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01 11:27
耳叶马兜铃 (Aristolochia tagala Champ.)是马兜铃科、马兜铃属草质藤本植物;根圆柱形,长可达1米以上,外皮灰褐色,内面白色,粉质;茎无毛,叶纸质,叶片卵状心形或长圆状卵形,两侧裂片近圆形,下垂,边全缘,两面无毛;总状花序,腋生,有花;花梗纤细,小苞片卵状披针形,花被基部收狭呈柄状,与子房连接处稍扩大,舌片长圆形,顶端圆而具凸尖,初绿色,后暗紫色,花药卵形,贴生于合蕊柱上,子房圆柱形,蒴果倒卵状球形至长圆状倒卵形,果梗下垂,常随果分裂;种子近心形或钝三角形,褐色,扁平,密布疣点,5-8月开花,10-12月结果。
耳叶马兜铃是草质藤本植物,根圆柱形,长达1米以上,直径3-5厘米,其间有时具缢纹,外皮灰褐色,内面白色,粉质;茎无毛,干后有明显浅槽纹。叶纸质,卵状心形或长圆状卵形,长8-12(-24)厘米,宽4-14(-24)厘米,顶端短尖或短渐尖,基部深心形,两侧裂片近圆形,下垂,湾缺深1-3厘米,边全缘,两面无毛;基出脉5条,侧脉每边约3条,向上略弯拱,近边缘处互相连接;叶柄长2.5-4(-8)厘米,无毛。
总状花序,腋生,长4-8厘米,有花2-3朵;花梗纤细,长约1厘米,基部具小苞片;小苞片卵状披针形,长约3毫米,稍被短柔毛;花被长4-6厘米,基部收狭呈柄状,与子房连接处稍扩大,具关节,其上膨大呈球形,直径5-8毫米,向上急遽收狭成一长管,外面浅绿色,具脉纹,管口扩大呈漏斗状,一侧极短,另一侧延伸成舌片;舌片长圆形,长2-3厘米,宽5-6毫米,顶端圆而具凸尖,初绿色,后暗紫色,具纵脉纹;花药卵形,贴生于合蕊柱上,并单个与其裂片对生;子房圆柱形,长5-6毫米,6棱;合蕊柱顶端6裂;裂片顶端渐尖而钝,向下延伸成6裂的圆环。
蒴果倒卵状球形至长圆状倒卵形,长3.5-5厘米,直径2-3.5厘米,具平行纵棱,近基部收狭,成熟时褐色,由基部向上6瓣开裂;果梗长4-6厘米,下垂,常随果分裂成6条;种子近心形或钝三角形,长宽均约8毫米,褐色,扁平,密布疣点,边缘具浅褐色膜翅。花期5-8月,果期10-12月。
种子的性状:果实熟时呈黄褐色,沿果棱六瓣裂,单果鲜重10克,干重1.28-1.36克,每果含籽50-134粒,干果出籽率15%,种子千粒重6.2-7.7克。
分布于中国台湾、广东(茂名、陵水、澄迈)、广西(防城、武鸣)、云南(景洪、耿马、景东)。印度、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日本亦有分布。生长在海拔60-2000米的阔叶林中。
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过程:种子在室温22℃左右开始萌发,首先是胚根通过种孔向下伸长扎入土中,形成根茎。下胚轴向上伸长,使带种皮的子叶和胚芽顶出土面(覆土过深时,种壳可直接在土中脱落,子叶直接顶出土面),种子萌芽出土后3-4天种壳脱落子叶展开,继续生长6-7天长出第一片真叶,再经50-60天苗高达30余厘米,具5-8枚真叶时出现缠绕藤蔓。幼苗生长110天左右,个别植株开始形成一级侧蔓。经移植的当年生种苗平均蔓长242.2厘米,最长385.3厘米,平均基径0.49厘米,最粗0.64厘米,平均具叶24.1枚,最多43枚;主根通常1-3条,最长61厘米,平均侧根2.6条。
耳叶马兜铃的主要害虫是马兜铃凤蝶,它以幼虫咬食幼苗、幼叶、嫩茎,咬食量极大,一条幼虫一日内可危害百株幼苗,可见危害之大。马兜铃风蝶一年发生四代,成虫以6-8月间晴朗天气活动最盛,卵产于幼嫩茎上或叶背,孩虫孵化后即潜伏于叶背咬食。6-10月是幼虫的主要危害期,
防治措施:⑴人工捕杀成虫和幼虫:成虫于晴朗天气飞翔产卵,可用捕虫网捕杀。幼虫通常在幼嫩叶背或嫩茎上,可每日人工捕杀1-2次。⑵幼虫期喷50%磷胺1500倍液或青虫菌(100亿孢子/克)500倍液。
耳叶马兜铃的果作为中药马兜铃入药,有清热镇咳、化痰的功效,治肺热喘咳、气管炎、也可治喉炎,根、茎叶能清热解毒、除湿利尿、止痛消肿,中国民间用于治痈疖、疗疮、蛇伤、痢疾、泌尿道感染、水肿、胃溃疡等症。耳叶马兜铃的根、茎中含尿囊来、马兜铃酸C、马兜铃内酸胺、β-谷甾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