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压力管理

更新时间:2023-01-18 16:22

企业职业压力管理是以管理为目的, 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对职工的压力产生行为进行有效地预防和干预, 以防止压力达到破坏性水平的一种开放的、多元的管理方式。

目的

企业职业压力管理的目的并不是彻底消除员工的职业压力, 而是通过构建积极的工作环境和实施职工福利, 帮助员工学会一套有效应对压力的方法, 使员工保持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从而起到缓解、调节和分散员工职业压力作用。

分类

企业职业压力管理可分成三部分:

(1)针对造成问题的外部压力源本身去处理, 即减少或消除不适当的管理和环境因素;

(2)处理压力所造成的反应, 即对情绪、行为及生理等方面症状的缓解和疏导;

(3) 改变个体自身的弱点, 即改变不合理的信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

发展

压力研究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医学领域。随后,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从医学领域迅速扩展到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研究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后,职业压力管理有了更为系统和科学的方法,并得到了企业的认可,有不少企业实施了职业压力管理方案。在美国,职业压力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Stress)专门对压力给企业、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同时为企业提供指导。我国的香港和台湾等地的职业安全健康局也经常发布职业压力管理的研究报告和指导方案,推动企业职业压力管理工作的开展。

我国国内企业职业压力管理尚处于萌芽状态。除通用电气、IBM、思科、三星等一些在华跨国公司较早开始关注职业压力与心理方面的问题,邀请培训师在企业开展员工心理援助外,更多本土公司还没有认识到过度职业压力给企业带来的诸多问题和开展压力管理的巨大作用,企业职业压力管理的意识还处在萌芽时期,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还没有职业压力管理的一席之地。

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导致的竞争激烈、社会保障不完善带来的失业恐惧感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使我国的企业员工面临着比西方国家企业员工更大的工作压力。而企业对员工的不合理使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外部心理咨询机构的不配套,使得我国企业员工处理压力的可利用资源更加贫乏,多数中国企业的员工应对压力能力水平令人担忧。“EAP与中国职业心理健康论坛”透露了一组令人忧虑的数字:近60%的国内组织员工压力较大,出现职业枯竭的员工接近10%。员工的心理、生理健康会直接削弱企业的竞争力,重视并做好我国企业压力管理工作迫在眉睫,且任重道远。

管理机制设想

(一)充分认识做好企业职业压力管理的重要性

科学合理的压力管理,对保持员工身心健康,化解企业潜在风险,提高整个企业的绩效意义重大:(1)过度、持续的压力会导致员工严重的身心疾病,而压力管理能预防压力对员工造成的这种毁灭性损害,有效地维护、保持了企业的人力资源;(2)员工压力管理有利于减轻员工过重的心理压力,保持适度的压力,从而使员工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高整个组织的绩效、增加企业利润等;(3)企业关注员工的压力问题,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二)调查、分析员工体会到的压力源和类型

企业在实施员工压力管理活动时,首先要弄清楚导致员工压力的起因即压力源,这是从企业层面上拟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实施各种压力减轻计划的前提。实践中,员工可体会到的压力源通常包括工作压力源、社会压力源和生活压力源。

工作压力是最大的压力源。引起工作压力的因素主要有:(1)工作特性:工作量超载、工作条件恶劣、时间压力等;(2)员工在企业中的角色:角色冲突、角色模糊、个人职责、无法参与决策等;(3)职业生涯发展企业变革、裁员、缺乏工作安全感、抱负受挫等使许多员工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等。企业里的每位员工都是社会的一员,都会感受到诸如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生活条件、财务问题、住房问题等社会压力。这些共同构成了社会压力源。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可能会成为生活压力源。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赫姆斯(Hermes)列出了43种生活危机事件,其中对压力影响程度比较大的有:离婚、分居、家庭成员死亡、生病、结婚、解雇和退休等。

(三)减轻员工工作压力的应对机制

对于职业压力的成因,人们争论的焦点在于:压力存在的原因是出于工作者个性还是工作环境。我们在实践中比较多地依赖于个人的个性特征。但科学证据显示有些工作环境对所有人都会产生不良的压力,比如工作者不能参与决策、组织中沟通不畅、没有平衡家庭和工作的政策、没有来自同事和上级的支持角色、没有成长机会等。相对于个人特征而言,对环境的管理将有利于个人个性的改善和企业效率提高。所以,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院建议:企业通过管理工作环境来管理职业压力,并以重新设计工作环境作为主要的减压策略。

1.建立正式的组织沟通机制,实现无缝沟通。沟通是释放压力的良好渠道,它提供了一种释放压力的情绪表达方式。有效的沟通渠道可使员工及时了解公司的状况及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及时做出调整,变被动为主动,减轻压力。

