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17 21:33
莆田老鹰尖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境内北部山区, 与永泰藤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相连,涉及南岭、琼峰、霞洋、昆山、莲峰、满长、孝池、兔洋等8个行政村。
2001年经原莆田县(现涵江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莆田老鹰尖县级自然保护区。
2002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建立莆田老鹰尖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保护面积2827.5hm2。
2002年12月经莆田市涵江区编委批准成立保护区管理,为科级建制事业单位,核定编制11人,隶属于涵江区林业局。
莆田老鹰尖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和新县镇境内,地处莆田市的东北部,东起福清市界,西至庄边镇界,南抵新县镇北部,北接永泰县和福清市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18°58′13″~119°8′52″,北纬25°40′10″~25°45′28″。行政区划涉及大洋乡、新县镇2个乡镇10个行政村。总面积2830.9hm2,其中核心区面积821.2hm2,缓冲区面积591.6hm2,实验区面积1418.1hm2。
保护区地貌属中低山丘陵,海拔在45m~1015m之间,主峰瑞云山海拔1015m,最低是霞洋村三层际水电站,海拔45m,高低相差970m。区内1000m以上的山峰有3座。
自然保护区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受海洋和山区地形的双重影响,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特点。一年四季分明,日温差较大,多雾高湿。年平均气温17.8℃,极端最高温度37℃,极端最低温度-4℃,无霜期长达350d。年降水量达2000mm以上,全年雨量分配很不均匀,4~9月是雨季,雨量占全年的80%左右,10月至次年3月为旱季,雨量不到全年的20%,6~9月雨量最大,约占全年的60%以上。7~9月为台风季节,年平均受台风影响5次。具有明显的雨热同季现象。年蒸发量1100~12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78%。
自然保护区内土壤随地形、气候和植被的改变而变化,土壤类型呈现出垂直地带性的差异分布。海拔1000m以上的平缓山顶,或山地的低洼部位为山地草甸土;海拔800~1000m的中山为黄壤;海拔150~800m的低山丘陵为红壤;海拔45~150m的丘陵台地为砖红壤性红壤。
自然保护区为萩芦溪、龙江的源头,区内水系发达,溪流众多,主要河流有三层溪、后张溪、乌溪等3条。其中三层溪、后张溪为龙江的主要河流,其由西向东分别经老鹰尖至祠堂山、后张流入福清东张水库;乌溪为萩芦溪的一级支流,其由北向南经瑞云山至后井流入萩芦溪。长度大于1km的次级支流有11条。溪流常年流水,久旱不枯。溪流多沿断裂带深切,构成了6个瀑布,即三层际瀑布、龙潭瀑布、鬼岩瀑布、官财坑瀑布、探险小区瀑布、围屏石小厅瀑布。
保护区位于亚热带雨林地带中的闽东南戴云山东湿暖亚热带雨林小区的北缘,植被类型有南亚热带雨林、南亚热带山地照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亚热带针叶林、亚热带灌丛、亚热带草丛共7个植被型14个群丛。
维管束植物183科1003种,其中蕨类植物37科87种、裸子植物9科19种、被子植物137科897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1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银杏(Ginkgo bilobal)、苏铁(Cycas revoluta)3种,国家二级保护的有刺桫椤(Alsophila spiunlosa)、金毛狗(Cibotiam barometz)、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花榈木(Ormosia henryi)、红豆树(Ormosia hosiei)、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7种。列入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种。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的有15种,属于附录III的有2种。
野生动物共33目80科232种,其中兽类7目19科34种,鸟类15目35科116种,爬行类3目11科43种,两栖类2目6科23种,鱼类6目9科16种。此外有昆虫14目93科134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32种,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云豹(Neofelis nebulosa)、豹(Panthera pardus)、蟒蛇(Python molurus)3种,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猕猴(Macaca mulatta)、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青鼬(Martes flavigula)、蛇雕(Spilornis cheela)、白鹇(Lophura nycthemera)、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草鸮(Tyto capensis)、虎纹蛙(Rana tigrina)、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等29种;属于CITES附录物种35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