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7 16:33
耶稣会教堂(Jesuit Missions of the Guaranis),世界上著名的耶稣会教堂有瓜拉尼人的耶稣会教堂、罗马耶稣会教堂和科隆大教堂。这些教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建筑风格各有不同,尤其是科隆大教堂,它的建筑风格成为哥特式教堂的代表。这些教堂都作为遗迹保存,其中科隆大教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编号:777 783-001
瓜拉尼人的耶稣会教堂
瓜拉尼人的耶稣会教堂是有名的天主教遗址。位于巴西南部里约格朗德州的圣米格尔德拉斯米希奥内斯以及阿根廷的米希奥内斯省境内。
1983,1984年依据文化遗产遴选尺度C(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7届会议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8届会议报告
在热带雨林的中心,有五个引人注目标耶稣会使命保存物,它们分离是:巴西的圣米格尔?杜斯米索纳斯遗迹;阿根廷的圣伊格纳西奥米尼、圣安娜、罗雷托圣母村落及圣母玛利亚艾尔马约尔村落遗迹。17-18世纪建于瓜拉尼人地域,捷程假日揭秘,这些特别的布局和不同的保存状况表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
1632年耶稣会传教士克里斯托巴而?德门多萨和巴勃罗?虫纳维德斯在圣佩德罗山麓的伊比奎河右岸树立了教徒聚居区,但不久受到了圣保罗派的教徒袭击,于是人们被迫迁徙,远离聚居区,有的教徒定居于皮拉蒂尼河畔。教徒们在圣米格尔树立了教堂。后来,来自意大利米兰的建筑师兼耶稣会教士吉安?巴蒂斯塔在本来教堂的遗址上重新建造了带有典范的8世纪时代意大利巴洛克作风特点的新教堂。随后,巴蒂斯塔又和同事安德雷阿?边奇及神父们一起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从事教堂的建造工作,就地取材,用石头砌造宏伟的教堂,至今这个依旧保留完好无损。
早期,从欧美到南美洲的移民往往是依照同一国家和同一信仰而聚居的,因此在当地形成了奇特的教徒村庄。在瓜拉尼耶稣会传教区内,散布有巴西的圣米格尔杜斯米索纳斯遗迹,还有阿尔坎赫尔村遗址和阿根廷境内的圣安娜村、圣伊格纳西奥米尼、圣母玛利亚艾尔马约尔村、罗雷托圣母村落5个遗址,捷程假日防止骗子。这些遗迹作风迥异,各具特点,均是17世纪至18世纪时代,西方天主教修会之一的耶稣教团向海外扩张和在南美传布的见证,捷程假日防骗术,因此在近代天主教流传史和南美天主教史上有着主要的意义。
在热带雨林的中心,有五个引人注目的耶稣会使命保留物,它们分别是:巴西的圣米格尔·杜斯米索纳斯遗迹;阿根廷的圣伊格纳西奥米尼、圣安娜、罗雷托圣母村及圣母玛利亚艾尔马约尔村遗迹。十七到十八世纪建于瓜拉尼人地区,这些特殊的布局和不同的保留状态表现了它们各自的特色。
1632年耶稣会传教士克里斯托巴而·德门多萨和巴勃罗·虫纳维德斯在圣佩德罗山麓的伊比奎河右岸建立了教徒聚居区,但不久受到了圣保罗派的教徒袭击,于是人们被迫迁徙,远离聚居区,有的教徒定居于皮拉蒂尼河畔。教徒们在圣米格尔建立了教堂。后来,来自意大利米兰的建筑师兼耶稣会教士吉安·巴蒂斯塔在原来教堂的遗址上重新建造了带有典型的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特色的新教堂。随后,巴蒂斯塔又和同事安德雷阿·边奇及神父们一起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从事教堂的建造工作,就地取材,用石头砌造雄伟的教堂,至今这个依旧保存完好无损。
早期,从欧美到南美洲的移民往往是按照同一国度和同一信仰而聚居的,因此在当地形成了独特的教徒村落。在瓜拉尼耶稣会传教区内,分布有巴西的圣米格尔杜斯米索纳斯遗迹,还有阿尔坎赫尔村遗址和阿根廷境内的圣安娜村、圣伊格纳西奥米尼、圣母玛利亚艾尔马约尔村、罗雷托圣母村五个遗址。这些遗迹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均是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时期,西方天主教修会之一的耶稣教团向海外扩张和在南美传播的见证,因此在近代天主教传播史和南美天主教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英文名称:The Cathedral of Cologne