2.实施宽容式管理。任何员工都不是完美无缺的。特别是个性强的员工可能因为性格原因而发生行为失误,如果对这种失误强加指责,他们会自然产生心理压力。对员工实施宽容式管理,就应该允许他们适当的犯错误,犯了错误就能在个人的发展道路上不再犯同样的错误。爱立信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本着这样的原则:“工人一旦进入公司,我们就会紧急发展他,即便他犯了错误,我们会先追究经理的责任,如果他不胜任,我们也会为他们提供培训或进行岗位调换,直至胜任为止。”实践证明,容忍犯错误的态度给予了这些员工最大的宽容,避免情绪沮丧带来的有害压力,从而增进了员工对企业的信赖和忠诚感,有助于其创造性潜力的发挥。

3.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做到人尽其用。当员工身处力所不能及的工作环境中时,他们通常会感到很大的压力。所以,确保员工的能力符合工作对能力的要求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出发点。(1)任何减轻员工压力的尝试都必须以员工的甄选为起点。在甄选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对工作客观的预先介绍,减少员工对工作认识的盲目性,从而减轻压力;另一方面,要注意识别人力资源的特点,选拔与工作要求相符合的人力资源,力求避免上岗后因无法胜任工作而产生巨大心理压力现象。(2)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应力求人与事的最佳配置,并清楚地定义在该岗位上员工的角色、职责、任务。必要时,可以对工作进行再设计,或增强工作的挑战性以增加员工参与决策及赢得社会支持的机会,或减轻工作的负担,从而减轻员工的压力。(3)帮助员工进行职业规划,并适时对员工进行培训。在职业规划中,管理者可以帮助员工改变认知,适当调整期望值,建立现实客观的SMART式的发展目标,即建立适合自己的(S-specific)、可衡量的(M-measurable)、可实现的(A-achievable)、实际的(R-realistic)、基于时间的(T-time-based)目标体系。同时,可以对员工进行工作技能、时间管理和人际沟通方面的培训,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缓解其在时间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

4.完善福利制度,营造温馨的工作环境。完善的福利能有效减少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外源压力,企业应主要从薪酬、住房、医疗、社会保险、员工家庭生活等方面提供保障。而通过营造赏心悦目的工作空间则有利于达到员工与工作环境相适应,提高其安全感和舒适感。同时,制定一些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创造开放、公平的沟通环境,营造一种真诚和谐的企业氛围也必不可少。

(四)消除员工个人生活压力的应对机制

对于来自员工个人生活的压力会产生两方面的问题。首先,这样的压力管理者难以直接控制;其次,压力源会涉及伦理方面的问题。如果管理者认为介入员工的个人生活符合伦理标准,而且员工也能够接受,可以考虑采用员工咨询、时间管理方案或身体活动方案这样几种方式来消除生活压力。员工会经常需要向别人倾诉一下他们自己的问题,企业就可以通过其管理者、内部个人顾问或外部专业人士为员工提供咨询,缓解员工压力。对于那些个人生活缺乏计划性的员工,企业可以采取为员工施加压力的“时间管理方案”,帮助员工权衡各种事情的优先顺序,运用PDCA循环的方法管理自己,管理工作,进而成功缓解压力。由企业发起的“身体活动方案”,主要指企业雇用一些健康专家向员工提供锻炼方面的建议,教授身心放松的技术,期望员工通过身体活动的练习使自己保持轻松的状态。

(五)企业压力管理的特殊计划

1.职业压力管理方案。职业压力管理方案包括压力评估、组织改变、宣传推广、教育培训和压力咨询等几项内容,是企业为增进其员工的身心健康和绩效而对内部职业进行预防和干预的系列措施,是企业职业压力的管理体系和方法的总和。一套成熟的职业压力管理方案应以企业为核心但又更注重企业中个体的个体性,对于缓解员工职业压力,提高工作效率,长期内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2.保健计划。主旨是帮助员工通过保持生理和心理健康进行压力管理。内容是教给员工减轻压力的方法。实施该计划的理由是员工自己的生活归根到底还是要由员工自己控制,员工的自我管理、自我调适是最有效的化解压力的方法。

3.员工帮助计划。又称员工心理援助项目、全员心理管理技术,是企业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主要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建议和对员工及其直系亲属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使员工在纷繁复杂的个人问题中得到解脱,管理和减轻员工的压力,维护其心理健康。如今,EAP已经发展成一种综合性的服务,其内容包括压力管理、职业心理健康、裁员心理危机、灾难性事件、职业生涯发展、健康生活方式、法律纠纷、理财问题、饮食习惯、减肥等各个方面,全面帮助员工解决个人问题。

企业压力管理直接关系到员工的身心健康、事业成败和生活幸福,企业进行全面而有效的压力管理有助于减轻员工的压力和心理负担,拉近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距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