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荫堂

更新时间:2024-05-15 09:11

萧荫堂,1943年出生于中国广州,数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资深院士,哈佛大学William Elwood Byerly讲座教授。

人物经历

1963年,萧荫堂毕业于香港大学,获得文学士学位,之后赴美留学。

1964年,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硕士学位。

1966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普渡大学担任助理教授(至1967年)。

1967年,进入圣母大学担任助理教授(至1970年)。

1970年,赴耶鲁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1970年-1972年)、教授(1972年-1978年)。

1978年,转至斯坦福大学任教,担任教授(1978年-1982年)。

1982年,受聘哈佛大学,先后担任教授(1982年-)、WilliamElwoodByerly讲座教授(1992年-)。

1996年,担任哈佛大学系主任(至1999年)。

200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0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同年当选为第25届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隶属于数理科学组。

2015年,当选为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萧荫堂的主要学术成果包括:

(1)发展了从hartogs图形到其包络的凝聚层的扩展理论以及亚纯映射到khker流形的扩展理论。

(2)采用的L2估计,彻底解决了关于Lelong数的猜想,即一闭的正的广义外微分(p,p)式,其Lelong数≥c>0的点成一余维是p的解析簇。这是一个创新性的超越方法,后来成为用方法研究代数几何的先河,对复代数集合的研究有重大影响,已形成一个流派。

(3)推广关于调和式的Bochner公式(实的情形)与Kodaira公式(复的情形)到调和映照,这把Mostow关于局部对称Hermite空间的刚性定理推广到Kodaira流形。他的公式对研究Kodaira几何,还对黎曼几何有重要的作用。1993年,进一步把Margulis关于算术的超刚性工作推广到几何的超刚性。

(4)严格证明了K3曲面(最初由保加利亚裔的Todorov所证明,但证明有错),是K3曲面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5)解决了Grauert-Riemenschneider提出的一个猜想。

(6)证明了投影流形的多亏格形变(deformation)不变性,这是代数几何的一个重大问题。

(7)与他人合作,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包括Lang的一个猜想:任何一非常数全纯映射自复平面入一Abel簇A的像必与A的一个ampledivisor相交。此外,与丘成桐合作用微分几何的方法证明了Frankel提出的关于正曲率复流形的猜想。

萧荫堂三次获国际数学家大会邀请作报告(赫尔辛基,1978年;华沙,1983年;北京,2002年),其中两次为全大会报告,并多次被邀至世界各地大学任客座教授。

人才培养

萧荫堂是中国改革以来,最早到中国讲学的华裔数学家之一。曾20多次系统讲述了中国国外多复变函数近代的成果,包括他的研究工作,使得与中国国外交流停止多年的中国多复变函数研究者获益匪浅,其讲稿成为中国后来在大学开设多复变函数课程的蓝本。1981年他帮助中国在杭州举办了一个中、美、德三国的多复变函数国际会议,介绍了一批中国国外学者参加,使得中国与世界一流的多复变数专家的交流开始了新的篇章,他还非常关心中国年轻科研人员的成长。

截至2013年,根据数学谱系计划(Mathematics Genealogy Project),萧荫堂在哈佛大学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荣誉表彰

出版图书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萧荫堂为多元复变函数领域之翘楚,于复解析几何与代数几何领域上重要贡献繁多。(香港科学院评)

萧荫堂在复分析、复几何、代数几何领域中解决了一系列的重大问题(包括:Lelong 数猜想、几何超刚性问题、射影流形多重典范亏格的不变性等等),是享有国际盛誉的数学家。(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