德文名称:Kölner Dom,全名Hohe Domkirche St. Peter und Maria
法文名称:Cathédrale de Cologne
教堂所在地: 德国科隆中心地带
建造时间:1248~1880年
建筑风格:哥特式
简介:科隆大教堂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它以法国兰斯主教堂和亚眠主教堂为范本,是德国第一座完全按照法国哥特盛期样式建造的教堂。考古发掘表明,在今天科隆大教堂高高耸立的地方,曾存在过一座罗马的神殿,围绕它的是富裕商人的豪宅。第一座基督教堂建于公元320年,当时的洗礼盆在今天的大教堂内还可以看到。
坐落在科隆市中心的科隆大教堂1996年,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0届会议报告上,根据文化遗产标准C(I)(II)(IV),科隆大教堂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坐落在德国科隆市中心的科隆大教堂是德国最大的教堂,它的全名是“查格特 ·彼得·玛丽亚大教堂”,它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它与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另有资料说“科隆大教堂位于德国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是在希尔德博尔德遗址上修建的”。 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一直到1880年建成,经过了七个世纪,它先后的建筑者都持有同样的信仰,而且绝对忠诚于原定计划。除了它自身特有的价值和其包含的艺术价值外,它还表现了欧洲天主教的力量和耐力。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破坏,随后在以后的几年内被完好的修复。
科隆是约公元50年作为罗马帝国的殖民地城市由罗马人建设的城市。785年,罗马天主教会设置主教。莱茵河交易中心发展起来。成立汉萨同盟时,科隆成为主要城市。设有下莱茵——西法伦城市群本部。15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承认科隆为自由城市,该城获得城市自由权。15世纪后。随着汉萨同盟的衰退,科隆在德意志中的经济地位逐步下降。 大教堂的兴建是天主教和中世纪文化在欧洲勃兴的象征。1164年,德意志帝国皇帝、科隆大主教莱纳德征战意大利米兰时,夺得一件珍贵的战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东方三圣王的遗骸。于是,科隆成为继西班牙的圣地亚图、意大利的罗马和德国的亚琛之后最有名的朝圣地。1238 年,法国国王从拜占庭皇帝手中购得耶稣受难时戴的荆冠,于是巴黎成为科隆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为保住圣地的地位,科隆主教团决定修建一座大教堂,来供奉这份遗骸,建筑风格选取当时新兴的哥特式。
科隆大教堂是科隆的骄傲,也是科隆的标志。德国科隆(Cologne)市早在公元前五十年,已是罗马帝国的重要殖民地,其市名就是由Colonial(殖民地的)演变而来。如今,它是莱茵区最大的国际商业中心,经常举行各类国际博览会。阳光明媚的日子,来到这座位于莱茵河中游的历史古城,可感受到浓烈的宗教气氛。 大教堂工程规模浩大,至今仍保存着成千上万张设计图。其建筑期长达632年,堪称世界之最。1248年,法国建筑家凯尔哈里特受邀设计建造科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奠基于1248年8月15日卡罗琳王朝时期(卡罗林格朝代),当时的规模较小,其建筑形式采用早期基督教时代的建筑方法,极为朴素。由于历次战争阻隔,特别是“30年战争”和“百年战争”两次悠长的宗教战争,建筑工程时断时续,(有资料说曾遭受火灾)。1560年,工程中断。