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1 13:39
耳提面命(拼音:ěr tí miàn mì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诗经·大雅·抑》。
先秦《诗经·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后世据此典故提取凝缩为成语“耳提面命”。
西周末年,各种矛盾日趋激化,周王朝的统治也摇摇欲坠,大有倒塌之势。在这危急关头,年老的周王撒手西去,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
然而,这位新即位的君王更是昏庸至极,生活放荡、奢侈,终日沉湎于酒色之中,不理朝政,丝毫没有感到“山雨欲来”的危机,还一味地寻欢作乐。这样一来,周王朝的国势更加衰败,军队废弛,民怨沸腾,反对之声此伏彼起,周王朝的统治大厦眼看就要倒塌了。
看着这日益崩溃的王朝,看着这位年轻君王的昏庸愚昧,众大臣是看在眼中,急在心里。有一位过去曾经给君王当过老师的大臣,更是又急又气又伤心。无奈之中,这位老臣写了一首长诗,并配上乐曲,利用一次朝廷聚会的时机,将这首乐曲演唱给周王听,想以此对周王进行劝诫。这首诗主要是劝诚周王的,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於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借曰未知,亦既抱子。”大意是:“哎呀你这年轻人!好事坏事分不清。不但用手搀扶你,还用言语讲道理。不但当面教育你,还贴着耳朵叮嘱你。说你年轻无知识,孩子已经抱在怀。做人应当不自满,怎会早有智慧而晚年成器。”后人据此引申出成语“耳提面命”用来形容殷切的教诲。
相传,《诗经·大雅·抑》的作者是周朝的元老卫武公,经历了厉王、宣王、幽王、平王四朝。厉王流放,宣王中兴,幽王覆灭,他都是目击者。平王在位时,卫武公已八九十岁,看到自己扶持的平王品行败坏,政治黑暗,忧愤不已,写下了这首《抑》诗,从正反两方面规劝讽谏。
“耳提面命”,不管是本义还是成语的喻义都透着一种认真、正式、诚心教导的情义。能够耳提面命的人是费了心思的人,不是打哈哈的人,是出于真心的关心、爱护和重视。教育子女虽然着重点不同,但着眼点却相同。无论采用何种手段,其目的都是苦心于教育,促使儿女们能茁壮成长、成才。耳提面命的时候有可能说的话比较直接,但是只要明白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和谐的教与学的关系就能经得起考验。
“耳提面命”指提着耳朵告诫,当面教导。形容严格要求,殷切教诲。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耳提面命”也作“面命耳提”。
宋·方大琮《谏院奏议》:“谴怒之至重,亦仁爱之至切也,方齐明盛服以觐父母,非独愠形于色,且厉声呵责焉,虽耳提面命不过如此。”
宋·朱熹《与陈丞相别纸》:“此盖家庭平日不言之教,有以启之,非面命耳提之所及也。”
明·郑真《吴生起予字辞并序》:“而又得明师以为依归,风灯雪席间,耳提面命。”
清·李汝珍《镜花缘》八四回:“姐姐主见之老,才情之高,妹子虽不能及但果蒙不弃,收录门墙之下,不消耳提面命,不过略为跟著历练历练,只怕还要‘青出于蓝’哩。”
梁实秋《雅舍小品·教育你的父母》:“代沟之说,有相当的道理。不过这条沟如何沟通,只好潜移默化,子女对父母未便耳提面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