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30 14:00
“耍火龙”是开江县甘棠镇民间以祈求免灾避祸、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喜迎新春的文化活动。甘棠耍火龙大约起源于明末清初,作为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老少平安,全年生活红红火火 ,一直倍受当地老百姓喜爱。
甘棠镇,开江县辖镇。明代设邮驿于此,名甘棠铺,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定名甘棠乡。清乾隆初更名天子店,同治年间仍名甘棠,1932年(民国21年)12月,更名甘棠镇;1952年3月,撤销甘棠镇成立甘棠乡;1958年,改为甘棠公社;1984年,复名甘棠乡;1992年12月,由甘棠乡改为甘棠镇。
“耍火龙”是开江县甘棠镇民间以祈求免灾避祸、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喜迎新春的文化活动。每年的元宵节晚上,伴随着激越的鼓点和人们的欢呼,数十名壮士赤膊上阵,舞动龙身,摆弄龙尾,沿着甘棠镇街道,来回穿梭,蜿蜒翻腾。所到之处,专业的工作人员将刚烧好的铁水打向空中,喷向火龙,以此来点燃火龙腾飞的激情,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幸福安康
每逢元宵节,开江县的甘棠镇总会吸引不少人前去看耍火龙。
甘棠镇自古南来北往,商贾云集,繁华热闹。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让耍火龙成为这里的民间习俗。
甘棠火龙十分讲究。当地人用竹子、龙鳞布、绳索等,制作出龙宝、龙头、龙身、龙尾等。其中,龙宝为火龙的嬉戏之物,一般呈球状,直径30厘米至40厘米,嵌于饰有彩绸的宝架中,可以转动。龙头直径80厘米;龙身呈圆桶形,每节约50厘米长。值得一提的是,人们还为火龙制作了龙衣,将火龙的各个部分连起来。
甘棠的舞龙队伍由执掌宫灯、排灯、灯幡、灯牌等各个环节40多人组成。其中耍宝(火娃)1人、龙头3人、龙身14人、龙尾2人,锣鼓4至6人。舞龙者大多着彩衣、彩裤、头巾、花鞋等。烧花、烧龙环节的舞龙者统统赤裸上身。
每年正月十二,甘棠的舞龙队伍就开始请龙出海,之后,舞龙队伍带着火龙四处巡演。
如今,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甘棠火龙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品牌,享誉川东北。
2022年2月,“甘棠耍火龙”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