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08 18:55
老虎刺(Pterolobium punctatum Hemsl.),豆科老虎刺属木质藤本或攀援性灌木,高10米。幼枝银白色,小枝具棱黑色;叶基部有成对黑色托叶刺,羽片小叶对生毛密黄色;花腋上生或在枝顶排列成圆锥状;荚果发育部分菱形;种子单一;花期6-8月,果期9月至翌年1月。
木质藤本或攀援性灌木,高3-10米;小枝具棱,幼嫩时银白色,被短柔毛及浅黄色毛,老后脱落,具散生的、或于叶柄基部具成对的黑色、下弯的短钩刺。叶轴长12-20厘米;叶柄长3-5厘米,亦有成对黑色托叶刺;羽片9-14对,狭长;羽轴长5-8厘米,上面具槽,小叶片19-30对,对生,狭长圆形,中部的长9-10毫米,宽2-2.5毫米,顶端圆钝具凸尖或微凹,基部微偏斜,两面被黄色毛,下面毛更密,具明显或不明显的黑点;脉不明显;小叶柄短,具关节。
总状花序被短柔毛,长8-13厘米,宽1.5-2.5厘米,腋上生或于枝顶排列成圆锥状;苞片刺毛状,长3-5毫米,极早落;花梗纤细,长2-4毫米,相距1-2毫米;花蕾倒卵形,长4.5毫米,被茸毛;萼片5,最下面一片较长,舟形,长约4毫米,具睫毛,其余的长椭圆形,长约3毫米;花瓣相等,稍长于萼,倒卵形,顶端稍呈啮蚀状;雄蕊10枚,等长,伸出,花丝长5-6厘米,中部以下被柔毛,花药宽卵形,长约1毫米;子房扁平,一侧具纤毛,花柱光滑,柱头漏斗形,无纤毛,胚珠2颗。荚果长4-6厘米,发育部分菱形,长1.6-2厘米,宽1-1.3厘米,翅一边直,另一边弯曲,长约4厘米,宽1.3-1.5厘米,光亮,颈部具宿存的花柱;种子单一,椭圆形,扁,长约8毫米。花期6-8月;果期9月至次年1月。
老虎刺产于中国福建、浙江南部、江西、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四川及云南等地,在老挝也有分布。常生于山坡疏林阳处、路旁石山干旱地方以及石灰岩山上。
种子采集:采种植株生长茂盛、结实多,所采果实为由红转黑的成熟果实。
种子处理:剥去外壳,将种子置于100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约10分钟,去除悬浮不饱满种子后砂藏处理,砂藏时种子与砂子按1:2比例充分拌和均匀,最上端盖约3厘米纯砂,充分淋湿水后置于阴晾、干燥、通风处,砂藏期间需隔20天左右检查种子及水分情况,以免因水分过多而导致种子霉变腐烂或种子因失水而损坏。
整地作床:苗圃地建在交通方便、排灌自如的肥沃阴凉地,播前在2月翻土整床并施足基肥(复合肥375千克/公顷),施敌克松或多茵灵30千克/公顷进行土壤消毒,然后整地作床,苗床宽120厘米、高15厘米、床间距40厘米。
播种育苗:播种前用100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消毒半小时,用清水洗净后继续用冷水浸种12小时,捞出晾干水分后再播种,采用条播,条距10-15厘米,播完即用腐质土和粉碎树皮混合覆盖,厚度约1厘米,以不露种子为宜。用竹片搭半圆拱棚后盖上宽2m、透光率75%遮阳网及2m宽塑料薄膜(塑料薄膜覆盖遮阳网上方)。
苗木主要有食叶性害虫(如:刺蛾类、天蛾类、蚕蛾类)及地下害虫(主要是金龟子蝼)等,用毒死蝉等药剂进行防治。平时加强田间调查,提前做好害虫预测,并及时地、合理地采取防治措施。在地下害虫防治上,在整理苗床前可先用喷雾器喷施杀虫药剂后再翻土整苗床,用药量按药剂说明高些施用即可。播种后在苗床两端用塑料杯装适量杀虫剂半置于苗床两端土上,然后再将两端遮阳网及塑料薄膜盖上密封。实践证明,经过以上处理,通过拌施于土中的药剂及杯中蒸发药剂共同作用于苗床与薄膜之间的空间中,对苗木幼苗期的食叶性害虫及地下害虫的防治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病害方面,老虎刺苗木易发生苗木猝倒病及立枯病,应及早用多菌灵、菌必净等药剂进行防治。药剂用量按药剂说明使用即可。
观赏:老虎刺生长迅速,花开素雅,荚果红艳,是园林绿化栅栏、绿廊、围墙绿化的较好植物。
药用:老虎刺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辛、温、苦,主治清热除湿、杀虫、痢疾、疟疾、小儿疳积、消渴、祛风、散寒、除湿、消炎、跌打损伤。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