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8 00:38

者(拼音:zhě),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此字本义指燃烧。后主要借用作特指代词。如今一般认为已虚化为助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后,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的”,表示从事这一动作或具有某种属性的人或事物。

字源演变

初为象形字。甲骨文上边是架起的木柴,下边从火,小点象征火星,后加区别性饰笔“A”或“B”。西周时,饰笔“D”或作“E”;春秋时或作其。战国时此字异形颇多,仅《侯马盟书》就多达数十种。其区别主要表现有二:一是下面的区别性饰笔作“D”还是作“E”,有少量的作“I”、“J”或“K”、“L”、“M”;二是上面的木形奇形怪状,变化多端。繁者作“N”、“O”、“P”等,简者作“Q”、“R”、“S”、“T”、“U”等。隶变后楷书作者,或简作“V”、“W”,并未取得主流地位。旧字形者字下部构件作白(zì),全字九笔;今字形作日,全字八笔。本义为燃烧。后主要借用作特指代词。如今一般认为已虚化为助词。其实,这种加“者”的用法比不加的有强调作用,作为虚化处理,不足以体现说话人的情味。用在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后,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的”,表示从事这一动作或具有某种属性的人或事物,可译为....的(人、事、东西、地方)。《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用在时间词、名词后,或陈述句、判断句的主语后,或复句的前一分句后,表示时间或从事某项工作、具有某种信仰及倾向的人或事物、动作、情况等,可译为……的时候,叫……的人,叫……的东西,……的动作,……的情况等,也可不译《列子·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详细释义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别事词也。从白𣥐声。𣥐,古文旅字。之也切

【注释】者或从白𣏔声。𣏔,困字古文。

说文解字注

别事词也。

言主於别事。则言者以别之。《丧服经》:斩衰裳,苴絰杖,绞带,冠绳缨菅屦者。注曰:者者,明为下出也。此别事之例。凡俗语云者箇,者般,者回皆取别事之意。不知何时以迎这之这代之。这鱼战切。

从白。𣥐声。𣥐,古文旅。

㫃部,曰:𣥐,古文旅。者之偏旁乃全不类。转写之过也。之也切。古音在五部。读如煑。

康熙字典

【未集中】【老部】 者 ·康熙笔画:10·部外笔画:4

《广韵》章也切。《集韵》《韵会》《正韵》止野切,音赭。《说文》:别事词也。从白声。𣥐,古文旅字。《韵会》:今作者。《玉篇》:语助也。《增韵》:又卽物之辞,如彼者,如此者。《易·乾卦》:元者,善之长也。

又《增韵》:又此也。凡称此箇为者箇是也。今俗多用这字,这乃鱼战切,迎也。

又《韵补》:叶掌与切。《史记·秦始皇纪》: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注:索隐曰:者,协音渚。《楚辞·九歌》:搴芳洲兮杜若,将以遗乎远者。时不可以骤得,聊逍遥兮容与。《韵会》:者,古文渚字,故从旅声。後人以者添水作渚,以别者也之者,故者但为语助。

又叶阻可切。《缪袭·挽歌》:形容稍销歇,齿发行当堕。自古皆有然,谁能离此者。

又叶之戈切。韩愈《卢氏墓铭》:命不侔身,兹其奈何。刻名墓石,以告观者。

又《韵会》:说文从白,当作者,今作者。◎按说文在白部,今从正字通倂入。者或从白声。古文困字。

书法字形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书法来源:)

音韵集汇

(音韵资料来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