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集乡

更新时间:2019-12-05 21:44

东北与涟水县成集、陈师、蒋庵等乡镇接壤,西南与棉花、王兴、刘老庄为邻,是市区的北大门,距淮阴城区相距18公里,京沪高速公路与S236省道贯穿全境,京沪高速公路淮安北出口位于老张集乡境内,交通便利,境内企业较多,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全乡面积50.88平方千米(2017年),辖9个行政村,91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1万亩。

概况

淮阴区辖乡。位于区境东北部,四干渠东岸,距城区20千米。南邻棉花庄镇与王兴镇,西接刘老庄乡,东与北靠涟水县。面积50.88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26016人(2017年)。辖张集、代河、玉尧、郑湾、健康、金星、孙圩、洪涯、新桥9个行政村,91个村民小组。京沪高速公路(淮安北出口在乡境内)与236省道过境。

沿革

旧时为新渡口,以张姓兴集成街后得名。1957年为张集乡,1958年更名同袍公社,1983年改老张集乡。1996年,面积40平方千米,人口2.7万人,辖老集、靳庄、金星、斗蓬、代河、桑庄、街东、前湾、后湾、八盘碾、大雄庵、川星、孙圩、桥头、洪涯、窑庄、健康、胜利18个行政村。

【2011年代码及城乡分类】320804202:~200 210张集村 ~201 220代河村 ~202 210玉尧村 ~203 220郑湾村 ~204 220健康村 ~205 220金星村 ~206 220孙圩村 ~207 210洪涯村 ~208 220新桥村

【2007年村民小组、人口数据】张集村:13组1219户5503人。代河村:7组667户2244人。玉尧村:15组1208户4421人。郑湾村:12组870户3206人。健康村:8组640户2209人。金星村:8组770户2541人。孙圩村:12组855户3044人。洪涯村:10组891户3355人。新桥村:6组550户1819人。

地理

旧时为新渡口,以张姓兴集成街后得名。1957年为张集乡,1958年更名同袍公社,1983年置老张集乡。位于县境北部,四干渠东岸,距县城20公里。面积50.88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26016人(2017年)。淮高灌公路过境。辖老集、靳庄、金星、斗蓬、代河、桑庄街东、前湾、后湾、八盘碾、大雄庵、川星、孙圩、桥头、洪涯、窑庄、健康、胜利1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等。

人口面积

全乡面积50.88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积3.1万亩,辖9个行政村,91个村民小组,26016人(2017年)。

经济发展

该镇坚持项目强乡、民营活乡、产业富乡的战略,全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8亿元,增长14.3%,全乡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实现工业总产值3.9亿元,完成工业技改投入8021万元,入库税金574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9亿元,增长32%。 投入70万元,铺设宽10米的水泥路500米,下水道1200米,供水管道500米,电力杆线500米;总投资3000万元的江苏海润高新建材有限公司开工兴建,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完善。

新增个体工商户164户,民营企业14家。新增从业人员684人,新增注册资本1560万元,入库税金574万元。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资金、土地、技术以及销售等诸多方面提供服务,加强引导。新增高效蔬菜种植业3000亩,规模高效种植业比重已达53%,比上一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发展规模猪场2个,饲养生猪2万头,出栏1万头,发展养猪科技示范户30个,带动农户600户。

财政收入实现1174万元,增长106%,与丁集、赵集一起跻身第二方阵,并实现了三年翻番的目标。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19元。全年输出劳力12465人,其中劳务输出8470人,外出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达10000元以上。

基础设施

村镇建设稳步推进,投入60万元完成9个行政村43个居住点的测绘、规划、编制任务,玉尧中心村已启动,代河、孙圩、洪涯等中心村也已完成前期规划、土地调整工作。完成改厕1200座,整治河塘8个。完成低保449户共698人,发放低保金41.9万元。投入60万元建成宿舍楼1000平方米,极大的改善了敬老院的硬件设施。投资1200万元建设占地7800平方米农贸市场,上层住房面积达12000平方米。水利建设投入113万元,完成疏浚土方工程11万方,改造电站2座,改建危桥2座,完成防渗渠2.8公里,同时完成5座生产桥、13座放水口等配套工程设。

教育卫生

投入40万元新建张集中心小学教学楼600平方米;乡中小学教学设施不断改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完成乡文化中心装修工程,建成乡电视电话会议系统,成功开通电子政务内网及老张集乡政府门户网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5%上,张集医院通过平安医院验收,代河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

