社会化的过程。
在特定的文化中,老人如何能更好地适应老年生活,对这一过程的研究是人类学者的重要责任。库拉克和爱德生对这一过程以美国社会为例,提出:1.要承认身体和脑力的变化,面对现实,改变自己的生活和思维方式;2.进一步规定自己的生活空间,例如随着配偶的离去取而代之的亲友关系等;3.以电视来代替电影以达到满足感更具有现实性;4.进一步对自己作出评价,使自己看到对社会还能有余热奉献'从工作本位向家庭本位的转变等;5.要重新调整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老年化理论,包括:角色理论、活动理论、撤退理论、超越老化理论、连续性理论、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理论、生命历程视角、老年化的后现代理论。
杨晋涛博士的著作《塘村老人》,很可能是中国第一本非常明确地以“老年人类学”为主题的民族志专著。
老龄化与老年人研究委员会创办了《跨文化老年学学刊》和《人类学与老龄化季刊》等杂志,发表了大量老年人类学的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