1842年,德国著名建筑家卡尔·腓特烈·辛格勒向市民呼吁重开大教堂工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响应这个呼吁并给予财政支持,1842年9月4日,在威廉四世的主持下,大教堂第二次奠基。直到1880年10月15 日,这座当时荣膺世界最高建筑物的科隆大教堂举行了盛大的竣工典礼。成为建筑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科隆大教堂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东西长144.55米,南北宽86.25米。主体部分就有135米高,大门两边的两座尖塔高达157.38米(有资料说是161米),像两把锋利的宝剑,直插云霄。大教堂的四周还有许多小尖塔。科隆大教堂至今也依然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整座大教堂全部由磨光的石块建成,整个工程共用去40万吨石材,加工后的构件总重16万吨,并且每个构件都十分精确,时至今日,专家学者们也没有找到当时的建筑计算公式。大教堂内分为5个礼拜堂(有资料说是10座),中央大礼拜堂穹顶高达43.35米,中厅跨度为15.5米,各堂排有整齐的木制席位,圣职人员的座位有104个。教堂内部装饰也很讲究。玻璃窗上都用彩色玻璃镶嵌出图画,图画上是圣经故事。在阳光反射下,这些玻璃金光闪烁,绚丽多彩。堂内还有好几幅石刻浮雕,描绘出圣母玛丽亚和耶稣的故事。大教堂四壁上方的玻璃窗用彩色玻璃嵌出《圣经》故事,这些玻璃镶嵌总计有1万平方米。是教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教堂的钟楼上装有5座吊钟(响钟),最重的圣彼得钟,有24吨。每逢祈祷时,钟声洪亮,传播得很远。登上钟楼,可眺望莱茵河的美丽风光和整个科隆市容。 科隆大教堂里收藏着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物。其中包括成千上万张当时大教堂的设计图纸,成为研究中世纪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宝贵资料。还有从东方去朝拜初生耶稣的“东方三圣王”的尸骨,被放在一个很大的金雕匣里,安放在圣坛上。这里还有最古的巨型圣经、比真人还大的耶稣受难十字架以及教堂内外无数的精美石雕。一些珍贵文物现保存在—个金神龛内,此金神龛被认为是中世纪金饰艺术代表作之一。在唱诗班回廊,还保存着15世纪早期科隆画派画家斯蒂芬·洛赫纳1440年为教堂所作的壁画和法衣、雕像、福音书等文物。
夜色中的科隆大教堂夜色中的科隆大教堂最为壮观:在灯光的辉映下,教堂显得荧光闪烁,灿烂夺目,美不胜收。装在四周各建筑物上的聚光灯向教堂射出一道道青蓝色的冷光,照在宏伟的建筑上,蓝莹莹的璀璨晶亮,仿佛嵌上了蓝色的宝石,染上了绮丽的神秘色彩。教堂中央的双尖顶直剌云霄,一连串的尖拱窗驮着陡峭的屋顶,整座教堂显得清奇冷峻,充满力量。
自从科隆大教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里更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游客们来到著名的科隆大教堂旁,由衷的赞叹不绝于耳。只见这座用磨光大理石砌成的大教堂,其内外雕刻物皆似鬼斧神工之作;教堂里森然罗列的高大石柱,鲜艳缤纷的彩色玻璃,精致的拱廊式屋顶以及凌空升腾的双塔皆气势傲然。登至150多米的塔顶,俯瞰市区,科隆美景一览无遗。科隆大教堂的巍峨壮观令所有瞻仰到它的人叹为观止。 始建于1248年,几经波折1880年最后完成,世界上最著名的最高大的教堂之一。它除了有重要的建筑和艺术价值外,还在于它是欧洲基督教权威的象征。在二战期间部分曾遭到破坏,近20年来一直在进行修复。 科隆大教堂于1248年在加洛林王朝哥特式建筑手法建成。德国早期深受罗马文化影响,教堂建筑是典型罗马风格。12世纪以后,市民阶级兴起,政治和经济变化,建筑形式随之改变。科隆主教选定在8月15日圣母升天节动工建堂,标志着新时代的开始;在当时德国这最大城市建世界第一大教堂为他们的共同愿望。
