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0 14:32
耻(拼音:chǐ)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据已有古文字材料,此字最古形体为战国文字,也见于战国前的著作《诗经》。“耻”原作“恥”,从心耳声,耳兼表义。至汉代“恥”里的心变为止。“耻”本义指声誉上受到的损害,即耻辱,用作动词指羞辱、侮辱,引申为感到羞愧。
“耻”最初写作“恥”。图A是战国时期的郭店楚简上的文字,图1是小篆,字形稍有差异,结构基本相同。汉隶或作上下结构(图2),上为“耳”,下为“心”。“恥”由“心”和“耳”两部分组成。左部“耳”表示听;右部“心”表示与心理活动相关,“耻辱”是一种情感,故以“心”为形符。所以,“恥”字本义有听到批评后内心感到羞愧之意。“恥(耻)”字中的“耳”兼有表音作用,恥(耻)、耳上古音都在之部,中古音恥(耻)为日母上声止韵,耳为彻母上声止韵,两字读音接近。
“恥”后来又写作“耻”,左部的“心”被替换为“止”。“心”小篆作“图B”,“止”小篆作“图C”,“心”与“止”的区别仅在于左侧有无一“点”;另外,“止”与“耻”的读音也很接近。这样从“心”的字和从“止”的字就很容易混淆。
在古代,“恥”字使用仍较多。《龙龛手鉴·耳部》收入“耻”字,以它为“耻”的俗字。文人笔下有时也用“耻”字。如王安石《杂咏八首》之七:“嗟今千室长,已耻问耕稼。”
按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标准来看,“止”的读音比“耳”的读音更接近“耻”,所以人们往往以为“止”是声符,所以“耻”就成了一个具有双声符的字。1955年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规定“耻”为选用字,“恥”为异体字。
所谓“耻”,耻辱也,是人在外界事物刺激下产生的一种羞辱感。引申用作动词,意指(对别人)羞辱、侮辱,是一种施动的用法。如《左传·昭公五年》:“耻匹夫不可以无备,况耻国乎?是以圣王务行礼,不求耻人。”“耻笑”一词指鄙视嘲笑,可看作这种用法的遗留。
“耻”由施动用法引申为表示情感的动词,即羞愧、感到耻辱。如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用其言,弃其身,古人所耻。”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卷十】【心部】敕里切(chǐ)
辱也。从心耳聲。
“辱也。 ”注:辰部曰:“辱,恥也。”二篆爲轉注。
“从心,耳聲。 ”注:敕里切,一部。
【未集中】【耳部】耻
《正字通》俗恥字。
【卯集上】【心部】 恥
《唐韻》敕里切。《集韻》丑里切。並褫上聲《説文》:辱也。从心耳聲。《周禮·地官·司救》:恥諸嘉石。註:恥辱之也。《左傳·昭五年》:恥匹夫不可以無備,况國乎。註:言不可辱也。
又《廣韻》:慙也。《孟子》:人不可以無恥。註:人不可以無所羞恥也。
或作誀。
《六書總要》:从心耳會意。取聞過自愧之義。凡人心慙,則耳熱面赤,是其驗也。俗譌作耻。
【规范提示】“耳”的末笔横改提。
【写法】“耳”窄“止”宽,顶部“耳”低,底部“止”高。“耳”,中间两短横分写横中线上下。“止”,第二笔短横在横中线上侧;第三笔竖在竖中线;末笔长横从“耳”侧起笔,大致与“耳”末笔起笔点持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