计生工作

淮阴区老张集乡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人口计生工作,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创新之路。落实“三到”措施,优化服务质量。一是服务到家。老张集乡规定,凡妇检对象中如属老弱病残、行动不便的,安排工作人员上门提供服务;对计生困难户免去部分医药费。老张集乡共为计生困难户报销药费2900余元。二是补助到人。凡是持乡计生办介绍信到区计生指导站或区以上医院实施四项手术的对象,乡里给予一定的交通费补助,已累计补助4000余元。三是接送到家。凡是到乡卫生院分娩或落实计划生育措施的对象,卫生院提供免费护送到家等优质服务,并建立健康档案。 开展关爱行动,传播生育文化。老张集乡对全乡320户独女家庭、921户伤残死亡家庭建立档案,发放乡村干部通信联系卡,方便他们遇到困难及时解决。推行依法治育,打造和谐计生。他们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以及区委、区政府“一规两令”,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热情待人,着力提高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度。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将保障妇女生殖健康权利放在突出位置;认真对待信访工作,做到群众反映的问题均能妥善解决;加强政策、帮扶服务,继续推行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扶助制度,给予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多种形式的扶助,全力构建和谐计生环境。

高效农业

淮阴区老张集乡把发展规模高效农业作为“富民强乡”的重要抓手,全力打造蔬菜、生猪产业,老张集乡规模种植业总面积就达1.7万亩,出栏生猪1万头,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在发展高效农业过程中,老张集乡以龙头加基地、公司加农户为主要模式,以市级龙头企业天益食品公司为依托,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扩大订单农业规模。在2007年高效农业跨越发展的基础上,2008年新增规模高效农业4000亩,新开发种植品种2个以上,在金星、郑湾、健康村建立3个百亩连片钢架大棚,在新桥、张集、孙圩、洪涯、孙大泓村沿线种植马铃薯1000亩。发展年饲养量4万只肉鸭养殖场1个、年饲养300头肉牛养殖场1个。老张集乡还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已先后完成疏浚土方工程11万方,改造电站2座,改建危桥2座,新建防渗渠2.8公里,新建5座生产桥、13个放水口,投资额达113万元,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民心工程

“脱贫”、“破零”、“超千”三大工程是富民、富村、富财政的民心工程。2008年以来,淮阴区老张集乡党委、政府主动出击,扎实工作,全力与各个帮扶单位做好沟通、协调、配合,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大力输血,激活村级集体经济,“破零”工作成果丰硕。老张集乡五个村有“破零”任务,乡里积极与区国税局、财政局、计生委和人防办等帮扶单位联系,通过出资为对口村购买农机、筹建农资服务中心、招商引资盘活存量资产,有效激活了各村的集体经济,增强了发展后劲,预计各村可实现“破零”目标。多措并举,提升低收入农户致富能力,“脱贫”工作进展顺利。面对多达1386户低收入户的艰巨脱贫任务,该乡主动出击,与新华书店国税局、计生委、人防办、申雅密封件公司共同商讨,一起深入村组农户调研,同时采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高效农业、鼓励扶持创业等多种措施,积极为农户“脱贫”找路子、出点子,详细制定脱贫计划与方案,着力帮助低收入家庭增强发家致富的能力。广辟财源,增强财政发展后劲,全力巩固“超千”成果。2007年,老张集乡财政收入达到1174万元。为巩固“超千”成果,老张集乡狠抓招商引资,全力加快税源开发,着力强化税收征管。招商引资是富民强乡的关键措施。老张集乡2008年建成可纳税的企业有淮安市多维网架材板有限公司,预期可实现年税收100万元;即将投产的海润涂料厂,年底可实现税收120万元。税收征管方面,老张集乡进一步加大契税、耕地占用税等挖潜力度,将任务分解到月,力争11月底实现超千万元。1-8月份,该乡已完成财政收入776.67万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67.5%。

文明创建

淮阴区老张集乡在新农村建设中,着力抓好“清”、“建”、“创”,坚持三轮驱动,全力推进乡风文明,成效显著。“清”,就是指全面实施“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促进农民文明行为的养成。以创模和秸秆禁烧活动为契机,广泛宣传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让广大干部群众明确“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内容,将“三清”工作化为大家的自觉行动,使老张集乡脏、乱、差现象有了明显改观,基本实现了村容整洁。“建”,主要是指“建路”、“美园”。2008年以来,老张集乡已累计投入520多万元资金,铺设了6条总长12.16公里的环乡水泥路、砂石路,完成新、改建农村“三格式”厕所3600座,新建村级垃圾池25座,投资3000万元建成农贸市场,环境秩序得到有效整治。该乡通过深入宣传发动群众,大力开展“美化家园文明活动”,以家庭美化亮化推动村容卫生整洁,以家庭文明促进乡村文明。“创”,是指全面推进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农民文明素养。老张集乡通过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五好标兵户”、“五好家庭”等系列文明评选活动,以“评”引导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从而带动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