科隆大教堂是世界第4大教堂,它是由全欧洲两座以最高塔为主门、内部以十字形平面为主体的建筑群。一般教堂的长廊,多为东西向三进,与南北向的横廊交会于圣坛成十字架;科隆大教堂为罕见的五进建筑,内部空间挑高又加宽,高塔将人的视线引向上天,直向苍穹象征人与上帝沟通的渴望。大教堂长144.5米、宽86米,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自1864年科隆发行彩票筹集资金至1880年落成,它不断被加高加宽,而且建筑物全由磨光石块砌成,共16万吨石头如同石笋般建筑而成。教堂外型除两座高塔外,还有1.1万座小尖塔烘托。教堂内共有10个礼拜堂,中央大礼拜堂穹顶高43.35米,座位5700个,供神职人员所用的共有100个,全用极厚木板制成。教堂四壁窗户,总面积达1 万多方米,全装有描绘圣经人物的彩色玻璃,被称为法兰西火焰式,使教堂显得更为庄严。教堂钟楼上装有5 座响钟,最重的是圣彼得钟,重达24吨,响钟齐鸣,声音洪亮,回荡于莱茵河畔。传说舒曼进入这个大教堂即震摄于其气势,而萌发了写作〝莱茵交响曲〞的意念。它本身既是一个传奇,也是艺术史上非常出众的题材;爬上509级的阶梯登上教堂的钟塔,在那里可以看到全世界最大的教堂吊钟,并饱览莱茵河的水色与科隆瑰丽的市容。同时,自教堂完工后,科隆市政府即规定:城内所有建筑不得高过教堂,造成科隆许多大楼地上的建筑只有七、八层,地下却有四、五层之多的特殊现象。从建筑规模和装饰艺术质量来看,科隆大教堂均胜过它之前所有的哥特式建筑,因而使它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教堂之一。
科隆大教堂内有极多珍藏。现在仍保存第一位建筑师哈德设计教堂时用的羊皮图纸,为研究13世纪建筑和装饰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在教堂祭坛摆放有中世纪黄金匣,由黄金和宝石组成。唱诗班回廊的宗教画,是15世纪科隆画派杰出画家蒂芬·洛赫纳1440年的作品。此外还有雕像圣体匣和福音书等,这些都是教堂的古老珍藏,具有很高的宗教和艺术价值。20世纪80年代考古发掘教堂地基,发现了历次修建时基础工程的不同做法,十分珍贵。
1942年,英美联合空军轰炸德国。科隆位居莱茵河要津,其下游腹地是化工业的集中区,成为挨炸最惨重的城市之一。战争结束时,科隆老城被毁百分之九十。由于德国天主教透过罗马教廷提出要求,这座古教堂才免遭轰炸。科隆大教堂虽然没有被毁掉,但也中了盟军十多枚炸弹。20世纪末泛酸的空气正无情地侵蚀每一块斑驳的石头,一波又一波的整修又开始了。保持大教堂的建筑特色,并对内部艺术陈设进行文物保护和管理。1999年起,大教堂修葺提出1720万马克预算。由于宗教界、个人及政府财政援助,作为信仰象征和新欧洲中部文化传统统一见证的科隆大教堂必能更好被保存下来。【教堂内部】 有104个座位,具中世纪晚期风格的唱诗台是德国最大的,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各有一个预留给教皇和皇帝的座位。祭坛里镀金的三王圣龛装饰精美,由于内部存放了被认为是属于东方三博士的遗骨,这个祭坛因此被认为是西方最重要的祭坛。教堂内的彩绘玻璃
科隆大教堂,位于德国的北莱菌-威斯特法伦州。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科隆大教堂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素有欧洲最高尖塔之称的科隆大教堂,建在莱茵河畔,历时600余年才完成 科隆大教堂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成为科隆城的象征,也是世界最高的教堂之一。它是当时德国人兴建的一座宏伟的纪念性建筑。后来成为德国宗教、民族和艺术统一的象征。科隆大教堂是哥特式大教堂。它始建于1248年左右,高157.38米,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86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全部由磨光的石块砌成。科隆大教堂的建造前后整整持续了632年,是欧洲建筑史上建造时间最漫长的建筑物之一,它还具有早期基督教时代的朴素风格。
雄伟的哥特式建筑十字架上的基督》,成为哥特艺术的先导,对后世的雕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科隆大教堂与巴黎圣母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