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更新时间:2024-07-25 14:30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拼音:ěr tīng wéi xū,yǎn jià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公冶长》。

成语出处

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清·无名氏《英雄小八义》:“这样智谋真可笑,耳听是虚目见实。”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成语故事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宰予,他很会说话,以言辞动人。孔子曾经列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排行榜,宰予列于“言语”榜。但宰予的品德却算不上高尚,他曾经嫌服丧三年的时间太长和孔子抱怨,惹得孔子骂他“不仁”;又热衷于做官,后来到齐国为临淄大夫,与高官田常合伙作乱,阴谋反叛朝廷,结果被满门抄斩,孔子为他感到耻辱。

大白天,同学们都在认真读书学习,而宰予却在睡大觉。孔子很生气,说:“腐烂了的木头没办法雕刻,粪土似的墙壁没办法粉刷。对于这个宰予,我还能说什么?”又说:“最初,我听到人家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听了人家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是宰予的表现,让我改变了自己从前的做法啊。”

孔子为什么生这么大气呢?就是宰予虽然话说得很漂亮,但行为不符,实际上欺骗了孔子。孔子之所以人家说什么他就相信,“听其言而信其行”,并不是说孔子笨或愚蠢,而是孔子对每个人都很信任,相信“人性本善”,但没想到就是这个宰予,辜负了孔子的信任,欺骗自己的老师,既无信,又对师长不敬,所以孔子才这么生气。

从这件事中,孔子也悟出了一个道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管你是什么人,不管你话说得多么好听,哪怕是舌绽莲花,也得看看你的行动,再决定相信不相信你。

成语寓意

耳听的是间接经验,眼见的是直接经验,虽然间接经验不可忽视,但是直接经验更能令人信服一些。所以耳闻一些事情,不可立即相信,应该力求目睹,仔细观察。古人说格物致知,对于一些事情,只有亲手试验了,才可能获得真知灼见。

做任何事,都应该遵循“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原则,先弄好调查研究工作,等事情搞得一清二白,再下结论也不迟。至于说重大的决策事宜,就更不能马虎了。不仅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还需要把事情的起因结果、来龙去脉都调查核实清楚,才能做进一步的工作。不然的话,所造成的损失和伤害,不仅有物质上,也有精神上的,这就远远不是金钱所能弥补的。

成语运用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指耳朵听到的东西不可信,亲眼见到的才是真实可靠的。复句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

柳青《创业史》:“谈话以后,都表示要抽空子到下堡乡去,拿自已的眼睛,亲眼看一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嘛!”

王安忆《长恨歌》:“蒋丽莉还是不信,她想: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何不自己走一越,找到那王琦瑶,倘若真是这样,程光生也好死心了。“

姚雪垠《李自成》一卷二四章:“他想,纵然传说李闯王的人马如何与杆子大不相同,但耳听是虚,眼见是实,他没有亲眼看见,总不肯十分相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